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許多語文老師對詞語教學的定位就是“識記”和“解義”的層面,往往忽視了讓學生去細細揣摩詞語所在的語境,感受詞語在具體語境中所生發的獨特意義和作用,即使有的教師也注意到了造句的重要性,一到課堂上,由于擔心學生造不好句子,“白白”耗費時間,教學進度變慢,教學任務難以完成,便也以講代練一帶而過。綜觀人教版教材使用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課堂作業本》造句練習達11次,共20個詞語,其中副詞造句9個,關聯詞造句7個,成語造句1個,意思比較抽象的詞語造句3個,可見造句的重要。如打開作業本28頁:
終于:我終于考了一百分。
根本:沒有姐姐的幫助,我根本考不了一百分。
居然:原來學習很差的他居然考了好成績。
如果……就……:如果我考試得95分以上,爸爸就給我500元錢。
這些句子,看上去沒有錯:思想內容健康,語句通順,語法正確。但如果一個班里大部分學生都用這樣的語式造句,孩子的生活就只有學習、成績,孩子的言語都是成人的腔調。在我們平時的語文課堂上,影響我們教學內容的還是“考試”,教師說的都是“考試”,沿著“埋頭追分”的軌道前進,學生提筆造句自然是滿紙的“考試”“成績”。
其實學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學生的情感是充盈豐富的,如何讓學生造出有靈性、有張力,字里行間有令人眼睛發亮、心靈震撼的童言稚語的句子?關鍵要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一、在語境中理解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詞語進行有效的積累,借助具體生動的語境,讓學生對語意有形象的理解;對詞語所在的語境,要悉心揣摩,反復遷移,使詞語納入學生的言語世界中,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駐足,在學生的表達中自然涌現。如魚貫而出,在學習時就讓學生體會小海龜從龜巢出來時的心情,出來時的樣子,想象整隊海龜出巢口的情景,并用語言描述這一場景,然后回憶生活中是否還有類似的情景。
二、在情境中運用
很多時候學生在造句時,無法與生活中各種情景聯系,所能想到的情景比較單一,因此造出來的句子晦澀無味沒有鮮活性,在指導造句時可以創造生動的情景,特別是一些意思比較抽象的詞語和副詞。
1.以語言描述情境
如在指導學生用“張望”一詞造句時,我向學生描述了這樣的情境:周末小明同學獨自一人在家,突然聽到樓下好像有人在叫門,他會怎么做?請用上“張望”這個詞。
我又接著說:他一看,原來是一個賊眉鼠眼的人,在他家樓下,這個人會在干什么呢?是不是也可以用上“張望”?最后我問:小明會怎么想?他是怎么做?
在這里,老師用語言給學生描述了一系列可用上“張望”一詞的生活情境,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造出來的句子自然鮮活生動。
2.用多媒體展示情境
指導學生用“響徹云霄”一詞造句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響徹云霄”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文中的“響徹云霄”指的是什么?(鳥叫得很高興,聲音很響) 然后我問學生:“響徹云霄還可以用來形容什么?”我播放了劇院里觀眾全部都站著,并鼓掌的情景;足球場上中國隊帶球過人時,啦啦隊在吶喊助威的情景,要求學生將看到的情形描述一番,用上“響徹云霄”一詞。除了出示的場景外,平時生活中還有情形可以用“響徹云霄”形容。
由于學生明確了詞語的使用范圍,又感知了鮮明生動的形象,觸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特有的童言稚語躍于紙上。
三、在多種形式中訓練
為了使造出的句子多姿多彩,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使他們思維的廣闊性得到訓練,在平時的指導中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變換造句。
1.換意造句
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用多義詞造句時,可指導學生分別根據詞的不同意思來造句。如“恐怕”一詞有兩個意思:①表示估計兼擔心。②表示估計。據此可造出:①天這么黑了,你這樣回去,恐怕大家都不會同意。②他走了恐怕有十多天了吧。這樣一詞造多句的訓練,不僅能使學生透徹地理解詞語,發展他們的語言,還能培養學生學著從不同方向去思考。
2.換位造句
有的詞語在句子中可充當不同的句子成分,或者說能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用這類詞語造句時,可采用換位造句的形式。如“若無其事”,便可運用這種方法造句:①小偷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但是還是沒有躲開警察的火眼。②面對這樣的災難,沒有人會若無其事。③劉翔若無其事地說:“這個速度還可以。”這樣造句,既避免了千篇一律,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求異性。
3.換式造句
所謂換式造句是指同一詞語運用不同的句型、句式來造句。如一些關聯詞就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造句:①只要我們擁有理想,就有任何可能。(陳述句)②這么精致的壁畫,只要幾天,你就可以完成了?(疑問句)③記住只要開始就永遠不遲!(感嘆句)常用換式造句,不僅可使造的句子多姿多彩,而且能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使他們思維的廣闊性得到訓練。
總之,良好的語文素養體現在一字一詞一言中,要悉心指導學生造句,提高造句質量,為學生的言語成長提供長效的扶助,讓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言語生命和言語精神,為學生開辟出一個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