何玲
【摘 要】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閱讀;方法;;探究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交流方式
“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重要觀點。個性是創造的前提,在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上都要把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加以接受。學習方法多種多樣,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感悟課文,學習課文,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
教師和學生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開討論,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想法。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了各種各樣的體驗和收獲,那么他們當然也就希望和別人交流,讓別人也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自己一起體驗成功所帶來的愉快,而要使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得到表述,就應該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交流方式。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文成公主進藏》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西藏美麗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引出文成公主這位人物,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公主進藏部分,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民間故事的傳奇色彩,從而體會到西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崇敬與愛戴,后面描寫西藏人民學會了耕種等各種技術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文成公主對西藏以及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 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六、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課內外閱讀,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語文教學走出封閉課堂向課外發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在閱讀中暢想,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