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江
法國:設立“文化遺產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
目前,法國有1.8萬多個文化協會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全法國已劃定了91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保護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達4萬多處,有80萬居民生活在其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將其封閉保護,法國政府采取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敞開大門,使之成為人們了解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窗口。“文化遺產日”是法國人的首創。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所有博物館向公眾敞開大門,公立博物館免門票,像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博物館和歷史古跡也在免費開放之列。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它們可以得到稅收優惠。
特色介紹:比利時、法國的巨人和巨龍游行
巨人和龍的模型巨大,近9米高,近350公斤重,表現各種形象。每個傳說中的巨人都有特定的紀念日,因此,每個巨人和巨龍一年至少有一次會在某個節日中扮演主角和其它裝扮好的演員一起,在吹奏樂器的伴奏下,表演歷史情境,或者在街上舞蹈。人群簇擁著表演隊伍前進,許多人幫助準備表演的場地。完成這些巨大塑像并維護好它,需要花費好幾個星期,各種材料的運用也需要很高的技藝。
意大利:設立“文化遺產周”展示各種非遺保護項目
作為希臘文化重地、羅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來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多得數不勝數。從1997年開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活動,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藝術畫廊、考古博物館、文物古跡、著名美食文化旅游等原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發展。如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西里傀儡戲形成于19世紀,隨著娛樂方式的增多和電視的出現,此項技藝呈現了衰落的趨勢。現在意大利政府在搶救和保護西西里島傀儡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西西里島的商店和攤位上到處都可以買到木偶,木偶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吸引著各方游客。
特色介紹:西西里木偶劇
西西里木偶劇形成于19世紀初期,在該島平民階層中獲得了巨大成功。它講述的故事一般取材于中世紀的騎士文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詩歌,以及圣徒或江洋大盜的生活,但大部分對白都是木偶藝人在演出中即興發揮的。西西里木偶劇主要流派有兩個,即巴勒莫和卡塔尼亞,主要區別在于木偶的大小和形制,以及操作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舞臺布景。這種戲劇一般為家庭劇團經營,傳統和技藝在內部世代相傳。木偶復雜的雕刻、著色和制作,則是請專業的工匠用傳統的方法制作。木偶藝人在藝術上一直都試圖超越自己并盡力去感染觀眾,這一戲劇形式反映了西西里人共同的歸屬。
韓國:國家確定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給予100%的經費保障
韓國于1962年制定了《韓國文化財保護法》。《韓國文化財保護法》根據價值大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不同等級,國家確定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給予100%的經費保障;省、市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給予50%經費保障,剩余由所在地區籌集資助。韓國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傳承人制度,最頂層被授予“保有者”的稱號,國家給予他們用于公演、展示會等各種活動以及用于研究、擴展技能、藝能的全部經費,同時政府還提供每人每月100萬韓元的生活補助并提供一系列醫療保障制度,以保證他們衣食無憂。
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輿論監督體系完善,確保了各項制度實施的公平、公正。國家成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由來自大學、研究機構、文化團體的專職專家以及政府聘請的50多名非專家包括普通群眾組成。由各省長、市長及國家文化財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交由他們論證,委員們將進行項目調研并撰寫提交調查報告,通過審議后最終確立國家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的名錄要公示一年,期間接受社會民眾的監督并聽取各方意見,如果沒有被公眾接受的項目將重新進行調研論證。
特色介紹: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這種獨一無二的禮教祭祀活動,于中國也已不復存在,卻出自中國經典古訓中的敬祖孝宗思想:在祖先靈魂安息的處所,為之祈求永恒平安。現在的祭祀形式仍沿用15世紀的典籍所記載的程序:主祭身穿禮服,頭戴王冠以代表國王,其余等眾則著冠冕,捧著盛有食物和奠酒的祭器上供。音樂(鑼、鐘、弦樂器、長笛)和舞蹈(64位舞者列成8行)按儒經所示,演示出“陰”,“陽”力量的交替對應陣勢。象征國王文治功業和“陽”力的舞蹈“文舞”,用祥和的“保太平”音樂伴奏,總是第一舞步向左;而象征“陰”力的“武舞”,用小調音樂“定大業”伴奏,第一舞步總是向右邁出。
日本: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并特別扶助
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就獨樹一幟地提出無形文化財(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它的范疇和保護辦法,而對那些造詣頗深、身懷絕技的藝人和工匠,日本媒體稱其為“人間國寶”。從1955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不定期的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遴選確認后由國家保護起來,每年發給他們200萬日元的特別扶助金,用以磨練技藝、培養傳人。日本已有1000項無形文化遺產成為國家級保護項目,其中能、歌舞伎、文樂等3項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除呵護“人間國寶”外,日本政府還積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用”創造條件。位于東京皇宮護城河畔的“國立劇場”,是上世紀60年代政府專為歌舞伎等傳統藝術表演而修建的一座現代化藝術殿堂,有些演出場次甚至要提前一年預定才能排上。
特色介紹: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傳統的戲劇表演形式,形成于17世紀的伊豆王朝時期,在城市居民中相當流行。起初,男女演員都有,但后來禁止了女演員的表演,這一限制保留至今,所以現在所有的歌舞伎表演都是男演員。專門扮演女角色的男演員叫做昂那咖塔,他們來自一個頗為典范的專業世家。
歌舞伎的重要特點包括:獨特的音樂、服飾、舞臺設置和道具,以及保留劇目、說白和表演風格。比如“密(mie)”,即演員用一個特殊的姿勢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卡叟(Kesho)”,即特殊的扮相,它使那些不熟悉這項藝術的人很容易辨認出這就是歌舞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