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林

摘 要:在我國當代學術界研究哲學的進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宣教過程中,總是會受到傳統體系哲學思維方式的束縛,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確把握。本人希望通過對突破體系哲學牢籠的必要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進行深入分析,批判改造舊教科書的體系哲學,使得人們的思想突破體系哲學的牢籠,同時使得馬克思哲學研究得到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體系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哲學的研究問題上,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體系哲學的關系沒有得到理清,以至于舊的哲學體系思維方式嚴重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實際教學工作。在體系哲學思維方式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處在偏見與教條之中,因此,在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和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是建立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體系。
一、沖破體系哲學的牢籠的必要性
所謂建構體系哲學,就是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即把一種學說通過穩定范疇原理之間的有機和統一的聯系而表現出來。將馬克思哲學系統化地表述為體系哲學,在特殊時期,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做體系性、權威性的理解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對前蘇聯和我國教科書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體系哲學里固定不變的操作話語本身就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實質相違背,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從形式的桎梏中把活生生的馬克思哲學解放出來。否則,即使按照時代的要求,以新的話語模式和概念體系重新表達馬克思的思想,可能也只是產生新的教條主義。而只有在超越概念內編制的體系,恢復到馬克思主義思想本身追問的內在聯系,也就是思想體系的展開過程,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統一性和連貫性任何哲學體系都是歷史的產物。
從體系的角度去理解馬克思哲學,不是運用馬克思的概念、范疇、觀點構建體系,而是按照馬克思哲學思想本身所帶有的體系的原型,形成相應的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體系,即以符合馬克思哲學的思維方式理解馬克思哲學。這對于理解馬克思哲學本身以及今天馬克思哲學中國化、大眾化的實現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是關于實踐的看法,實踐的理論原則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性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進而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馬克思哲學關注的是人的現實的生存與生活,不是對非人世界進行概念性的解釋,而是關注屬人世界中,如何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不斷擴大人的生存領域、生存空間和生存內容,人如何在與自然、人、組織方式、存在方式相統一的過程中確證自己的本質。從體系角度理解馬克思哲學,既是為了恢復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思維和形上性,避免過于實證的理解;又要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真正發現其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避免拘泥于體系的形式而使得理論教條化。我們不難發現,以知性的體系哲學為出發點,把握馬克思的思維方式及其哲學中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學習如何在思想上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如何具有理論自覺意識,才是我們從思想體系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真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變革
隨著實踐的每一點變革,原先精致的體系會逐漸喪失其必然性和現實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現就開始顛覆了體系哲學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馬克思哲學變革是基于對傳統哲學形而上學的理性的批判開始的,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運用自然本體概念改造舊哲學時已經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是,運用經驗唯物主義層面上的哲學視角在拋棄理性形而上學的合理性時,仍然無法獲得一種批判現實的歷史感,而馬克思早期思想的不成熟性也在于此。當馬克思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原則存在是主詞,思維是賓詞翻轉黑格爾哲學并確立人、生活和自然的優先性時,在深層邏輯上恰恰是隱性的唯心主義。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接受的唯物主義原則實質上卻是一種邏輯在先的價值懸設,這與其批判的理性形而上學具有同質性。
體系哲學是以唯心主義的先驗邏輯設定,馬克思主義哲學顛覆了傳統邏輯進行了哲學革命。整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經過“經驗主義”和“批判哲學”、“直接知識或直觀知識”的哲學,最終在黑格爾理性的體系哲學中完成了,這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解釋世界的舊哲學的基本構成。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體系哲學的關系問題就此轉化為前者和整個舊哲學的關系問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實質和核心。在馬克思實現了哲學革命之后體系哲學已經終結。所以,未來哲學的發展,特別是作為關注尋求人類解放的馬克思哲學的發展,只能是沿著馬克思所開辟的道路,擺脫體系哲學的固化,告別體系哲學,走向后體系時代。近些年來,國內馬克思哲學的發展,大致實現了從體系意識到問題意識,從關于體系、形態的紛爭到發掘、發揮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和當代價值的轉變作為從西方哲學傳統中生成,但又內在地超越了西方哲學傳統的嶄新的哲學思想,馬克思哲學所指向的是一種真正達到了超越自身的民族性立場而具有人類性意義的哲學范式。也正是馬克思哲學自身固有的人類性,決定了其內在恒久的當代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哲學思維需要解放,我們要從新的時代提出的新的問題出發,突破體系哲學的牢籠,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環境的變化為馬克思哲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對發展馬克思哲學提出了挑戰,從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面對這些新挑戰和新問題,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充分理解、運用和發揮馬克思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將這些新的視角運用到大學教學活動中來,幫助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開放思維,跳出舊哲學體系理論分析的固有框架,用新的哲學思維來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哲學的,為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開辟了一條現實性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孫伯鍨;張一兵;胡大平;張溟久;體系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J];江蘇社會科學;2000(01).
[2]孫伯金癸;張一兵等;體系哲學還是科學的革命的方法論[J];天津社會科學;1997,(6).
[3]黃楠森;建立一個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任務[J];社會科學戰線;1999(01).
[4]張一兵;胡大平;張亮;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邏輯轉換[J];中國社會科學;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