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
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從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的戰略層面,把握新時期新階段四川產業結構優化的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從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的戰略層面,把握新時期新階段優化產業結構的內涵目標、任務重點、道路模式,抓住機遇,科學謀劃,統籌協調,是切實推進四川產業結構優化的迫切需要。
優化需把握著力點
四川作為我國西部內陸省份,產業結構既存在數量比例失衡的問題,同時也面臨更特殊的困境。2012年四川三次產業結構為13.8∶52.8∶33.4,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5.1%,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1.8%,與全國和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三次產業結構層次低,重型化特征明顯,工業發展的能源消耗大,環境問題突出。
對四川而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既要協調三次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繼續增強結構變動的增長效應,又要順應現代產業升級新趨勢,努力實現產業高端化、價值鏈深化、制造業服務化和產業生態化;既要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實施“市場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又要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在工業結構重型化階段不可逾越的情況下,還必須按國家要求完成節能減排剛性目標,盡量實現產業結構輕型化。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
產業結構優化面臨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決定了四川產業結構優化更需要統籌兼顧,協調多重目標,處理好近期與遠期、環境與發展、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未來三到五年仍是四川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應著力于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良性互動、產業高端化與生態化效應初步顯現、產業空間分工趨于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六大優化路徑
路徑一: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高、增速慢,要在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中提升傳統農業,加強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生產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造農業,用現代組織形式經營農業。按照“產業化、信息化和規?;币螅晟妻r業生產體系,促進糧油蔬菜等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果花卉業等向現代農業轉變,進一步發揮川菜、川糧、川豬、川煙、川茶等品牌優勢, 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專業化和規?;l展。
路徑二: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仍是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僅增強產業自身的競爭力,還有可能衍生和孕育出新興產業,因此,傳統產業也是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推進全省產業結構優化,要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油氣化工、飲料食品、建材、冶金、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著力突破產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深化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傳統產業的集成應用,選擇冶金、建材、油氣化工、食品飲料等行業,推進規?;?、清潔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生態化。同時,仍然要運用淘汰落后產能、實施節能減排等規制性政策和嚴格的環境標準和技術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路徑三:盡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局部領先優勢
四川省已規劃布局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但近期不可能全面出擊,面面俱勝,還需要在重點領域中精心選擇,“重中再選重”,集中力量重點突破。通過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盡快在局部領域率先形成核心競爭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為全面發展打好基礎。為此,要充分發揮四川省科學技術優勢,在產學研聯盟基礎上,鼓勵協同創新,構建多技術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機制;在區域布局上,要加強統籌規劃,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地區重點發展,避免重復投資。
路徑四:多層次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是滿足需求結構升級的需要,大力發展旅游、商貿、家政、養老、房地產和社區服務業等生活性服務業,特別是要充分挖掘養老、社區服務等服務業潛力;二是滿足居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需求的公共服務業;三是以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關鍵環節為重點,順應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發展以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物流、信息咨詢、供應鏈管理等為主導的生產性服務業;四是把握新興消費熱點和新興技術發展趨勢,發展電子商務、網絡文化、數字家庭、動漫、游戲等新興商貿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路徑五: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貫穿于制造全過程的研發設計、信息檢測、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從產業鏈角度,屬于產業價值鏈中的不同環節,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就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圍繞全省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從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物流會展到營銷策劃、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商務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強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說到生產性服務業,往往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只為制造業服務,與農業無關,這當然是個誤區。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工業化也是農業現代化得以順利完成的條件,不僅包括對工業的服務,也包括為農業生產的服務,當前推進“四化同步”,更需要提高對農業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涉農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如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期貨市場以及花卉、城市園林等。
路徑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新時期,四川提出并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的區域發展戰略,要求“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這種多極化、均衡化區域發展戰略取向為全省優化產業布局帶來了機遇,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格局。
合理劃分首位城市與市州功能,首位城市——成都,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引領全省產業結構向高端化和服務化升級,以建設“三中心”為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成都服務業在西部地區的能級。
次級突破中,在瀘州、德陽、綿陽、攀枝花等有條件的市州,加快產業園區建設,培育和壯大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如德陽重大裝備產業集群、綿陽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資陽和眉山機車車輛產業集群、瀘州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以及自貢數控機床產業集群、攀枝花釩鈦產業集群,等等,形成強有力的市州經濟支撐。
在夯實底部基礎中,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特別是要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加強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互動發展,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為壯大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同時,繼續探索產業跨區域合作的模式。近年來,成都與眉山、資陽、阿壩等市州通過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等形式開展區域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要總結經驗教訓,更加注重通過開放合作實現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特別是川西北經濟區,要積極探索和創新與省內其他經濟區合作的模式,通過借助外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