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這話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中學美術教學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同學們掌握美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應該注意開發同學們的豐富的情感。去認真觀察各學科中,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的美,以真摯的感情去體會,去發現美的存在。追求美的展現。發展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同樣是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
近十幾年,我在教學中都在作這方面的嘗試,每學期都安排了一些結合其他學科知識的命題美術作品或創作畫作業。 試圖激發同學們在各學科中去發現美,理解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促使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情感得以豐富,情操不斷得到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生命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我的一些作法如下:
一、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各學科中存在的美
二十世紀以來,美術的觀念和方法趨于多元化,綜合探索領域足以讓美術的觀點與各學科之間架起橋梁。從中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各門學科的同時,用實的角度去理解去欣賞,同時也在學科中尋找美的感受,從而創造出美來。
比如:我上初二級美術課時,初二語文第三冊中有一首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志遠的《天凈沙 秋思》描繪出一幅秋思韻味的圖畫。我就引導學生們通過詩詞的意境創作畫面,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從學科的關聯去尋找生活中的情趣,感受美的意境。小林同學發揮想象畫出的一幅畫,畫面上秋風嘯嘯,夕陽西沉,農家院子里炊煙裊裊,畫面簡單,但意境深遠。確已把小橋流水人家,西風瘦馬的深刻意義較好表現出來了。
二、深入生活,結合環保教育引導同學們發現美,熱愛美
1.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感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我經常在放學后帶同學們漫步在夕陽下,一片綠的菜園地,一群群自由飛翔的小鳥,遠處的群山……,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氣息,自然中美的情境。這里的新津河畔,路邊的落葉,一片片玉米地,草莓地里長出讓人垂涎三尺的草莓。秋收季節,帶著孩子們到稻田里看農民收割的場面,一片美景就在眼前。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熱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感受,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2.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創設育人環境
我校正加快校園環境藝術化建設,營造一個“以美促德,以美意智”的育人環境。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校校道整潔,綠樹成陰,學校的宣傳欄和兩邊各30米長的以校訓“崇德勵志,求實創新”的主題浮雕成為學校校園文化的焦點。學校被評為“綠色學校”。借此機會我向學校建議:在校園中開辟畫廊,常年懸掛學生美術作品。定時更換學生新作品。讓學生自己繪制壁畫、創作美術書法作品、出版校報、宣傳欄美化校園,讓校園有著濃厚的藝術氛圍。
引導學生參與環境美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表現能力的機會。教室內外和校園操場的壁畫、宣傳標語,讓學生大膽創作、制作。我經常在全校和各年級組織舉辦各種書法、手抄報、繪畫作品比賽,獲獎作品分布在各樓層粘貼布置。一走進校園,就會被濃烈的藝術氛圍所感染,時時處處是激情的想象和靈感的迸發。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藝術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生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3.結合本地特點,利用自然資源,融入教育教學
(1)開發本地豐富的新課程資源。廣大農村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很多,就我校所處的地區而言,平時上美術課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有:樹葉粘貼畫、竹編、樹皮稻草拼貼、編織等等。如:在學校“第五屆藝術節”有一個項目是“變廢為美”現場創作比賽,當時學生們帶來了各種廢品材料和在周邊田野收集到的多種材料進行創作,盡情表現自己的認識和情感。辛琛同學在菜市場撿來雞毛,做個骨架貼些廢紙,粘貼上雞毛,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雞出現在眼前;一個男同學木群從田野撿來干樹枝、樹葉還有雞蛋殼,制作了個小公主,真不簡單;還有兩個小女孩用廢泡沫板雕刻、拼貼,撿了小石塊、干樹枝,創作出了有房子、瀑布、小河的一件用廢品制作的藝術品。真美!學校的這個項目電視臺做了專題節目。同時把學校的發展、學校的藝術氛圍通過媒體帶到外面,讓外面的人知道有這樣一所學校,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聽同學們說:外面兄弟學校的同學很羨慕我們學校經常開展這些活動。就這一點,我想足可以令城里的孩子們望“農”興嘆。
(2)民間藝術直接作用于學生本身。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民間藝術,例如,這里的家長,一般是父親種田母親做手工,手工有:繡花、織毛衣、繡毛衣、繡彩珠,男的編竹籃、做花燈等等。所以我們這里的學生在手工制作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上手工課,我課前讓學生從家里準備各種家里制作的手工藝進行展示,課堂上,各種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藝品,應有盡有。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好多女孩子平時在家靠制作掙錢的手工活,現在變成身邊的藝術品。這種感覺讓學生對藝術產生一種親切感和認同感。原來,藝術就在自己身邊。
(3)利用新課改貼近生活、寓教于樂。農村的美術課不是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貼近生活,融入生活,生活即是學習,學習也即是生活。例如在學習《風景寫生》一課,我跟學生說,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你們早上上學路上會感受清晨田野美麗的風景,路邊的野花,陽光的笑臉等等,下午放學,夕陽下的美景,金黃色的稻谷,農民收割的場面。都是多么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度進行寫生。
三、熱愛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去感受美,創造美
我們通常見到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壓力下,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所以,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都結合生活周圍的空間,引導同學們要去認真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以及周圍山山水水的魅力,想象出一幅幅變幻無窮的自然圖畫來。激發學生們用熱愛家鄉的豐富情感去感受自然這個美麗的大搖籃。在調動視覺,觸覺、嗅覺、聽等各種感官感受沙、土、落葉等材料特性,以及陽光,風等自然因素的同時,去捕捉自然美的存在。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自然的山水畫,從而升華為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緣分讓我在漁洲跟農村的孩子們相處了十九年,孩子們的純真,樸實跟這里的自然溶為一體。每天放學后的夕陽,一片綠的菜園地,一群群自由飛翔的小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氣息,自然中美的情境。這里的新津河畔,路邊的落葉,一片片玉米地,草莓地里長出讓人垂涎三尺的草莓。秋收季節,帶著孩子們到稻田里看農民收割的場面,一片美境就在眼前。四季的更迭,晝夜的交替。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一暮暮美麗的景象。讓孩子們感受身邊的每一寸土地自然的發出自然之美,學生從中去體會、感受,創造出一幅幅 “家鄉圖”,并舉行主題為 “我的家鄉”美術作品創造畫比賽。讓同學們把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筆描繪出來。這些側面不同,風格各異的圖畫作品,得到不少領導老師們的肯定與歡迎。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激發孩子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是讓學生更加關心身邊的事物,更熱愛自己,更熱愛生活,提高審美觀,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極大地開拓了同學們的思維空間,在學習美術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創造出生活中的美。我們只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以興趣為導,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同學們在情景交融的氣氛中自覺地學習,提高觀察、感受、理解藝術美的能力,發展到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個人的整體素質。使之成為二十一世紀合格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