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四次提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可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對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只有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才能使得各種社會矛盾得以化解,使得各種利益關系得以統籌協調,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序。
關鍵詞 創新 城市 社會管理
2010年以來,中央多次對社會管理工作進行研究和部署,這充分表明中央高度重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四次提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其重要意義可見一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擺在各級政府和部門面前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管理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社會轉型帶來大量新的社會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他們的利益不同,訴求也不同,不可避免地帶來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比如說企業勞資糾紛、城市拆遷改造、農村征地拆遷、失業問題或者說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等,這些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需要有新的社會管理辦法與之相適應。
(二)城市各類社會組織迅速發展
近幾年來,城市各類社會組織發展迅速,社會作用不斷增強。到2010年底,登記注冊的各類社會組織達44.6萬個,但從總體上看,社會組織發育還不夠成熟,發展狀況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社會組織活動的管理和監督亟待加強。民間組織管理引導得好,其積極作用就會得到充分發揮;反之,則會帶來消極甚至破壞作用。依法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管理,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三)互聯網給輿論傳播帶來新的困擾
互聯網的發展在給社會帶來便捷、高效的交流溝通和信息傳遞的同時,也給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比如網絡環境凈化、虛擬社會的應對、網絡信息安全等等,都需要管理者加強研究、趨利避害,從而實現信息網絡的規范引導和有序發展。因此,建立法制化的網絡管理機制,促進社會化管理,引導公眾參與及行業自律等,已成為當前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
二、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管理的路徑選擇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大格局。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前提下,通過完善法律制度,有效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為民間組織、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參與社會管理搭建平臺和渠道,從而在制度上保障社會管理大格局中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目標的實現。
(一)加快社會管理體制改革
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進程,是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的大事。據調查,現有的政府機構設置和社會管理職能配置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管理任務日趨繁重的新形勢,集中表現為:社會管理職能分散化,綜合管理和協調部門“缺位”等等。這次“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為“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充分說明國家在社會管理觀念上的轉變和加快社會管理改革的決心,我們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加強相關部門職責,提高綜合管理水平。
(二)提高各級干部管理社會事務能力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提高各級干部管理社會事務能力。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引導各級干部自覺加強社會管理理論和社會公共政策的學習研究,使各級干部成為既懂經濟建設、又懂社會管理的優秀復合型人才。
(三)加強各類民間組織管理
政府應該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壯大,著力培育發展經濟類、公益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和社區民間組織,支持和引導科、教、文、衛、體以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涌現的新型社會組織。加強對社會組織活動的依法監管,形成社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加大對非法、違法、違紀社會組織的查處力度,打擊邪教組織、黑社會、非法傳銷組織和社會敵對組織,保證社會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提高公眾自我管理能力
“公眾參與”中的“公眾”是多元社會管理主體中的重要成員。一個地區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管理水平,與當地公民的文明程度以及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必須把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作為全面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民主法治、和諧正義、共同富裕等領域的建設,切實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使公民確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意識,通過嚴格的制度建設,保障公民實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從而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社會管理事務中去。
(五)完善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訴訟機制和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是指訴訟程序之外的其它糾紛解決方式,主要包括民間解決糾紛機制(人民調解、仲裁)、行政糾紛解決機制(信訪、行政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在加強和完善訴訟機制外,重點應建立和完善矛盾調處機制,盡可能地引導當事人通過非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形成由民間、行政、司法構成的“三位一體”解決機制,應成為重構糾紛解決機制的基本途徑。
(六)加強城市社區建設
隨著“單位人”向“社會人”的過渡,社區是許多人除工作之外的主要活動領域。社區不僅是居民自治組織,還肩負著相當部分社會管理任務,比如治安、教育、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衛生防疫等。盡快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加大支持力度,使社區工作逐步專門化和專業化,建立起“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的新管理機制。妥善規范社區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委員會之間的關系,形成基層社會管理合力。
(七)完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
在互聯網管理方面,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嚴格管理、企業依法運營、行業加強自律、全社會共同監督的綜合管理格局。各級政府和部門應把網絡輿情作為聽民聲、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來自網絡的訊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虛心傾聽來自民間的各種聲音。
作者簡介:張博寧(1989.09—),男,寧夏銀川人,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2009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