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芳 韋宇潔
目前,四川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如何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浙江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發展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生態工業園區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尋求物質閉路循環、能量多級利用和廢物產生最小化,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核心則在于基于循環經濟前提下的產業鏈構建。
循環經濟是多種效益的統一
循環經濟產業鏈即生態產業鏈,是指某一區域范圍內的企業以資源為紐帶而形成的具有產業銜接關系的新型企業聯盟。這種產業鏈將上一個產業排出的廢棄物作為下一個產業的原料,在具有市場、技術或資源關聯的產業之間形成鏈條,實現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的循環流動和綜合利用,以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共贏的目的。
以2010年被授予“浙江省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稱號的寧波大榭開發區萬華工業園為例。園區內的產業鏈圍繞寧波萬華集團為核心,萬華集團生產的副產品廢鹽水經過濾、提純后供給東港電化做電解原料生產氯、堿;副產品鹽酸提供給韓華石化作原料生產PVC;產生的廢棄物粉煤灰和煤渣提供給萬華建材生產水泥和空心磚;萬順氣體對排空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利用;園區內的供電和供熱由林德氣體和萬華熱電負責向區內企業集中供給;萬華碼頭負責為園區企業集中提供生產原料。園區工業經濟已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良性環狀循環,實現了公用設施、物流運輸、環境保護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環境及經濟效益明顯
經國家環??偩峙鷾实?家生態工業示范區開發面積133.2平方公里,共有入園工業企業4573家;2011年,這5家生態工業示范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0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單位土地產出率為30.2億元/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8億元/平方公里,增長10.2%,比全省工業園區的單位土地產出率高8.4億元/平方公里;提供就業崗位51萬個,增長2.3%,年平均勞動生產率為78.9萬元/人,增長16.4%,比全省工業園區的年平均勞動生產率高11.1萬元/人。
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高
這5家生態工業示范區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617.1萬噸,比上年增加136.9萬噸,增長28.5%,平均綜合利用率為83.2%,比全省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的平均綜合利用率高4.9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企業回收利用本企業外的廢舊物資221.4萬噸,占全省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廢舊物資回收量的39.9%,比上年增加37.4萬噸,增長20.3%;其中國外進口的廢舊物資25.6萬噸,占總廢舊物資的11.6%。
企業節能降耗效果明顯
這5家生態工業示范區內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源消耗為0.362噸標煤,比上年減少0.017噸標煤,下降4.5%;萬元產值電耗為339.5千瓦時,比上年減少31.4千瓦時,下降8.5%;萬元產值用水6.42噸,比全省園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萬元產值用水量少17.7噸,比上年減少0.77噸,下降10.7%。
污水處理能力較強
這5家生態工業示范區共處理污水10.4億噸,占全省工業園區污水處理量的75.9%,比上年增長6.1%。其中:園區內企業排放的污水處理量為7.1億噸,園區內污水處理率達98.4%,比全省園區平均污水處理率高5.5個百分點。
高速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工業園區的發展主要是適應于加快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實施的重要舉措,但由于過分強調發展速度,帶來了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產業布局不合理、結構松散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產業鏈缺失問題較為突出。
園區的規劃不足,“生物種”企業缺失
老工業園區在形成過程中,定位不明確,入園企業門檻低,在園區規劃設計上沒有明確的生物種企業,基本上是根據地域集聚和產業的特點,由企業自發地形成初級產業鏈,這些產業鏈分布零散,產業鏈結構較短,在專業化集群中沒有依托集群建立相應的服務體系,園區內產業上下游發展不平衡。2011年,園區內利用廢舊物資和下腳料生產的靜脈企業(即循環經濟產業鏈中的企業)共購進廢物439.5萬噸,其中,從園區內購進廢物110.1萬噸,近75%的廢物都是靠外部進口的。
科技創新力量薄弱,產業鏈改造難度大
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全省110家省級及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中的靜脈企業年工業總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只有7家,5~10億之間的只有9家,1~5億之間的也只有63家,全省還沒有大規模的靜脈產業園區,絕大多數相關企業經營規模較小,沒有條件和能力引進或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在全省4328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科研機構1983家,占45.8%,有研發活動1867個,占43.1%,均不足半數,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缺乏產業鏈的改造和提升科技的支撐。
補鏈企業和支撐企業發育不全
補鏈企業和支撐企業在生態產業鏈的運行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補鏈企業可以彌補生態產業鏈條上的缺環,最終形成能源、水和材料流動的閉環系統,支撐企業能為生態產業鏈運行提供基礎條件。但是浙江部分開發區產業定位不夠清晰,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在項目引進上帶有較大的盲目性,用地安排上隨意性較大,缺乏明確的空間布局和產業定位,產業集聚程度較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忽略了對園區生態運行體系的在各類型企業的鏈接和整合,以及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導致上下游產業脫節、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或地區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成長,既取決于經濟資源稟賦和現有的經濟條件,也取決于適宜的產業政策;既需要完善的市場體系,也需要完善的政府政策措施的正確引導。
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要加強對產業發展的市場前景分析,堅持用政策、規劃和服務進行產業導向,進一步挖掘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鞏固、提升現有主導產業的規模經濟水平,增強產業聚集效應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要重視產業結構優化,要加快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快產業重組,通過規模經濟和企業集聚促進產業生態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使微觀企業之間形成共生系統,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積極建立產品信息平臺,完善服務支撐體系
應建立權威性的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向企業提供價格、生產、庫存以及市場需求等方面信息,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管理咨詢服務,加強社會中介、信息平臺、投融資等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為保障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撐服務體系。園區要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提高資源節約水平、資源利用水平、資源再生水平和廢物無害化水平。
加強制度創新,完善循環經濟評價體系
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質、環境資源產權的非存在性和環境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使產業的生態化存在制度性障礙。因此, 必須加強制度創新, 通過制度創新鼓勵與引導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和升級??梢栽谙嚓P職能部門設立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機構,以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為核心,制定分階段的園區生態化改造計劃,同時,要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評價認定制度,完善評價體系。
(作者單位:浙江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