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走紅,中國本土設計師品牌集體爆發正能量。但好設計不等于好品牌,尤其是在買手制缺乏的中國,銷量低、渠道不暢令設計藝術與市場的對接依然充滿挑戰。
設計師品牌一定是小眾的、低調的、藝術多過市場的、沒有盈利能力的嗎?而本土品牌一定是廉價的、低品味的?新一屆中國國家主席攜夫人首次出訪海外后,中國本土設計師品牌“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發布聲明,表示第一夫人彭麗媛出訪部分服裝出自國內設計師馬可之手,由廣州例外服飾與馬可的無用工作室聯合制作。“例外”也好,“無用”也罷,“本土設計”跟漲第一夫人的魅力指數,不啻為整個行業的重大勝利。
本土設計師品牌崛起
2013年3月,“例外”火了。但一夜爆紅背后,其在本土設計師品牌中,已屬耕耘多年的老字號。1993年從蘇州絲綢工學院畢業后,馬可拒絕了分配的工作,決心創作屬于自己的品牌,1996年,她和毛繼鴻聯手創立“例外”,毛繼鴻負責市場,馬可負責設計。從最初將作品放在北京廣州的小店寄賣開始打天下,至2013年5月,“例外”已在北京、上海等41座城市開設93家門店,此次彭麗媛出訪則進一步擴散了其時尚效應。盡管“例外”發布聲明中稱此次服裝為定制款式,不對外銷售,但這沒有削弱人們的好奇—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例外”在聲明發布后的7天里搜索指數環比增長5332.0%,同比去年增長5022.2%,其中關注“例外”的人群76%為女性。
由東華大學服裝講師王一楊2002年創立的品牌“素然(ZUCZUG)”是行業的另一個典范。不同于馬可試圖在設計中傳達人生哲學和東方文化的風格,王一楊的設計理念則更趨平和樸實,創作靈感植根于日常生活。他為中國20多歲的iPhone用戶設計方便掛耳機的衣服,也為喜歡逛逛嘈雜菜市場的西方游客推出菜市場系列,上面繪滿了雞鴨魚肉。目前“素然”已在全國20多座城市安營扎寨,截至2012年底門店數量超過70家。
而除“例外”和“素然”這樣精耕細作超過10年的相對成熟品牌之外,年輕的中國設計師也正在崛起,不少80后設計師嶄露頭角,他們或依靠獲得各類設計金獎積聚名氣,或在服務國際品牌苦練內功多年后,走出小作坊,開設獨立門店接受市場洗禮。在設計師品牌較為集中的駐地上海,吉承的la vie、李鴻雁的Helen lee和Insh、王楚翹的neither nor等在新天地時尚、田子坊或富民路這樣的時尚潮流地均開設了自己的門店。他們的設計風格或前衛或潮流,剪裁有新意,定價中高端,一件T恤價格多在400、500元,目標人群為月入兩萬以上的白領、創意文藝人群,或者希冀穿出自己風格的政商人士。
所謂設計師品牌,強調設計的原創性與獨特的個人風格,見作品如見人,品牌文化從屬于設計師對文化、人生的領悟。中國本土設計正能量爆發,背后的大環境不難剖析。當“麗媛style”征服國人、贏得國際贊譽時,無疑為本土設計師品牌提供了一次極佳的營銷機會。而第一夫人的時尚策略,也隱隱昭示了下一個風向標。一方面,在人靠衣裝的時代,中國服裝行業整體容量激增,同時,消費者購衣預算大幅提升,審美需求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在高檔商場里動輒上萬元的國際奢侈品牌與滿大街的廉價成衣兩極之間,存在著廣闊的市場空間。
過去幾年中,中國人消費奢侈品的能力令世人驚嘆,國際快時尚品牌在中國也發展得順風順水。反觀中國本土服裝品牌,運動和青春系列都曾為新財富500富人榜貢獻過前10的名次,而本土的設計師品牌盡管還未曾成此大氣候,但卻也正好能夠對應承接起一個斷層的著裝文化—尊重品質,張揚個性,卻又與炫富無關。
行內人士估計,中國的設計師品牌有200家左右,但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不足三成,產出約占服裝行業容量的1%?!袄狻边@樣商業化成熟的品牌,年銷售額在10億元左右。而作為美國的代表性設計師品牌,Michael Kors2011年上市,2012財年銷售額13億美元,市值已超過百億美元。假以時日,中國本土設計師行業中或將誕生這樣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