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指山的掠影》是一首童聲無伴奏合唱,是作曲家、指揮家張以達老先生根據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改編而成的合唱曲。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五指山的掠影》在訓練中的處理及作品藝術特色的分析,表達作者對于童聲合唱作品訓練的部分見解以及自己學習合唱訓練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訓練處理;作品賞析;童聲合唱;藝術特色
一、背景分析
1.關于作者
張以達,男,1941年出生,作曲家、指揮家。1963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后就職于中央音樂學院、河南平頂山市文工團、空軍政治部歌舞團。現任中國合唱協會理事,該協會童聲合唱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國家圖書館音樂廳附屬愛樂Do-Re-Mi合唱團、如歌青年合唱團常任指揮以及中央電視臺《銀河》藝術團等多個合唱團的藝術指導。主要創作有:
(1)大型民族舞劇《銅雀伎》獲文化部第一屆中國藝術節創作一等獎);
(2)歌劇《江姐》的主要配器(出版本);
(3)話劇《桃花扇》的配樂;
(4)電視劇《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作曲(獲第一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一等獎);
(5)二胡曲《芙蓉吟》(獲《第三屆全國民族器樂創作比賽》三等獎);
(6)五樂章交響合唱《礦工大合唱》(曾演出近百場);
(7)童聲合唱改編《猜調》、《采茶》、《咚咚喹》、《編花籃》、《小姐姐的搖籃曲》、《山娃歌》、《五指山的掠影》等等。
2.關于作品
《五指山的掠影》(B版)是一首童聲無伴奏合唱,是作曲家、指揮家張以達老先生根據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改編成合唱曲。這首歌曲是解放戰爭時期流行于廣東海南島革命根據地的黎族民歌。歌曲以意境深遠、回答式的歌詞和清新優美而深邃的曲調,抒發了黎族人民對紅軍、毛主席的愛戴和擁護。全曲發展層次分明,最后以上揚的音調結束,曲終意未盡,幽遠甘美的歌聲,似乎還在人們耳際回旋,令人回味無窮。此曲被改編為無伴奏形式合唱,通過單純的多聲部人聲將此曲意境的悠遠深邃發揮的淋漓盡致。
二、訓練對象
童聲(小學男女生)混聲(初中高中男女聲)
(注:作曲家改編此曲原意是童聲無伴奏合唱,考慮到實際情況的不同,我個人以為也可以讓非童聲混聲演唱)
三、訓練目標
(1)通過訓練能夠稍把握好作品(片段)每一個段落(引子、主題、展開Ⅰ、展開Ⅱ)的情緒和速度。
(2)通過訓練(包括附加訓練的欣賞課——走進黎族生活,感受黎歌風采),讓學生對黎族民歌有一個認識和印象,并在演唱過程中稍有所感受。
(3)最后能夠完整的演繹這個作品(片段)。
四、訓練重難點
(1)音準。因為這首作品為無伴奏合唱,所以只在演唱前給每個聲部一個音的情況下能夠最后不跑調(偏高或偏低)的演唱完實屬不易,對于非音樂類學生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解決音準問題是訓練這首作品的重中之重。
(2)轉調。這首作品的片段一共有四次轉調,每段開始轉新調(主題為1段內轉調),往往學生在轉調的時候前調的影子掙脫不掉,很難適應新的調性,也就找不到音,這也屬于解決音準內的問題。所以在這首作品中轉調已然成為全曲的難點。
(3)變音。學生接觸的音樂作品大多數以民族調式和自然調式為主,所以自然音級在腦海中根深蒂固,一旦出現臨時的變音,一下就迷茫了,一個音沒把握好,甚至之后的自然音級也跟著跑了,特別是在每個段落的結束處,連接到下一個段落的地方,就會出息色彩性的和弦(尤指展開Ⅰ結束處),臨時變音,這也是訓練這首作品的難點。
(4)聲部。這首作品需要的聲部比較多——八個聲部,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容易混淆,也容易跑到別的聲部,所以分配好并相互把握好各自的聲部也是訓練這首作品的重點。
五、訓練思路(方式)
(1)分段落訓練。這首作品片段有四個段落——引子、主題、展開Ⅰ、展開Ⅱ考慮到作品的難度,長度以及學生接受能力度等方面,可以采取分段落訓練。
(2)分聲部訓練。這首作品需要八個聲部來演繹,一開始合起來的話只能是“百鳥朝鳳”式的,很難有效率的訓練,采取分聲部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3)加聲部訓練。在各聲部訓練到一定熟悉程度后,采取女高音一二聲部、女中音一二聲部、男高音一二聲部、男中音一二聲部、女生聲部(女高和女中)、男生聲部(男高男中)聲部逐漸疊加訓練,這樣既能熟悉自己的聲部,也能更好的去合別的聲部。
(4)重難點訓練。針對這首作品的重點和難點單獨提出來訓練,比如說連接到轉調處的訓練,有變化音的色彩性和弦的訓練,聲部容易錯亂混淆處訓練(根據學生遇到的實際情況而定)等,比較有效率的去解決重難點。
(5)整體性訓練。先分后合,當以上訓練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合起來訓練,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力度速度,最后方能完整的演繹。
六、作品的藝術特色分析
《五指山的掠影》(B版)分為四個段落——引子、主題、展開Ⅰ、展開Ⅱ,下面對這四個段落逐一進行分析:
(1)引子:引子部分由八個聲部——四個聲部(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的二聲部加領唱共同演繹,調性為F大調。樂曲一開始由所有聲部在主調的三音上發“嗚”進入,第二小節領唱mp出來樂曲的旋律主題,男生聲部音階式的往下走,旋律主題第二句歌詞出來后兩小節,除了女中1聲部保持,其它所有聲部休止一小節,然后隨著旋律主題的重復,其它聲部呈卡農式進入,最后結束在旋律主題最后一個高大二度音上(主調的Ⅵ級音),女中Ⅱ和男高Ⅰ保持,其它聲部休止一小節,轉至主調的下屬方向掉——降B大調,樂曲進入主題。引子部分風格相對自由,給人聽覺上一種悠遠的,朦朧的感覺,仿佛置身于五指山上俯視著山下的河流一般。
(2)主題:調性為降B宮雅樂七聲調式,主題部分各聲部已有了歌詞,聲部減少,開始小節女中Ⅱ和男高Ⅰ繼續保持引子處的音,女高和女中Ⅰ一樣,套詞唱主題旋律,男高Ⅱ和男中聲部一致,在主題句第一句結束處后兩小節出來,唱襯詞(海南黎族民歌特點所在),主題句第三句(轉)聲部合并為四個聲部,歌詞及旋律重復一次,女生聲部一致,為旋律的轉句,男生聲部仍唱襯詞,最后一小節通過旋律最后一個音高三度回到宮音然后進入到樂曲的展開段。主題段情緒親切,富有內涵,以訴說式的演唱。通過下方兩個聲部具有典型的黎族風格的襯詞的加入,使得主題部分更親切,更有有民族味。
(3)展開Ⅰ:展開段開始的時候還是延續主題段的調性,只是打破了主題段女生聲部唱旋律男生聲部唱襯詞的寫法,由“嗚”音開始聲部呈卡農式逐小節進入,女中和男高聲部做合唱的基礎聲部,一個音保持貫穿下去,直到出現新的調性。第22小節男中聲部在低八度宮音上演唱主題旋律,落宮音的同時女高聲部在徵音上演唱主題旋律一次,重復一次,開始出現新的調性,段中轉為E宮雅樂七聲調式,寫法和前面一樣,女中和男高聲為基礎聲部,男低和女高聲部分別在宮音和徵音上進行主題旋律的卡農,重復一次,最后三個小節加入臨時變音,通過色彩和弦由堅強到漸弱過度到展開Ⅱ段落。展開Ⅰ段落以卡農式的緊湊的銜接反復主題旋律,就像清風一般一陣一陣的“刮”著,“刮”得主題旋律很是拂面。
(4)展開Ⅱ:展開Ⅱ段落縮減為三個聲部,女生變成兩個聲部,男生合成第三聲部(內分一二聲部,相對沒有男高和南中的界限),這一段落調性轉為降G大調,樂曲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三拍成一組,ⅠⅡ聲部呈上下卡農式的三拍子進行,并且以向下級進的方向走,Ⅲ聲部也是向下級進進行,不同的是以四拍加二拍的形式,“yu”音貫穿全段,有意思的是加入了一些西方的元素,用“Bom”支撐Ⅲ聲部,使得Ⅲ聲部更有力量。反復一次,最后收在主六和弦上,然后緊接一個Ⅲ級和弦轉入新的調性。整個段落的織體給人一種流水的感覺,一級級的,很平穩的從上向下流去,很自然,很流暢。
七、訓練過程
1.常規訓練(略)
(1)識譜套詞。
(2)節奏節拍。
(3)音準音高。
2.連接訓練(可參考作品分析)
(1)聲部疊加。
(2)前后連接。
3.轉調訓練
無伴奏合唱,作曲家為了保證作品的連續性,往往不會讓所有聲部集體休止,他會讓某一個或幾個聲部保持音,這樣既能讓別的聲部做一個參照,又能保持樂曲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五指山的掠影》也是一樣,保持某一兩個聲部,在休止和轉調的時候做一個參照(好找音),又保證無伴奏合唱的流暢性,下面對每一次轉調進行逐一訓練。
引子(F)——主題(降B)
引子部分最后一小節(11小節)女中Ⅱ和男高Ⅰ分別延續前面主調的Ⅱ級音和Ⅰ級音,其它聲部休止,然后轉至主題降B調,無疑,F調的Ⅰ級音是降B調的Ⅴ級音(穩定音級),舍Ⅱ級?、窦墸D調后其它聲部參照男高Ⅰ聲部,用首調的概念(1、適用民歌 2、大多數人接受度),原本唱“do”音在保持音高的同時到主題部分想象成“sol”音,其它聲部參照“sol”音加進來,形成轉調。(注:參照音聲部一定要唱穩、唱準)
展開Ⅰ段內轉調(降B——E)
用前面同樣的方法,不同的是轉調前每個聲部都有,沒有休止,那就看轉調后,轉調后音高聲部和男低聲部休止,還是女中和男高部進行,只是不是延續前調的音了,那么我們就找轉調前和轉調后兩個音的聯系,發現,都是小二度音,我們就用前調的調性來唱后調的音,唱了之后,馬上想象成這是后調的Ⅲ級音和Ⅵ級音,男低聲部進來唱主題旋律的時候參照Ⅵ級音,找Ⅰ級音,然后女高出來的時候又參照難低聲部,如此轉調。
展開Ⅰ(E)——展開Ⅱ(降G)
同樣如此,參照ⅡⅢ聲部的最后一個音(固定調的降b音),仔細看其實是前調的升Ⅳ級音(前一個音,固定調的升a音),是音響效果相同的等音而已,這么標記是為了更好的過度到展開Ⅱ的新調性,這個音即為降G調(展開Ⅱ)的Ⅲ級音,剛好展開Ⅱ段的ⅠⅡ聲部跟這個是同樣的音,Ⅲ聲部參照Ⅲ級音,找Ⅰ級音,從而過度到新的調性,形成轉調。
八、拓展訓練
1.無伴奏合唱欣賞
《五指山的掠影》等
2.走進黎族,感受黎韻
聆聽黎族民歌,領略黎族風情。
參考文獻:
[1]李超.張以達合唱作品分析[J].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4
[2]唐明軍.張以達的童聲合唱研究[J].廣西:廣西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3
[3]霍霄云.淺談童聲合唱訓練[J].黃河之聲,2007.4
作者簡介:
趙琬璐(1990.6),女,河南省焦作市人,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聲樂專業2010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