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意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說,經典不是經常聽人說“我正在讀”,而是“我正在重讀”的著作。毫無疑議,本杰明·格雷厄姆于上世紀30年代所著的《證券分析》堪稱證券投資界的“經典”。至今,投資大師巴菲特仍然將它置于案頭,以便時常翻閱,從不變的語句中不斷發覺新的投資靈感。
所謂文章本天成,《證券分析》及其所涵蓋投資理念的特質與理論經濟研究的三大要素(即歷史、邏輯、方法)互相印證。在華爾街旁美麗、靜謐的哥倫比亞大學內,格雷厄姆摒棄證券投資界一貫的功利與浮躁,耗時7年寫成的《證券分析》,就是這樣一部兼具歷史真實性、邏輯嚴謹性與方法創新性的著作。
《證券分析》以其在華爾街的深刻影響力見證了半個多世紀的股市興衰,經典如同一部歷史。投資分析的各類艱深理論、復雜模型經歷了多番更替,但《證券分析》所倡導的價值投資核心理念卻從不動搖。引用巴菲特的話來說,真正的投資者必讀《證券分析》,因為這就是投資“圣經”。作為價值投資“教父”,格雷厄姆在書中使用了嚴謹而接近苛刻的學術語言,卻又如抽絲剝繭般有條不紊,將穩健、踏實的投資風格傳遍一度浮躁的華爾街。
《證券分析》歷久彌新,首先在于其歷史的真實性與時代特殊性。它誕生于美國大時代背景下的華爾街,講述了蕭條時期企業破產、股市動蕩的生動故事,提供了上百篇最為真實的商業案例。研究大時代變革下商業運作、投資理念的變遷,《證券分析》就是寶貴而完整的研究素材。據巴菲特回憶稱,他可以引用書的任何一段內容,熟知書中的每一個案例,并且常常直接根據書中的案例去選股交易。可見,此書中所包含的內容與案例非常典型。
《證券分析》在投資界引入理性與務實的研究風格,為其后賣方研究發展指明了出路。從1927年開始至1934年,成書的7年恰恰也是格雷厄姆人生之中最為動蕩的7年。從百萬富翁到傾家蕩產,格雷厄姆的投資思路也經歷著市場最為嚴峻的檢驗。在20世紀上半葉,華爾街充斥著各種“新式”的投機理論,當時主流觀點認為只有債券才算投資,股票都是投機,股市飆漲促進了更多投機者的涌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格雷厄姆以其在大學教研的眼光針對戰前投資理論、新時代投資理論逐一批判。事實上,《證券分析》全書貫穿了理性與冷靜的思考,并對任何論點均予以邏輯和事實的雙重佐證,不作絲毫夸大、偏頗與誤導之辭。如格雷厄姆在書中提到的,估值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企業的價值取決于諸多變量,只能在限定的范圍內作決斷。他在書中判明科學與藝術的邊界,創造性地提出堪稱最穩健“安全邊際”與價值投資的理念。這在當時投機氣氛充斥的市場中尤顯可貴。
研究之要,在于框架明晰,授人以漁。正如格雷厄姆在書中所言:無可否認,具備足夠經驗和相當天分的投資者,遵循任何一種投資理念都有機會成功。但無法確定,這些方法都可以發展成一個理論體系或者操作技術,使得細心鉆研人都能成功。時光流轉,格雷厄姆的方法現已成為了標準操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當時的慷慨。格雷厄姆仔細分析了當時證券市場中股票、債券、條款、權證的各類風險技術特征,并將研究統一在公司價值分析的框架中,利用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判斷價格選擇交易時機,再通過長期“買入并持有”的方式獲利。大道至簡,《證券分析》為有富于耐心、勤奮努力的投資者指明了通往成功投資之路。格雷厄姆開創的價值投資的研究范式,近百年來被奉為圭臬。過往、如今甚至將來,我們相信它將一直作為投資分析中最為堅固的理論基石,指導著證券投資界的研究與實戰。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說:“現在已然衰朽者,將來可能重放異彩。”用格雷厄姆的話說,市場早晚會糾錯,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投資界還逃不開經濟周期的鐵律,現在重讀《證券分析》,必能照亮未來之路。
作者就職于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系《證券分析》第6版參譯者之一。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xincaifu@xcf.cn。
《證券分析》(原書第6版)
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維·多德(美)
譯者:巴曙松、陳劍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4月
定價:129.9元
■ 財經新書最前線 ■
歐債危機: 讓單一貨幣制度起效
Emerging from the Euro Debt Crisis: Making the Single Currency Work
作者:邁克爾??海澤(Michael Heise)
出版商:斯普林格(2013年6月30日)
盡管決策者和歐洲央行在2012年夏季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穩定了歐元區金融市場,但是怎樣讓單一貨幣在復雜的環境中持續奏效,仍然是擺在歐洲各國領導人面前的嚴峻挑戰。歐元發行后,政策上的錯誤是近年來的主要問題,本書以總結現狀開始,分析了每一個歐元聯盟的必要元素,指出導致歐元區貨幣系統運行至今身處困境的原因。針對歐洲貨幣聯盟的當前情況,書中強調了整體宏觀穩定性和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作者細致地分析了歐元聯盟的結構、當前聯盟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以及怎樣通過提高財政可持續性的手段從而使歐洲貨幣聯盟從宏觀經濟上達到穩定,同時提出了重要的財政建議。該書指出,如果想要使結構性改革奏效并保證其有效性,必須在改革中配合財政整頓,并使用適當的危機管理工具。同時,其也為未來如何達到更穩定的環境提供了解決辦法和手段,包括退出歐元區及主權債務違約的可能性。作者認為,現階段并不適合重組歐元區,除了需要所有歐盟成員在財政規劃上保守承諾,更呼吁歐盟各國進行更密切有序的整合,并為歐元區的發展描繪出了長期規劃圖。通過透徹分析,作者清晰地詮釋了當前復雜的大環境,有望為未來幾年針對歐元區發展的方向提供新的討論內容。作者現任德國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 SE)首席經濟師兼企業發展部主管,法蘭克福大學榮譽教授,曾擔任德國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秘書長、德國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部主管。
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停滯:
共享繁榮的完結和經濟學的角色
From Financial Crisis to Stagn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Shared Prosperity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s
作者:托馬斯??帕利(Thomas I.Palley)
出版商: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11日)
經濟增長放緩、市場將面臨停滯是美國經濟現階段面臨的問題,該書探討的正是這一問題背后的原因。作者在書中指出,美國的經濟衰退和共享繁榮的覆滅是由過去30年有缺陷的經濟政策引起的。這包括三大部分:第一個缺陷是1980年后實施的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依靠債務和資產價格通脹來推動增長,而不是工資;第二個缺陷政策是全球化模型,該政策造成了經濟的創口;最后,放松金融管制和房地產泡沫通過創造更多的信貸機會從而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隨著削弱收入分配和積累債務蠶食經濟的加劇,市場需要更大的投機泡沫才能成長,這種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到美國房產泡沫破裂。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模型的基礎在于增長中產階級的收入,但在現階段,這一經濟模型已被廢除,隨后的新自由主義模型也已崩盤。經濟在缺少對應市場變化的政策指導下必然面臨停滯。書中指出,現階段美國面臨的政治挑戰正是如何找到適合當下變化的指導政策,為了開創一個公平并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未來,經濟學家和政治決策者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對于經濟和政治的固有思維方式。作者曾任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