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民工的職業流動及其影響因素

2013-04-29 06:03:36王超恩符平
人口與經濟 2013年5期

王超恩 符平

摘要:(中)摘要基于全國性的農民工調查數據,文章在揭示農民工職業流動狀況及特征的基礎上,運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和Logit模型分析了職業分層和代際差異對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研究表明,農民工的職業分層對其職業流動有顯著影響,從事中端職業的農民工職業流動性最強,且其向上流動的動機也最為強烈。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頻率整體高于第一代農民工,尤以20~23歲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最為活躍,農民工的職業流動頻率呈現出倒U型流動軌跡的特征。人力資本對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本積累程度越高,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越高、職業流動性越弱,而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于職業技術的提高。文章最后結合研究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探討了本項研究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中)關鍵詞農民工;職業流動;代際差異;職業分層

中圖分類號:(中)中圖分類號F2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3)05-0089-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訂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7-02

基金項目:(中)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研究”(11&ZD036)。

作者簡介:(中)作者簡介王超恩(1990-),湖南邵陽人,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

正文

一級標題一、引言

進入城市從事非農職業的農民工,是推動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正如世界銀行的報告所指出的,農民工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其他行業的遷移行為,使得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重新配置,極大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 [1]。農民工的就業決策和職業流動不僅對宏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意義,對其自身而言,職業流動特別是向上的職業流動還是他們利用市場提供的機會和資源,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家庭財富的重要途徑。由此,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議題。

當前,農民工群體已經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該群體的職業構成變化和代際更替及其影響尤其值得關注。在農民工現象出現不久的20世紀90年代,他們絕大多數是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里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而現在其職業事實上已涵蓋了從低技能的普通工人和服務員、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精英再到私營企業主的各種類型。有研究表明,約3成的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表現出“去體力化”和“去農民工化”特征,因此,其統一的身份類屬已難掩蓋群體內部業已出現分化的事實[2]。可以說,這種職業分化的出現恰恰是其不斷的職業選擇和流動的結果。而仍處于底層的農民工顯然有著強烈的向上流動意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職業流動來實現。正如“空位競爭模型”理論所指出的,勞動者經濟收入的不平等并不取決于個體特征的差異,而是由勞動者所處的結構性位置(職業層次)決定的,個體勞動者經濟社會地位提升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競爭進入那些職業層次較高的崗位,因而勞動者的職業層次會對其職業流動產生積極的影響[3]。農民工群體的另一個重要的新特征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該群體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在成長經歷、個人訴求、文化素質、社會心態、參照目標、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行為邏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4],這種代際差異極大地影響著農民工的就業決策和職業流動過程。雖然兩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性都較強,但近些年不少調查都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更為頻繁。

當前不少企業、工廠面臨招工難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便與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重大變化存在密切關聯。因此,研究農民工職業流動的特點以及職業分層和代際差異對其職業流動的影響,首先有助于我們把握當前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新特征,研究結果對農民工需求量比較大的地區和用工單位如何制定有效的招工和用工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企業和工廠如想成功地吸引優秀的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便有必要更多地關注他們職業流動的原因以及他們的新特征和新訴求。而從宏觀上來說,如何有效引導并向農民工提供合理的職業流動途徑與方式,顯然既是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方式,也是維護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必要之舉。本文基于對全國性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試圖從代際差異和職業分層視角考察影響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的決定因素。

一級標題二、文獻回顧、研究思路與方法

二級標題1文獻回顧

由于諸多原因,農民工經常不得不變換工作崗位、類型、行業甚至就業的城市。對此,制度解釋是一個重要方面。李培林等人指出,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就業與生存的困境,體制因素是致使農民工職業流動相當頻繁的重要原因[5]。張春泥的研究同樣發現,盡管存在人力資本和行業對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但戶籍制度仍作為一個獨立因素影響其職業的穩定性[6]。宏觀的制度視角有助于解釋農民工整體的職業流動現象,但對于農民工個體而言,他們職業流動的具體原因千差萬別,年齡增長、人力資本積累、家庭責任感、工作環境和職業病等因素都可能成為農民工變換工作的原因。

傳統人口遷移理論認為,個人的遷移是由于個人為了達到預期收入最大化而進行的,但新遷移經濟學強調了家庭作為流動決策主體的重要性,家庭成員往往根據家庭預期收入最大化的原則進行外出或者是流動的決策 [7]。新遷移經濟學的理論對于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社會來說可能具有更大的解釋力,有望從家庭視角對農民工回流和遷移的動因提供新的解釋。石智雷和楊云彥從家庭決策的視角分析了家庭稟賦對遷移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考察了家庭的各種資本條件對遷移勞動力回流農村的復雜影響[8]。第一代農民工中的相當一部分在外出之前已經結婚,承擔著較大的家庭責任,進城打工的最終目的還是通過穩定的工資收入來實現家庭預期收入的最大化,所以結婚狀態會導致流動性減弱。有研究發現,結婚顯著地降低了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概率,未婚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移的概率比已婚的新生代農民工高,這主要是因為未婚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家庭的負擔,受羈絆小[9]。家庭責任是影響農民工職業流動的重要因素,但家庭責任除了婚姻狀況外,我們認為還有必要考慮家庭勞動力的數量以及家庭的子女數量,后者同樣可能成為農民工做出決策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農民工群體的代際差異較早便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在就業方面上出現了明顯不同的特征,表現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能力低[10],而這些特征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黃祖輝等人驗證了兩代農民工在就業方面的差異,結果表明兩代農民工在務工月工資收入、兼業性、工作經驗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11]。白南生等人的研究發現,收入低是農民工流動的最主要原因,但流動原因日益多元化,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離職原因和老一代農民工具有顯著差異[12]。代際差異究竟會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表現出怎樣的不同,事實上仍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雖然以往研究較少關注職業分層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但勞動力市場分割(segmented labor market)視角的不少研究卻給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發。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強調制度和社會性因素以及勞動者特征對就業的重要影響[13]。不少研究者在勞動力市場分割問題的具體操作上往往以勞動者性別作區分[14],也有研究將職業威望和職權作為區分的方法[15]。在國內的研究中,吳愈曉的研究表明,高學歷勞動者與低學歷勞動者分處初級和次級這兩個分割的勞動力市場,職業流動是后者提高經濟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對于前者,職業流動對其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沒有顯著影響[16]。這一結論對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農民工群體是否適用,仍有待研究。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勞動力市場存在分割是普遍現象,且這種分割會對人們的職業流動產生重要影響。而勞動力市場分割形成的重要機制之一便是職業分層。職業分層對農民工群體的職業流動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便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級標題2研究思路與方法

以往研究較多的是關注農民工是否發生職業流動及其流動途徑和方式,運用的是Logit模型,而本文關注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農民工職業流動次數的影響因素,并首次將勞動者的代際差異、職業層次、人力資本因素和職業流動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進行檢驗。因此,研究將使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分析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因素,同時采用Logit模型分析其職業流動的概率。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研究”課題組于2012年1~2月組織的全國性調查“農村籍進城工作/創業人員調查”。

調查方法是由來自武漢四所重點大學社會學系、受過訓練的農村戶籍約4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這些研究生利用春節期間在其家鄉向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發放問卷。本次調查覆蓋全國26個省市的農民工,共發放問卷3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50份,有效率為871%。調查樣本中,農民工輸出大省所占比例較高,且大體符合農民工來源地在全國的分布特征。在剔除沒回答近三年職業流動次數選項的樣本后,最終得到3025份問卷。按照學術界對農民工代際劃分的普遍做法,我們以1980年作為時間分割點,將1980年以前出生的農民工劃分為第一代農民工,將198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劃分為新生代農民工。調查樣本中第一代農民工1122份,新生代農民工1903份,分別占總體的3709%和6291%。樣本中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117歲,第一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289歲,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457歲。

職業分層是我們考察農民工職業流動狀況的重要維度。鑒于農民工職業的復雜特征,我們采取一種較為簡單的處理方法來考察農民工的職業類別與職業分層,即基于職業聲望、待遇和權力的綜合考量,將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劃分為低端、中端和高端三個不同層級,如表1所示。本文主要自變量的設置與解釋如表2所示。

近三年職業流動次數(次)

一級標題三、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基本狀況及特征

從數據結果來看,臨時性和不穩定性是農民工職業和工作的顯著特征。近三年(2009~2011年)約有5167%的農民工更換過工作,即有過職業流動經歷。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平均換過252份工作,表明農民工群體的職業流動性總體而言比較強。表3對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群體與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群體的基本情況作了對比。

結果顯示,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的年齡遠遠大于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表明職業流動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更加頻繁。從流動次數來看,第一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為090次,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流動次數則高達151次。該結果進一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更難以安分守己地從事工作和滿足于現狀,流動性更強。盡管新生代農民工與工作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為43%,比第一代農民工的簽約比例(約30%)要高,但勞動合同簽約率高并不意味著職業流動性低。首先,簽訂兩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新生代農民工為17%,第一代只有13%。兩代農民工即使簽有勞動合同,也多為短期合同。其次,由于第一代農民工更多地在一些非正式、不規范的低端或次級勞動力市場上就業,加上該群體人力資本相對匱乏、家庭負擔較重、自身訴求不高等特性,決定了其職業流動性反而要更弱。

調查結果還表明,農民工的職業流動與人力資本積累狀況存在相關關系。被調查對象大部分是初

中和高中文化,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12年。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高于第一代農民工,但也沒有達到12年。在技術職稱方面,農民工普遍有技術但沒有技術證書,新生代農民工在技術職稱方面的人力資本程度略高于第一代農民工。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與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相比,兩者受教育程度的差別并不是特別明顯。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只是略高于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但在技術職稱方面則出現相反的情形,即技術職稱越高的農民工,其職業流動性越低。

農民工的婚姻和家庭結構狀況也對其職業流動有顯著影響。在本次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未婚者的比例為63%,第一代農民工基本都已結婚。從表3中可以看出,婚姻狀況是影響農民工職業流動的重要因素。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的已婚率明顯高于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在家庭勞動力數量方面,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的家庭勞動力數量略高于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我們認為這可能與家庭勞動力數量越多家庭負擔越小有關。在子女的數量方面,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的子女數量遠遠低于未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農民工的子女數量。對此我們分析,大多數農民工的子女處于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頻繁換工作會造成收入不穩定,進而對子女教育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處于這種情況下的農民工,他們換工作的頻率會大大降低。

我們還從代際差異和職業分層的角度考察了農民工的流動動機,試圖從動機角度來考察其職業流動的原因,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對于絕大多數農民工而言,其職業流動最主要和最原始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尋求貨幣收入的提高和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調查結果也顯示,兩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但第一代農民工追求高收入的比例要明顯高于新生代農民工,這與第一代農民工大部分已婚,家庭責任較重有關。而對工作安全方面的考慮,兩代農民工無顯著性差異。其他五項充分體現了兩代農民工流動動機的代際差異。第一代農民工在收入提高和工作安全之外更追求離家比較近的工作,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考慮更多的是有發展空間、能鍛煉人、學到工作本領。而且在滿足個人工作興趣的流動動機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也遠遠高于第一代農民工。可見,新生代農民工不僅僅滿足于貨幣收入的提高,他們還在發展機會和個人理想上有訴求,這也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向上流動的愿望要比第一代農民工更加強烈。

從職業分層方面來看,兩代農民工的職業類別都以低端職業為主,但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一代農民工仍然存在明顯的區別。第一代農民工中有7677%的人分布在低端職業,而新生農民工這一比例只有599%,遠遠低于第一代農民工。在從事中端職業的比例上,新生代農民工又比第一代農民工高約14%,這表明新生代農民的職業層次要明顯優于第一代農民工。表4顯示,從事低端職業的農民工的職業流動動機在追求貨幣收入增長方面遠遠高于從事中端和高端職業的農民工,而在尋求職業發展空間方面卻遠低于中端和高端職業的農民工。總之,農民工所處的職業層次對其職業選擇有顯著影響。從事低端職業的農民工由于貨幣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尤其看重貨幣收入的提高,而從事中端和高端職業的農民工可能收入相對不錯,因而更加注重職業的發展空間,更加注重向上流動的機會。

總體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較第一代農民工要頻繁,但農民工職業流動的軌跡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倒U型,如表5所示,20~23歲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性最強,然后該指標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降低。

二級標題1計量模型

在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中,如果研究者試圖對某一現象進行實證檢驗,那么回歸模型是最基本的工具,回歸模型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因變量的類型。但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因變量常常只能取非負整數,也就是一個計數類型的變量,表示一定時期內事件的發生次數,一定時期內的職業流動次數、看病次數、專利個數,都是某種事件的發生數。由于計數不是連續的,并且分布又呈現明顯的偏態,從1980年開始,在計量經濟學研究和流行病學研究中就出現了專門用于計數變量分析的泊松回歸模型和負二項回歸模型。泊松回歸模型和負二項回歸模型在國內被普遍運用于流行病學領域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的介紹和實際應用還很少,而國外運用的則較早較廣,艾米莉(Amelie) 在2003年就運用計數模型分析了德國勞動力遷移的問題[17]。泊松模型要求因變量均值與方差相等,這個特征可能與實際數據不符,因此,負二項回歸模型在實際中運用更廣泛。鑒于因變量是農民工近三年職業流動次數且只能取非負整數,本文將運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對農民工職業流動影響因素的代際差異進行分析。模型中的回歸系數為負就表示相對參照組而言,此變量對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次數有負面的影響,職業流動頻率越低。反之,回歸系數為正則表示該變量對農民工職業流動次數有正面的影響,職業流動頻率越高。

二級標題2計量經濟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因素的模型估計結果見表6。表6匯報的分別是負二項回歸模型和Logit模型估計。對Logit回歸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檢驗各變量對農民工是否發生職業流動概率的影響,因變量采用的是近三年農民工是否發生過職業流動。兩種方法估計的結果差異不大,表明模型估計的結果是可以接受的。估計的結果表明,農民工的個人特征、人力資本積累、家庭狀況和工作條件對農民工換工作的次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農民工的個人特征對他們換工作次數的影響相當顯著。模型估計的結果表明,男性農民工換工作的數次要高于女性農民工,這可能與不同性別的性格差異有關。一般來說,女性更傾向于回報率一般但穩定的工作,而男性更傾向于回報率高但有一定風險的工作。根據前面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回歸結果分析,第一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頻率整體不及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頻率,這表明農民工群體的職業流動次數呈現倒U型的流動趨勢,表現在20~23歲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最活躍,即農民工在職業發展的初期流動頻率逐步上升,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流動的成本日益增大,流動次數便會下降。

表6的模型估計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積累因素對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主要來自技術職稱的提高。無論是第一代農民工還是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對農民工職業流動次數的影響都是不顯著的,這可能與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有關。這一結論與李培林等人的研究不謀而合,他們的研究表明影響兩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狀況的人力資本因素更顯著地體現在農民工的工作技能方面[18]。進入21世紀以來,工作崗位越來越要求求職者有著較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勞動程序也越來越規范化。農民工的技術職稱越高,福利待遇等也就越好,就業越具有穩定性,職業流動的次數也就越少。

家庭特征方面只有部分因素對農民工職業流動次數的影響是顯著的。雖然家庭子女數量和家庭勞動力數量對兩代農民工的就業影響不顯著,但婚姻狀況對農民工的就業影響是顯著的。這充分體現了家庭對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影響,已婚農民工的就業更具有穩定性。為了避免與愛人的分離,他們可能更傾向于穩定工作,不會輕易變換工作。

職業層次是影響農民工流動的重要因素。盡管已有研究表明,較難進入高收入職業是農民工未能提高自身經濟社會地位的主要原因[19],但農民工并沒有放棄基于職業流動尋找更好發展機會的努力。表6的估計結果表明,從事中端職業的農民工的流動次數更多,而高端職業和低端職業的農民工流動次數相對低一些,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現象。一方面,從事高端職業的農民工已經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各項優勢,獲得了相對滿意的穩定工作,而從事低端職業的農民工由于人力資本積累程度過低,很難實現職業的向上流動,因此,這兩類人的職業流動次數較少。另一方面,處在中端職業的農民工不得不多次流動以爭取實現其向上流動的目的。

農民工換工作的次數與其工作環境也有密切關系。我們選取了工作時間和農民工與用工單位合同的簽訂方式作為衡量農民工工作環境的指標。工作時間長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工作強度,工作強度越大,農民工的壓力也就越大,也就更傾向于換工作。但模型估計的結果并不顯著,表明大部分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都在合理承受范圍之內。而勞動合同的簽訂對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有顯著影響,合同期限越長,流動性越低,工作越穩定。

一級標題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的大規模勞動力遷移現象,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就業,他們頻繁地變換工作,就是為了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從理論上來說,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對促進勞動力市場發育以及優化資源配置有重要的作用。但勞動力的過度流動不僅會對其自身發展不利,對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也會造成不良后果。給農民工提供更好的就業管理服務工作,有必要對兩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基本了解和科學判斷。本文將農民工的代際差異、職業分層與職業流動放在同一框架下予以考察。實證分析表明,代際和職業層次的不同會顯著影響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動機和頻率,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技術職稱的提高顯著降低了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企業和工廠應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留住技術型農民工;二是農民工群體的職業流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倒U型軌跡,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性較第一代農民工更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下降趨勢;三是中端職業層次的農民工職業流動性最強,這可能與其實現職業向上流動的愿望最強有關。因此,有必要結合其職業流動的特點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農民工政策。本項研究形成的觀點和結論對政策制定具有以下啟示。

首先,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積累對兩代農民工的就業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人力資本的積累對農民工流動的影響主要是來自于職業技術的提高。因此,政府有必要創新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當前,盡管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教育部、農業部等都從部門職能角度不同程度地承擔著培訓任務,但最后結果是,不僅各部門的培訓流于形式、針對性不強且培訓內容雷同,而且農民工的實際參與度并不高。本次調查便發現,工作單位組織的職業培訓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占393%,其次是傳統的學徒形式(259%)和市場化培訓(215%),政府組織的培訓只占66%。可見政府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收效甚微。因此,政府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訓經費的投入、培訓的有效組織、指導和監督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體現針對性和實用性,大力扶持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培訓,吸引民間資本投向農民工職業培訓,積極探索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新模式。同時,政府也應當整合各種資源,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農村科技教育等各類教育在資金、師資、教材、場地等方面的資源,做到統籌安排、共享利用。而對于企業和工廠而言,也有必要創造更多能讓農民工學習和積累職業技術的工作機會和崗位,以進一步提高其對農民工的吸引力。

其次,大多數第一代農民工的家庭負擔重且家庭責任意識強,已婚農民工的職業流動頻率明顯降低,婚姻狀況對農民工的就業流動性影響顯著。因此,加強和改進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必須密切關注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問題。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已達到適婚年齡,但超過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尚未結婚。政府要鼓勵農民工的就業單位多開展未婚職工聯誼會,減少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可能產生的孤獨感,同時鼓勵農民工就業單位對兩地分居的夫妻多給予人文關懷,借此促進農民工的穩定就業。

最后,相對于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更加注重職業發展,目前從事中端職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實現向上流動的愿望最為強烈。政府要盡可能多幫扶處于這個層次的新生代農民工,為他們獲得更穩定、更高層次的工作創造機會和條件。譬如,廣東省針對農民工的積分制入戶政策便對從事中端職業的新生代農民工極具吸引力,自從實施以來業已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該政策對降低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性具有重要參照價值,對于農民工需求量比較大的地區而言,值得在總結和完善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對于有條件和能力定居城市的農民工,地方政府可以根據人才需求和財政承受能力,將農民工在城市的連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收入等情況以分值的形式進行量化、累計,根據積分層次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務,直至落戶成為市民,與本市居民享受平等待遇。此外,勞動合同的簽訂和期限長短對農民工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是否簽訂了勞動合同,是農民工權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基礎。因此,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監督力度,鼓勵用工單位和農民工簽訂較長期限的勞動合同,使農民工能夠穩定就業,最終使有能力且有意愿在城市定居的新生代農民工完成市民化過程。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內容[1] World Bank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R]No 31973,2005

[2] David, B G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1:438- 446

[3] 符平,唐有財,江立華農民工的職業分割與向上流動[J]中國人口科學,2012,(6)

[4] 符平,唐有財倒“U”型軌跡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流動——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史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9,(12)

[5] 李培林,李煒農民工在中國轉型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態度[J]社會學研究,2007,(3)

[6] 張春泥農民工為何頻繁變換工作——戶籍制度下農民工的工作流動研究[J]社會,2011,(6)

[7] 洪小良城市農民工的家庭遷移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7,(6)

[8] 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J]社會學研究,2012,(5)

[9] 夏顯力,張華,郝晶輝西北地區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移影響因素分析——以陜甘寧3省的30個村339位新生代農民工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10] 何磊中國新生代民工透視, 專家憂集體情緒仇恨城市[N]中國青年報, 2005- 07- 11(5)

[11] 黃祖輝,劉雅萍農民工就業代際差異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農民工就業狀況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08,(10)

[12] 白南生,李靖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

[13] 麥克納勃·瑞安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M]// 桑普斯福特·桑納托斯勞動經濟學前沿問題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185-218

[14] Diganta Mukherjee On a Symmetric Measure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1)

[15] Matt, LH and NC Philip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the Gender Gap in Workplace Authority: National Versus Local Labor Markets [J] Sociological Forum,2004,(3)

[16] 吳愈曉勞動力市場分割、職業流動與城市勞動者經濟地位獲得的二元路徑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2011,(1)

[17] Amelie, C and F Z Klaus Circular Movements and Time away from the Host Country[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Working Papers, 2004

[18] 李培林,田豐中國農民工社會融入的代際比較[J]社會,2012,(5)

[19] 王美艷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機會與工資差異——外來勞動力就業與報酬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5,(5)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馮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αv毛片| 免费在线观看av|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经典三级久久|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欧美www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国产爽妇精品|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久草中文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欧美精品成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99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美女免费|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网综合|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97狠狠操|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88| 91青青在线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欧美第九页|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91av国产在线| 亚洲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