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麗 岳天林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青川作為中西部地區的山區貧困縣,站在災后重建和十年發展的新起點上,要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力爭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過去十年成就顯著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間,青川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災后恢復重建等戰略機遇,推進基礎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切實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
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
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6.5億元擴大到2011年的20.1億元,剔除價格因素,經濟總量成功實現翻番,九年間年均增長11.5%,是震前的1.2倍。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51.1∶12.0∶36.9調整為2011年的27.1∶38.1∶34.8,工業占比由2002年的5.1%調整為2011年的30.9%,產業結構由“一三二”型調整為“二三一”型。2010年實現“二產超一產”的歷史性突破,2011年再次實現“工業超農業”的歷史性突破。九年間,農業占比縮小24個百分點,工業占比擴大26個百分點,服務業占比縮小2個百分點。
財稅金融實力顯著增強
九年間,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總水平提高了8359萬元,在2002年基礎上翻了兩番多,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升。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2002年的5.23億元發展到2011年的77.6億元、年均增加8億元,貸款余額由2002年的4.8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4億元、年均增加2億元左右。
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684元、13487元,分別比2007年增加2001元、5387元,剔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分別增長9.4%、8.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2002年增加3236元,剔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0.1%,比全國平均水平快2個百分點。
特色產業發展日新月異
農業方面,建成黑木耳基地4000萬棒(袋),茶葉基地15萬畝,油橄欖8萬畝,核桃基地19.7萬畝,栽植銀杏200萬株,建成市級生態小康示范片1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個。201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1億元,是2002年的兩倍。
工業方面,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2011年工業增加值達到6.2億元,是2002年的18.7倍,九年間年均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6戶,其中億元企業達到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04年首次突破1億元,2011年達到12億元。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從2002年的165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3381萬元,增長9.7倍,九年間年均增長28.7%。
服務業方面,形成以“休閑度假游”、“感恩紅色游”為特色的旅游產品。已建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3個,縣城創AAAA工作快速推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2011年底擁有星級農家樂116戶。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11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實現4.7億元。旅游人數比2007年增加65.4萬人次,增長124.3%;旅游綜合收入增加2.6億元,增長123.8%。
全面小康任務艱巨
從近年發展情況分析,在未來8年時間里,只要青川的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分別保持在5.8%、6.3%和5.6%,就能順利實現2020年“兩個翻番”目標。但目前青川小康水平較低,與國家、省、市差距很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任務很重,要在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標準,則青川人均生產總值年均應實際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至少應分別達到12.5%和9.7%,分別比國家平均水平高5.5和2.7個百分點。
攻堅克難共赴小康
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青川必須按照“以人為本、生態興縣、艱苦奮斗、富民強縣”的發展思路,全面推進生態產品基地縣、生態旅游強縣、生態文明示范縣“三大目標”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以發展特色產業為主路徑,努力實現生產總值翻番
在做優生態農特產品上下功夫。以發展傳統的山珍食用菌、銀杏、茶葉、核桃、油橄欖等優勢產業為重點,扶持發展林麝養殖、大鯢養殖、三文魚養殖等新興產業,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優化布局結構,創建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促進特色產業園區化、規模化,不斷完善相應配套設施、壯大標準化基地。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投入,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實施特色農業科學管理。
在做大做強生態優勢工業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農林特產品、水產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品飲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現有基礎較好的企業加大扶植力度,立足境內可供開發、加工利用的大宗礦產資源,做大現有礦產加工企業。
在加快發展特色生態旅游上下功夫。精心打造旅游景點、線路,以特色游、紅色游、感恩游、農家游為主導,樹立青川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提升接待能力,加大星級賓館、酒店培育力度。加大旅游宣傳營銷力度,加快推進新項目上馬。加強服務業從業人員培訓,提升青川“山美水美人美”美譽度,實現游客“來了還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忘不了”的目標。
以富民惠民為著力點,努力實現居民收入翻番
深入落實富民惠民政策,扎實推進各項民生工程,重點做好就業扶助、創業支持、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實事,實現就業更充分,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的目標。
在富民上下功夫
首先加快產業發展,帶動居民收入增長。通過擴大經濟總量、增加就業崗位、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以“工業強縣”為動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建設,促進重化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吸納能力。深入實施“銀杏富民工程”,加速播種育苗,擴大種植范圍,使銀杏增收惠及更多百姓。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服務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促進勞動力資源充分就業。
其次要完善扶持政策,著力促進困難群體收入增長。積極引導和扶持貧困農民發展大棚種植、畜禽養殖等高效農業項目,增加貧困家庭收入。
第三要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促進居民收入內生增長。依托職業教育機構,全力做好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校企聯動”機制,積極開展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生產技術培訓,定向為企業輸送人才。出臺鼓勵自主創業政策,加強小額貸款扶持,落實工商、稅務、土地等各方面支持政策,幫助城鄉居民實現創業意愿。
在惠民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努力增加財政投入,完善城鄉居民救助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支持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和管理體系,重點做好農民工、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把勞務輸轉列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有組織、有重點地推進勞務輸出。加快建設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完善基層勞務工作網絡,建立勞務資源信息共享機制,為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及時、高效、便捷服務。
(作者單位:青川縣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