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在很多不了解福州的人看來,這座東南沿海小城市沒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其實福州在文化方面有許多在全國名列前茅的成就,只因不張揚的個性才一直保持低調的姿態。
從福州的別稱“三山”、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到被譽為“福州三絕”的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福州與“三”的緣分不僅存在于飛速發展的經濟和雄厚的民間資本中,還蘊藏在這座城市千年的歷史文化中。
在很多不了解福州的人看來,這座偏居東南一隅的城市沒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數不出名列前茅的榮譽。其實恰恰相反,福州素有“海濱鄒魯”、“理學名邦”之美名,由福州人自己孕育的閩都文化融合了閩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統。
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山表示,閩都文化在教育、藝術、宗教等領域創造了眾多的中國之最。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脫胎漆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并稱為中國三大傳統工藝。躋身前三甲,不僅僅是為了說明一個數字“三”,更重要的是,它還意味著遙遙領先。
福州歷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舉行502次進士科考試,產生502個狀元,其中有50個是福建人,福州籍占了22個,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特別在教育進入全盛時代的宋朝,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全國聞名。林山介紹,所謂“一榜三鼎甲”是當年科舉的狀元、探花和榜樣全是福州人,而“三科三狀元”是連續三屆科舉考試都由來自同一地方的福州籍考生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
福州近現代名人也是燦若繁星,舉不勝舉,有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數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等。僅20世紀下半葉,從福州盆地及周邊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走出了67位兩院院士,福州籍院士數目位居中國榜首,再次驗證了“福州自古出狀元”這句話。
在藝術方面,福州特有的壽山石雕以其盛產佳品的原石和“因材施藝”的功力在全國寶石中造就了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梁克家的《三山志》有記載,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收藏壽山石雕品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并一直影響到至今,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除此之外,福州宗教文化也十分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為全國城市之最。而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被譽為“中國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集中展示了閩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
福州歷來看重知書達理的文化人,而且街頭巷尾普通人家對子女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尊師重教的風氣很濃。
林山表示,晉代以來,眾多中原人移民到此,福州人主要由中原人和土著閩人的后代組成。受中原人好做學問的影響,福州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自然就多產生狀元。反而家喻戶曉的廈門千年中未出過一個狀元。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何丙仲認為,這與閩南文化積淀不如福州區域有關,雖然古代同安地區尊崇朱子學,但畢竟缺少書香門第的傳統世家,而在他看來,世家是國學沉淀十分重要的載體。
“從五代王審知開始發展海外經濟,到鴉片戰爭之后,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較早接觸海洋文明的福州由于其獨特的沿海地理位置,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逐漸形成開放型經濟,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富商名流、文人豪杰匯聚此地,為閩都文化大繁榮奠定基礎。”閩江學院歷史系教授薛菁表示,近代閩都文化努力促進中西方交流,引進西方文明,輸出中國文化,為推動中國的文化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現代化的新形勢下,閩都文化充分利用其沿海區域及海洋文化特質的優勢,在中國沿海經濟文化帶上占據一率先發展的重要位置。
然而,福州在文化方面有許多全國領先的成就,但長期以來卻保持低調姿態,既不像西安那樣的霸氣外露,也不學杭州那般的婉約動人。薛菁分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福州人崇尚內斂中庸,向來不急不躁,安穩悠閑。有人用福州的榕樹來代表福州的文化精神,榕樹的種子隨風而落,很容易在異地落地生根,這代表福州人對環境的適應力和包容力非常強,榕樹開花一般選在葉下,花朵非常小,很快結成果實,所以又可稱做‘無花果,這代表福州內斂不張揚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