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品牌文化論壇在福州開幕
作為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的重要活動之一,海峽品牌文化論壇于5月18日在福州召開。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與其他專家學者一道,多層次、多角度地剖析我國當前品牌文化建設現狀,通過對“市場經濟與品牌發展”、“文化塑造品牌”、“外貿進出口中的品牌效應”和“自有品牌”、“未來一切皆品牌”等熱點問題的精辟解讀,探討如何促進我省的品牌走出去、國際品牌引進來的發展大計,促進福建品牌文化的跨越式發展。
@茅于軾:當今人們認識品牌是否創造財富存在著誤區。由于不重視虛擬經濟,只看重實體經濟,造成了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成為實體經濟的發達國家,但是我國在虛擬經濟領域,卻顯得非常沒有力量。因此必須更正“品牌不創造財富”的錯誤認識,才能促進品牌的發展。要認識品牌是否創造財富,首先應該明確,企業家通過將勞動、原材料、土地、資金、技術和品牌等結合起來,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并賣到了出價最高的地方,這正是工人和企業家的分工,并且共同創造了財富。這種觀念對于認識品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楊子云:中國有很多世界500強企業,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卻是品牌的“侏儒”。在整個世界產業鏈中,中國企業還處在最底端,設計和品牌兩個議價最高的領域沒有中國人的定價權。中國未來再也不能走資源消耗和低價競爭的路,品牌戰略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不二選擇。企業如果要打造世界品牌,首先要做到文化經濟一體化,打造成文化經營企業,同時必須將品牌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企業應該重視未來移動為代表的微博、微信、微創新等微營銷,注意大數據時代、云技術時代所帶來的商機。
@徐浩然:品牌的建設,中國的企業必須有“從零開始”的決心。去年福建晉江地區多數鞋服品牌面臨危機,多個鞋服企業的業績大幅下滑,福建的體育鞋服企業能否在經歷一次奧運會的好市場后,仍然保持一定的內力和張力,這才是考驗一個好品牌的關鍵。中國企業已經走出去了,中國制造遍布全世界,但文化沒有走出去,所以中國企業要走下去,必須放下身段做品牌,沉下去做好每一個細節,找尋各樣的資源和機會。
@馮鄭州:目前,我國制造業出口優勢被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削弱,在進出口結構轉型及產業升級過程中,對出口企業而言,無論擴大出口還是轉戰內銷市場,創建和推廣自主品牌至關重要。出口企業的品牌戰略是鑒于出口企業長期的行業特點和出口企業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提出的,最終將給產品帶來高于平均水平的附加值,出口企業的知名品牌更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證。我國出口企業尚處于品牌發展的初級階段,實施品牌戰略任重道遠。因此,出口企業應借鑒國內外名牌企業的成功做法,結合企業體制改革,設立品牌研發中心及實施品牌戰略的組織架構,建立科學的品牌管理機制,制定品牌發展中長期規劃。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趙薇的導演處女作,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的畢業作品。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辛夷塢的同名小說,自上映以來,引起了觀眾對青春留戀與回憶的強烈共鳴。在《致青春》中,導演將童話的夢幻與想象,青春的悸動與張揚,愛情的美好與感傷,現實的無奈與蒼涼,共同交織構成了一則青春殘酷物語。
@劉同:“沒占下風,先放棄,然后就輸了。沒試過,先膽怯,然后就敗了。沒擁有過,先說不要,然后就錯過了。沒爭取過,先回避,然后就再也沒有了。青春是挺胸抬頭無所畏懼,即使言不由衷也不想低頭。青春也是義無反顧一瀉到底,即使交錯惋惜也留在回憶里。青春就是一半用來揮霍,一半用來回憶。”這是《致青春》后,所有想說的話。
@徐崢:《致青春》拍出了一種撲面而來的東西,它讓我甚至不敢直視,就如同陽光燦爛里的馬小軍不敢直視米蘭那錐子般的目光一樣。曾幾何時我們是擁有這種東西的。
@胡不鬼:多年前一段躁動的時節,我一遍又一遍地看著電影《香港制造》,片中幾位身處社會邊緣的少男少女,通過不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就如煙花在最燦爛的一刻定格,化為灰燼,卻留給世間最美的記憶。每當看到影片結尾處,中秋那一句“我們死得那么年輕,所以我們永遠年輕”,我都心如刀絞,感受到一種跟自己的生活八竿子打不著,卻又如此真實而切膚的痛楚。后來我明白,這種感覺叫“殘酷”,又名“青春”。
@張頤武:懷舊由60后懷80年代,轉到70后懷90年代。80年代要從計劃經濟中掙脫,自我是精神性,不及物的。90年代是真正全球化,建立市場經濟的初期,自我中就包含了更為現實的欲望和焦慮,及物了。這部電影中關于錢的焦慮就非常真切。電影是在當今市場化下完成時,主流白領緬懷失落的單純。
@張小嫻:《致青春》公映了。那天聽了李檣填詞、王菲主唱的主題曲,多么使人沉醉又心痛的青春,每個人懷念卻也回不去的青春。青春在手的時候,不覺得它有多好,后來總有一天,你會懷念那時的眼淚與執拗。經過時間的濾洗,只留下最單純和美好的記憶。青春,是回首的時候好。
@許文廣:1、最打動觀眾的電影,是在調動共有的記憶感動我們自己;2、好演員是好導演最大的潛力股,尤其當遇到好劇本的時候,表演與故事是電影永恒的基石;3、從泰囧、西雅圖到致青春,新生代導演讓國產電影再次雄起,和前輩相比,他們更接地氣,更對接當下觀眾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