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明德 李豐谷 毛蒂
桂陶起源于嘉靖年間,至今保存完好并仍正常使用的龍窯,成為見證桂陶興盛的“活化石”;如今桂花鎮已頭冠“西蜀陶瓷之鄉”,其出產的桂陶在海內外廣受青睞,被廣泛用于現代建筑、園林及室內裝飾。
“來去匆匆過里門,幼時城郭半渾沌,白發自覺鄉情重,不惜迢迢買瓦盆?!迸碇菁锩?、詩人和書法家李一氓先生和夫人回彭州探親時戀桂陶而慨嘆;1983年在北京旅游產品展覽會上,桂陶送展的鏤空龍瓶被外國友人贊譽“中國活龍,東方藝術”;2009年3月,美國世界文化科學院院長張元明教授與美國空軍學院學員考察桂陶時,贊譽桂陶乃“中國一絕”。
桂陶的“非遺”底蘊
土溪河沿龍門山脈順山而下,流經的第一個小鎮就是桂花鎮。這里緊鄰都江堰市,川西旅游環線和新彭白公路在鎮域內縱橫交錯而過,是彭州市的“西窗”;這里有“張松故里”三圣寺,有土木匠祖師“魯班廟”;有頤養樂園“桂府莊園”,還有春天嘗花、夏天品果的“桃花山”。更有古往今來數百載,深厚文化底蘊讓人驚嘆叫絕、品味無窮的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桂花陶瓷(桂陶)。
據考證,桂陶起源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那時候沒有鋁制品、沒有塑料制品,陶器便成了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主要用品,而桂陶憑自己獨特的陶土資源和精湛的燒制工藝享譽四方經久不衰。先輩們用馬和騾馱把陶器運進汶川、阿壩,再以物易物,換回山里的藥材和山珍;或把陶器運到成都,換回其它生活稀缺用品。
桂陶的傳承與保護
多少年來,桂陶從業者的后人們沒有愧對先祖,他們代代相傳,總不遺余力地對桂陶竭力傳承和提升,早已為桂花鎮掙得“西蜀陶瓷之鄉”的美譽;2005年,“桂陶”制作被正式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任桂花商會會長弓永鑫是土生土長的桂花人。年輕時他在“國營桂花陶瓷廠”工作,該廠解體后,有人高薪聘請他到別的單位去上班,但被他一再婉拒,只因另有所“圖”:千方百計請到省設計院庸朝遠等一批知名人士,為桂陶發展出謀劃策,并最終辦起了自己的土陶廠,生產琉璃瓦;現任桂花商會副會長的李天壽,也是土生土長的桂花人,為了搞好桂陶的保護與研發,他出資數百萬元,修建了占地40多畝的“天興陶藝園土陶傳習所”,將土陶陳列、陶藝體驗、辦公等功能全部集于園中……
桂陶的傳承、保護與發揚,不僅傾注了彭州市歷屆領導和相關人士的心血,也凝聚著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國家領導人李葆華視察桂陶時,就叮囑地方各級領導要重視桂陶的傳承和發展;省文聯和四川美院也曾派人到桂花專門為桂陶創作設計裝飾圖案。
尤為功高的是兩位桂陶傳承人——今年80多歲的嚴述成和70多歲的周仲奇老人,他們雖年事已高,但在粑花、鏤空等制陶技藝上卻爐火純青。當“天興陶藝園”建好后,還特意聘請了四川美院年逾80的資深教授毛超群先生,并成立了“毛超群研究室”,專門研究桂花陶藝?,F在,研究室帶出的一批以周樂建等中青年人為代表的傳承人,無疑將成為桂陶今后創新及更大發展的“排頭兵”;夏曉娟則會是這個“方陣”中十分耀眼的一位女傳承人,她創新生產的工藝陶,已將女人的細膩與智慧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在桂花鎮頗具規模的土陶企業已有40余家,土陶產品也從最早單一陶器發展為七大系列:一是日用陶系列;二是園林陶系列;三是琉璃陶瓷系列;四是灰陶系列;五是高浮雕壁畫;六是彩陶系列;七是文物復制和仿制。如今,桂陶的從業人員已達6000余人,年產值2.3億余元。
桂陶與現代時尚和諧相融
無論你曾矚目于廣安“小平故居”墻上的青磚和房上的青銅瓦,還是流連于成都寬窄巷子、錦里那些青磚、青銅瓦,抑或腳下的園林陶磚,這些都是桂陶的建筑陶;而廣元鳳凰山公園那幅令人驚訝不已的“百鳥朝鳳”畫中,拼鑲手工粑花、雕塑、挖型、刻劃、鏤空等傳統技藝,都屬桂陶的高浮雕壁畫……將于今年6月召開的全球第十二屆《財富》論壇主會場之一的成都武候祠大街,鋪就的則是桂陶園林燒結磚,全長1.8公里。
在國內,桂陶不僅已被廣泛用于建筑、園林等,更在當下用于室內時尚裝點:大小花瓶,客廳書房擺件,圖案可飛禽走獸,也可自然風光;就連泡菜壇,也可算一件精美器皿。桂陶多彩,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在海外,桂陶則早負盛名:1961年便遠赴歐洲,參加德國萊比錫萬國博覽會;1977年,桂陶又懷著東方神韻閃耀美國;而改革開放后,桂陶不斷加大對外交流力度,生產的一些花瓶、龍盒等工藝擺件飄洋過海,遠銷歐美、俄羅斯、韓國、阿聯酋、迪拜等國家和地區,讓全世界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桂陶這一東方藝術的獨特韻味。
破譯桂陶的密碼
桂陶人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桂陶”制作,在桂花鎮雙紅村,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間的龍窯至今“龍顏不老”,并仍在正常使用,被尊為見證桂陶起源與興旺的“活化石”。
最讓桂陶人樂道的還有每年的祭窯點火儀式:每年春節后開工的頭一天,桂陶人都要舉行祭窯點火的祭祀活動。這一天,祭窯師身穿祭窯古裝,四方鄉鄰殺雞宰豬,端來美酒,許下心愿——他們深情地叩拜,渴望把虔誠和希望燒制到產品里,讓桂陶總能多出幾分靈氣。
如今,在桂陶的整個生產過程中,都十分注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對生產中的“火、土、水”三大要素資源經反復研究和技術改造,已把過去的土窯、蒸子窯改成現在的梭式窯和隧道窯,燃料由煤改為清潔能源天然氣,并通過3G網絡平臺由電腦掌控整個生產過程,不僅大大降低工作強度,還極大縮短生產周期,過去燒制一窯產品要20多天,現在則最快不到2天。
聆聽桂陶的足音
彭州市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下一步還將在川西旅游環線桂花段增加桂陶元素,打造桂陶文化亮點走廊,把如今的桂陶產品集中區建成前庭后廠式桂陶文化產業長廊,修建桂陶文化藝術廣場和桂陶文化博物館,陳列桂陶文化歷史資料、圖片、各時期產品、生產工具、古窯遺址、制陶工序等,由此不僅向世人更好地展示桂陶的悠久文化,更要充分呈現這項“非遺”內在的厚重與外在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