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摘要本研究旨在檢驗婚姻承諾在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與婚姻沖突之間的調節作用。研究中的測量工具包括:婚姻承諾量表和婚姻沖突量表。被試為763位來自北京市區的已婚女性。分析表明,婚姻承諾可以調節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的婚姻沖突。研究結論是:婚姻承諾對相對高收入女性的婚姻沖突具有調節作用。
關鍵詞:(中)關鍵詞婚姻沖突;婚姻承諾;家庭經濟貢獻;女性
中圖分類號:(中)中圖分類號C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3)05-0019-05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訂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5-31
基金項目:(中)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我國城市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婚姻質量研究”(12CSH035)。
作者簡介:(中)作者簡介張會平(1980-),女,河北藁城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女性研究、婚姻家庭。
正文
一級標題一、研究背景
自從20世紀后半葉以來,我國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兩性在接受不同層次教育的機會方面越來越公平。1949~1957年,兩性在接受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機會的趨勢上在逐漸持平[1]。此后兩者差距略有上升[2]。而1978年以來,不平等的趨勢大大降低,尤其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上[3]。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女本科生的比例達到4968%,女研究生的比例達到4786%[4]。盡管女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和收入低于男大學生,但是教育程度為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獲得有償工作和提升職業發展空間提供了必要的資源。
其次,我國城市女性勞動力市場參與率一直保持較高比例。新中國通過一系列政治運動倡導女性解放,積極推動城市女性的全面就業。根據南京的一項調查,1949年之前709%的女性幾乎都沒有工作,706%在1950~1965年間結婚的女性有工作,而917%在1966~1976年間結婚的女性有工作[5]。1978年以來的市場經濟改革一方面使得年老、教育程度較低和缺乏勞動技能的女性在就業方面受到市場的沖擊和企業的歧視,另一方面也為年輕和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會[6]。聯合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15~64歲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在1985~2006年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與世界上兩性平等的瑞典相似[7]。隨著政府在家庭福利方面功能的弱化,我國城市已婚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已經成為家庭抵御市場風險必不可少的條件,因而雙職工家庭是我國目前城市家庭生活的一種常態。
女性在社會經濟地位方面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她們的個人生活呢?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女性就業對家庭生活的影響。近年來,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對家務勞動分配的影響成為西方學者們關心的一大熱點[8~9]。根據相對資源理論,個體與配偶給婚姻帶來的資源(通常是收入)多少決定了雙方所應承擔的家務勞動的數量[10]。個體的高收入能夠轉化成婚姻中的權力,以此成為不從事家務勞動的砝碼。換句話說,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當經濟上依賴對方時,就無法獲得不從事家務勞動的權力。這一理論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比如,有的研究發現,當妻子的收入比丈夫越多時,她們從事家務勞動的量就越少[11~12]。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發現,有的情況下經濟資源越多確實能夠減少所從事家務勞動的數量,但是有些情況下,性別的重要性遠遠大于金錢[13]。具體而言,當妻子的收入高于丈夫時,妻子反而會從事更多的家務勞動以弱化這種夫妻收入上的非常態組合[14]。
以往研究中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與家務勞動關系的不一致性說明僅僅聚焦于相對資源理論并不全面,有必要在女性相對收入與家務勞動之間尋找新的變量解釋二者之間的關系。因為如果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比較微弱,可能是因為這種關系只影響一部分人,而對另一部分人沒有影響,因而在自變量與因變量之外找到重要的調節變量顯得尤為重要[15]。為了全面了解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對婚姻關系的影響,我們選取夫妻在家務勞動、教育子女和照顧老人等方面的婚姻沖突作為因變量,以擴展僅僅聚焦于家務勞動分配的局限性的視野。
西方的很多學者支持夫妻在家庭和勞動力市場上的鮮明角色分工有利于婚姻穩定和效益最大化的假說,因而認為女性的就業和家庭經濟貢獻會破壞夫妻關系,進而導致嚴重的婚姻沖突[16~17]。然而,當女性的家庭經濟貢獻高于丈夫時,并不是所有的婚姻沖突都很嚴重。如果女性愿意忠于現有的婚姻關系或者丈夫時,她們的相對高收入并不是一個危險因素。這種情況下,妻子有可能放棄金錢以換取家庭內權力的想法,與丈夫共同協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角色分配。已有的研究表明,婚姻承諾與婚姻沖突呈負相關關系[18]。婚姻承諾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個體對婚姻關系或者配偶的投入和忠誠程度。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假設1: 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與婚姻沖突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2: 婚姻承諾與婚姻沖突呈負相關關系。
假設3:婚姻承諾在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與婚姻沖突的關系中發揮調節作用。
一級標題二、研究方法
二級標題1 被試
本研究的被試者取自北京市區一所全日制小學的女性家長。采用目的抽樣法對該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取樣,讓學生將問卷帶回家給媽媽作答,并向學生詳細說明答問卷時的注意事項。我們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3份,回答比率為763%。被試者平均年齡為3858歲(SD=323歲),平均結婚時間為1310年(SD=276年)。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者占117%,中學及同等學歷者占329%,本科及以上者占553%。家庭年收入低于8萬者占409%,8萬以上的占591%。
二級標題2 研究工具
我們編制了一個標準化的問卷用于收集數據。主要內容包括:人口統計學變量、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婚姻承諾量表和婚姻沖突量表。
(1)女性家庭經濟貢獻(WFC)。本研究中女性家庭經濟貢獻是指過去12個月妻子收入占夫妻收入總和的比例(其中收入包括工資、獎金、分紅、投資所得等所有收入)。與以往的研究一致[19~20],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被定義為分類變量,女性收入低于夫妻總收入的40%屬于丈夫收入高于妻子,介于40%~60%的屬于夫妻收入等同,高于60%的屬于妻子收入高于丈夫。
(2)婚姻承諾 (MC)。 本研究所使用的婚姻承諾量表為張會平所編制[21],該量表是基于對25位中國城市已婚人群的訪談而開發的,結果證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22]。該量表由4個題目組成:①我愿意盡力經營現在的婚姻;②我愿意平衡自己與配偶在乎的東西;③我愿意在婚姻中作出妥協;④我愿意化解婚姻中的不開心。采用四點計分法(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完全同意),分數越高代表婚姻承諾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檢驗為 Cronbach α=087。
(3)婚姻沖突 (MD)。 本研究所使用的婚姻沖突量表為約翰森等所編制[23],該量表的中文版本已經在北京經過測試,結果證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24]。該量表由6個題目組成,被試者要求回答過去一年在家務分工、花錢方式、教育孩子、照顧老人、結交異性和夫妻爭吵等方面的分歧程度。采用四點計分法,“從來沒有”記1分,“有時”記2分,“經常”記3分,“幾乎總是”記4分。分數越高代表婚姻沖突越嚴重。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檢驗為 Cronbach α=078。
二級標題3 研究程序
研究的調查時間是2009年12月。研究者對所有參與該項研究的班主任進行了專門培訓,要求學校利用周末時間讓學生把問卷帶回家,并向家長書面說明研究目的和作答要求。家長需要填寫知情同意書,為了保護家長的隱私,每位家長獲取一個信封以便問卷答完之后密封,然后由學生把問卷帶回學校直接交給研究者。大部分問卷一周內收回,少部分問卷兩周內收回。
一級標題三、 結果與分析
被試者在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婚姻承諾和婚姻沖突上的描述統計(均值和標準差)見表1。
ANOVA檢驗結果顯示,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在婚姻承諾(F (760)=492, p < 001)和婚姻沖突(F (760)=680, p < 001)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報告的婚姻沖突高于收入低于丈夫的女性和夫妻同等收入的女性,而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報告的婚姻承諾低于另外兩組。然而,收入低于丈夫的女性與夫妻同等收入的女性在婚姻沖突和婚姻承諾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女性的婚姻承諾與婚姻沖突呈顯著負相關(r=-026, p < 001)。
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來檢驗婚姻承諾對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與婚姻沖突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和婚姻承諾為自變量,而婚姻承諾又是調節變量,婚姻沖突為因變量。根據巴倫和肯尼(Baron & Kenny)的程序[25] ,第一步進入回歸方程的是控制變量,第二步進入回歸方程的
是女性家庭經濟貢獻變量[自變量為三分類變量,因而轉換為兩個啞變量WFC2 (女性家庭經濟貢獻
在40%~60%之間)和WFC3(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大于60%)],第三步進入回歸方程的是婚姻承諾變量,第四步進入回歸方程的是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婚姻承諾的交互作用。
表2所示結果為婚姻承諾對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和婚姻沖突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 由表2可見,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大于60%×婚姻承諾的交互作用顯著,由此可以認為,當妻子的收入高于丈夫時,婚姻承諾可以調節她們的婚姻沖突。
一級標題四、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以763位中國城市女性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女性的家庭經濟貢獻對婚姻沖突的影響及其婚姻承諾在其中的調節作用。我們發現以下結論。
第一,女性的家庭經濟貢獻與婚姻沖突呈正相關關系,具體而言,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報告了較高的婚姻沖突,而收入與丈夫相同或較低的女性報告了較低的婚姻沖突,因而假設1基本得到驗證。這一發現說明,當女性在家庭中的經濟貢獻較大時,婚姻關系的確面臨很多挑戰,女性報告的婚姻沖突較多。這個結果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相對資源理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盡管已婚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在當代中國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女性收入高于丈夫的家庭畢竟只是少數[26]。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性別角色的規范界限非常鮮明,以至于女性收入高于丈夫的家庭不僅在形式上違反了傳統家庭模式,在功能上也是失調的[27]。不過,女性的家庭經濟貢獻與婚姻沖突之間的關系非常小。已有研究也發現,只要女性的相對高收入一直保持穩定,那么女性的經濟優勢影響婚姻沖突的作用將不再明顯[28]。
第二,婚姻承諾在女性家庭經濟貢獻影響婚姻沖突時發揮了調節作用。這個發現說明,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能夠從高承諾的婚姻中獲益。換句話說,即使女性的收入高于丈夫,如果她們愿意忠誠于現有的婚姻關系或丈夫,婚姻沖突也會降低。這一結果與最近研究中相對高收入女性只會離開不幸福的婚姻,而不是離開所有婚姻的研究結果一致[29]。其實踐意義在于:為女性收入高于丈夫的家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預防和干預婚姻沖突的建議,即婚姻咨詢師可以從提高夫妻雙方的婚姻承諾入手進行干預;同時,也為家庭經濟貢獻較低的丈夫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預防婚姻沖突的措施,即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和教育孩子等責任,從而提高妻子對婚姻或者丈夫的忠誠度。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在于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驗證相對資源理論的適用性及其局限性,盡管女性的家庭經濟貢獻會提高婚姻沖突,但二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小。更重要的是,本研究還發現了一個可以調節女性家庭經濟貢獻正面影響婚姻沖突的變量,為婚姻咨詢師指明了預防和干預婚姻沖突的措施。本研究的局限在于采用橫斷研究設計,女性的家庭經濟貢獻影響婚姻沖突的因果關系尚不清楚。雖然以往研究通常使用女性的相對收入來測量她們的家庭經濟貢獻,但二者不一定等同,比如家庭經濟貢獻可能受夫妻管錢方式的影響。同時,本次調查的數據是通過學校獲取的,調查的范圍只涉及到一個學校的部分女性家長,沒有孩子的或者孩子離開學校的已婚女性的情況需要更大規模的調查去深入挖掘。另外,未來的研究可以在調查中將丈夫對婚姻沖突和婚姻承諾的看法納入其中,使得婚姻關系的互動過程更加真實地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內容[1]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匯總, 1984-2010[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 Hannum, E and Xie, Y Trends in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 1949-1985 [J] Social Stratifcation and Mobility, 1994, (13)
[3] 同 [1]
[4] 教育部官方網站 各級各類學校女學生數 [EB/OL](2013-03-1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13html
[5] Pan, Y, Chou L Y, Xia, W Marriage and Family in Urban China [M] Shangdong: Shandong Remmin Press, 1987
[6] Zuo, J From Revolutionary Comrades to Gendered Partners: Marital Construction of Breadwinning in PostMao Urban China [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3, 24 (3)
[7]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EB/OL] (2013-03-10)http://dataunorg/Dataaspx?q=labour&d=GenderStat&f=inID%3A106 pdf
[8] Brines, J Economic Dependency, Gende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4, 100 (3)
[9] Greenstein, T N Economic Dependency, Gende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Home: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0, 62 (2)
[10] Blood, R O and D M Wolfe 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5
[11] Presser, H B Employment Schedules among Dualearner Spouses and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by Gender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4, 59 (3)
[12] Perry-Jenkins, M and K Folk Class, Couples and Conflict: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on Assessments of Marriage in Dualearner Familie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4, 56 (1)
[13] Bittman, M When Gender Trumps Money: Bargaining and Time in Household Work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3, 109 (1)
[14] Tichenor, V J Earning More and Getting Less: Why Successful Wives Cant Buy Equality [M]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Frazier, P, A Tix, and K Barron Testing Moderator and Mediator Effect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4, 51 (1)
[16] Parsons, T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M]//R Anshen The Family: Its Function and Destin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49: 173-201
[17] Becker, G S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8] Adams, J and W Jon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Marital Commitment: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2 (5)
[19] Nock, S The Marriages of Equally Dependent Spouses [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1, 22 (6)
[20] Teachman, J Wives Economic Resources and Risk of Divorce [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0, 30 (10)
[21] Zhang, H Relative Income and Marital Quality among Urban Chinese Women: A Meaningoriented Resource Exchange Model [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22] Zhang, H and Tsang, SKM Relative Income and Marital Happiness: The Role of Personal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2, DOI: 101007/s10902-012-9396-5
[23] Johnson, D R, L K White, J N Edwards, and A Booth Dimensions of Marital Quality: Toward 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 [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86, 7 (1)
[24] 張會平, 聶晶, 曾潔雯 城市家庭管錢方式的特點及其對女性婚姻質量的影響[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2)
[25] Baron, R and D Kenny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6)
[26] Shu, X L, Zhu, YF, and Zhang, ZX Housework and 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in Urban China: 1991 and 2000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2006
[27] Shek, D T L Chinese Family Research: Puzzles, Progress, Paradig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6, 27 (3)
[28] Winslow-Bowe, S The Persistence of Wives Incom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6, 68 (4)
[29] 張會平 城市女性的相對收入與離婚風險: 婚姻質量的調節作用 [A],2013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武玉,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