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說起清明節,人們耳熟能詳。但在臺灣,掃墓不在清明節,而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敬祖節。
筆者近閱《臺灣風物志》,其中對敬祖節的來歷也有記載:“此俗始于鄭成功起兵之初,當時鄭成功在漳州見清明節人們紛紛掃墓,頗為感慨,認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于是下令廢清明節,規定三月初三為掃墓日。”另一種傳說是,清兵屢次被鄭成功軍隊擊敗,懷恨在心,后來鄭成功移兵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清軍乘機入侵廈門、金門等閩南沿海地區,毀城拆屋,燒殺淫掠,百姓紛紛逃難,造成“嘉禾斷人種”的慘劇。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陸續返回家園,但是已無法弄清死去親人被害的確切日期。因此,擇定三月初三共同祭悼死難親屬,便成了有紀念意義的“敬祖節”。
臺灣有句熟語“時年八節”,敬祖節就是臺灣一年八大節之一,節俗基本保持與閩南祖家地一樣。掃墓的祭品有牲禮以及五彩紙條,有的人還帶上米飯、酒菜等,辦起簡便的祭祖桌或山頭桌,族親祭祖、掃墓完畢,就在山地墳場開宴聚餐。祭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用糯米和“鼠曲草”(草藥)制成的粿皮,內包豆沙及芝麻、花生酥等餡料,謂之“鼠曲粿”,它呈綠色,避開了象征喜慶的紅色。祭墓畢,有的將鼠曲粿等祭品分贈給常到陵墓附近放牧、玩耍的孩童,以表示結緣施福,也借此希望他們協助護墓。敬祖節時臺灣同胞習慣制作“薄餅”(即春卷)供奉祖先和逝去的親人。因何敬祖節吃“薄餅”?祖家在閩南的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其《閩南人》一書中寫道:“(敬祖節)閩南春餅作料,除了豆干、韭菜、筍絲、高麗菜、蛋絲、豬肉絲、豆芽等,最重要的佐料是‘海苔,使春餅別具風味。春餅卷成圓條時,再以果漿或芥末涂抹接縫處,甜辣俱陳。相傳,明末鄭成功攻打漳州即為此日,稍后退卻,漳州人逃難,次年大家為紀念逃難乃作春餅,成為定例。”由此可見,當年老百姓為慶祝鄭成功軍隊攻克敵占城池和祭祀死難的親友及將士時,都用春餅。時光流逝,數百年過去了,閩南和臺灣兩地同胞的敬祖掃墓節俗依然不變。人們上山掃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后,要先拜“土地神”。接著,在祖先墓地上壓紙致祭、填土修墳、用丹朱彩漆墓碑,以示兒孫輩不忘先人恩澤。五彩紙長尺余,約兩寸寬,被視如金錢送給祖先作“零用錢”。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誰無故園之戀?誰無思親之情?臺灣當局人為制造的“人間天河”,無情地隔絕了兩岸骨肉親情,使他們留下魂牽夢縈的痛楚和難以愈合的心靈創傷。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的于右任先生一生愛國,1949年4月,于老先生被迫撇下妻小去了臺灣。故里難回,親人難聚。他希冀祖國早日和平統一,然而,他的夙愿一直未能實現。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臺灣病逝。他的遺物中有兩張字條,一張上書:“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另一張紙所書即著名的愛國詩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望)。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兩岸愛國同胞吟誦著于先生這一感人肺腑的詩作,不禁潸然淚下。去臺人員及其家屬對“敬祖節”尤為重視。以前,他們不能親自回桑梓祭祖掃墓,每逢敬祖節,只能在家供起牲禮面朝祖國大陸,遙祭祖先在天之靈,寄托一份思鄉念祖之情。更令人動情的是,不少去臺人員彌留之際,大都會交代身邊的親友將他的墓碑朝向故里,大多數的墓墻上寫有“追思祖德”“祖德遠長”等字樣。有的恩愛夫妻由于歷史原因,分居在天河般的海峽兩岸近半個世紀之久。1950年5月12日,福建東山島解放前夕,這個當時僅6萬多人口的海島就有4700多名青壯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兵去臺。島上的銅缽村一夜之間就有147名青壯年被蔣軍擄去臺灣,留下91個青春少婦守活寡。她們在長達近半個世紀里忠貞不改嫁,苦守空閨盼團圓,故被稱為“寡婦村”,成為海峽兩岸著名的新聞熱點,國產故事片《寡婦村》中的故事情節主要取材于這個村子。老死臺島的親人無望生前會妻,但求死后同穴。去臺老兵中由此常言:“年夜沒返忘某(妻),清明沒返忘祖。”隨著兩岸直接“三通”,去臺人員很看重在敬祖節期間回大陸故里祭祖掃墓,以盡敬祖孝親風尚。有的攜帶子孫,通過掃墓祭祖的儀式,讓后代們知道自己的“根緣”在哪里。可以說,敬祖節是慎終追遠的傳統教育,也是現代意識中最好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