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顯君
【摘 要】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得以不斷成長。農村的田野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我園充分發揮大自然賦予的優勢,積極利用自然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農村開展游戲活動問題。
【關鍵詞】農村;游戲活動;自主性
一、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創建課程超市
烏申斯基認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這種手段,即使是最細心的教育,也是枯燥無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勝的。”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得以不斷成長。農村的田野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我園充分發揮大自然賦予的優勢,積極利用自然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春天來臨時,帶孩子們到大自然尋找春天在哪里、放風箏、采野花;夏天到河邊觀察小蝌蚪變青蛙;秋天到樹林拾落葉,到果園摘果子;冬天下雪時看雪、堆雪人等。一年四季,大自然都給了孩子們無窮無盡的收獲和樂趣。我園周圍有茂密的小竹林,幼兒到小竹林里聽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中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形態各異的小昆蟲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在盡情的玩樂嬉戲中體驗著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促進了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的發展。還有那些流動的小河、有趣的小路、青青的小山坡等都是鮮活的教材,孩子們通過尋找、采集、觸摸、操作等方式發現了大自然的許多秘密,從而生成了許多主題活動,如“好玩的黃泥”、“放風箏”、“花”等。玩累了大家就圍坐在老師周圍,唱唱歌,跳跳舞,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獲得了在幼兒園無法學到的知識、經驗。
二、引導欣賞啟發,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拓展思路。固定思維是創造力的最大障礙,對幼兒更是如此。我們就努力通過各種活動讓他們明白: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大班綜合活動《紙棒變變變》,教師平拿著一根紙棒讓幼兒展開想象:這是什么?它可以做什么用呢?啟發他們通過不同的擺放方式激發豐富的聯想。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把紙棒變成了老爺爺的拐杖、孫悟空手里的金箍棒、樓房的柱子、警察手里的指揮棒等等。再進一步通過幼兒相互間的合作使一個小小的紙棒演變成收費站里的欄桿、晾衣服的竹竿、水車的葉子、掃帚等等。幼兒的思路擴展了,在接著進行的制作果凍盒系列時,有的幼兒將果凍盒做成了臺燈,有的做成了娃娃的帽子,有的則拉出一串串的風鈴……欣賞幼兒的別出心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時時發現孩子們創造的表現。我們要以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們的尋常時刻,對于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苗子,要及時地加以肯定。如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喜歡變換著各種手勢,邊做邊說:一只小鳥飛來了;一只小白兔跳過來了;變變變,我的小手變大山;變變變,我的小手變小花……老師發現后,及時地加入了游戲的行列,孩子們越玩越有勁,花樣越變越多。啟發幼兒通過遷移、變通進行再制作。我們常常會以一個范例為出發點,引導幼兒進行再創造。先講解范例的制作方法,再提供多種范例供幼兒自主選用,幫助幼兒對范例進行加工、改造,隨之提供不完美的范例,引導幼兒對范例進行否定的分析。
三、鼓勵幼兒自定規則,成為游戲的小主人
我們平時注重與幼兒共同制訂規則,比如在活動區玩游戲時的規則就來自于幼兒的提議協商,活動區能容納多少人,玩的時候應注意哪些問題等等,教師可以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一方面啟發幼兒把以往制定規則的經驗遷移到新的活動區規則的制定之中,另一方面提醒幼兒注意該活動區的特性,使幼兒制定的規則更加切合實際。即便幼兒制定的規則還不夠完善,我們也不要過多地干涉。此時,教師最佳的角色定位就是當好幼兒的“書記員”,把幼兒共同商討后制定的規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下來,張貼在活動區醒目的位置上。幼兒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被肯定、被尊重的愉快體驗,自主意識進一步增強。要不斷完善調整規則。由于各班的游戲環境、條件等實際情況不同,幼兒的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在建立規則時要根據實際需要,不宜完全照搬他人的游戲規則。如玩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鐘”時,幼兒不時會自己增添一些新的規則,小文在擔任老狼時結合了游戲“熊和石頭人”的玩法,當老狼說到幾點時還要檢查小兔子有沒有動,誰動了誰就被老狼吃掉,大大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教育家皮亞杰認為:幼兒階段兒童的道德和規則是他律的,這并不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現實。幼兒年齡小,雖不能完全擺脫成人的限制,卻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發展自主意識。如果我們注重鼓勵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和要求,探索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他們就會主動認同規則、紀律,逐漸成為有自律意識的人。
四、適時適度介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幼兒游戲什么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什么是適當指導,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呢?觀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一環。因此,在游戲中,多數時間我是觀察者,觀察幼兒玩的內容,交往的情況,玩中有什么問題等等。如果他們玩得很好,交往正常,我一般不會介入,因為盲目介入可能會打斷孩子們正在進行的游戲,影響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消減伙伴間的相互作用,讓孩子對教師產生依賴或反感。只有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以下幾種狀況時,我才會適當介入,用不同的方法指導孩子深入開展游戲。當孩子發生爭執可能出現危險時,我馬上干預,讓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一天,在離園前的自選活動時,中班兵兵和濤濤在積木區為一輛小汽車爭搶起來,開始我并未馬上介入,希望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可誰知正處于情緒激動狀態下的兩個孩子誰也不讓誰,竟要大打出手。我趕快走過去,果斷地將汽車拿到手里,告訴他們:“你不讓他,他也不讓你,干脆放我這兒吧!”他倆見狀都噘著嘴搖搖頭,看樣子很后悔。我又故意說:“反正你們老搶也玩不成,放我這兒不是挺好嗎?”濤濤說:“我們不搶了。”兵兵也期盼地看著我。我緩和了一下口氣問:“怎樣才能兩人都玩上,又不打架呢?”濤濤說:“商量,我玩一會兒,他玩一會兒。”我又追問:“什么叫玩一會兒?”濤濤說:“20圈。”考慮到時間太長兵兵就玩不成了,我建議玩7圈,他們同意了,兩個孩子又玩了起來。由于我的適時介入,不僅解決了矛盾,更重要的是我用結果反饋法讓孩子們意識到不輪流不謙讓所帶來的結果是兩個人都玩不成,從而讓他們理解了輪流、謙讓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由于孩子年齡小,他們有時雖然發現了問題,卻因能力有限無法自己獨立解決而放棄了探索,這時最需要教師給予指導和幫助。如在春游活動中,很多的小朋友對打開食品、飲料的包裝有困難,甚至因此而放棄,我們便設計了“打開食品包裝袋的秘訣”的活動。老師把不同包裝的食品飲料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了解到包裝物的作用,并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打開。通過實踐,孩子們找到了很多方法:用手撕拉、用剪刀剪、用嘴咬……在交流了各種方法后,老師給每位幼兒一根火腿腸,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打開后品嘗,大多數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了火腿腸,并在相互的觀察討論中得出了新的經驗:手擰最快最省力。他們又一次得到了新的經驗,但老師并沒有就此打住,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以后碰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呢?孩子們紛紛回答:不要老師爸爸媽媽幫忙,我們自己想辦法,只要動腦筋,困難總會解決的。由此可見,教師不能只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應讓孩子在自主的探索、實踐活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和成功的體驗,激發起新的思考,從而使活動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