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云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實行新的課程改革,就要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那么,新課程下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下面是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的幾點看法與嘗試。
一、確定學習內容,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前提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源于豐富、有趣、現實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提煉與概括,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與數學相關的數學原型。如一年級下學期《找規律》一課,在學習內容安排上,教師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六一”兒童節,布置教室入手,使學生感知生活中規律的存在。接下來找用來布置教室的各種物體的排列規律,讓學生根據所學規律自己設計黑板報。以上這些學習內容的安排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既貼近自己的生活,又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計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數學知識不應該是由教師一絲一毫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而應該是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而建構數學概念。如在一年級上學期教學“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認識整時”時,據我了解,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鐘表,并能認識整時。因此,在安排這節課時,我沒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去做,先認識鐘面,然后認識整時,而是直接出示了三個鐘表模型,分別是8時、3時、6時,讓學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說一說為什么是這個時間。同學A指著第1個鐘面說:“這個針指著這兒,這個針指著這兒,就是8點。”師問:“如果不指著鐘面,誰能說清楚?”同學B說:“短針指著8,長針指著12,就是8點。”師問:“像這個鐘表,有三個針,哪個是長針,哪個是短針?”同學C說:“應該是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就是8點。”師問:“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同學C回答:“短而且粗的是時針,長而且稍微細一些的是分針。”“請你指著鐘面再說一遍。”同學C一邊指著一邊說了一遍。“誰能像他這樣,再說一下其他兩個鐘面所表示的時間?”在同學C的帶動下,很多學生都能準確地描述出了整時時,時針和分針的指向。本節課,那一小部分原本不認識鐘表的學生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學會了認識鐘表,而不是依靠教師的傳授,全體學生都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深深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選擇學習方式,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為參照
1.教導學生要學會傾聽。當別人發言時,不要插嘴,不要竊竊私語,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當一個學生發言完畢,我會馬上追問:“他是怎樣說的?你同意他的意見嗎?你有什么想法?”這樣做是為了考查學生是否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促使學生今后聽取別人的發言時要專心。
2.教導學生要學會表達。低年級的學生說話往往很簡單,如若問:“你喜歡什么活動?”他會答:“跳繩。”“還有其他活動嗎?”“丟沙包、踢毽子……”首先,我要求學生說完整話,把要說的意思表達清楚。其次,每次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我都要問一問:“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這樣做?你的理由是什么?”這樣做是為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力地說服別人,得到他人的肯定。
3.教導學生要互相幫助。我教導我的學生,當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你可以禮貌地向他人求助;當你看到他人遇到困難時,你要主動、誠懇地幫助他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非常愿意這樣做,因為無論是幫助別人還是被別人幫助都同樣是快樂的。
4.教導學生要敢于反思自己、贊賞他人。在教學中,我告訴學生,當自己的意見出現錯誤或不太合理時,要敢于承認錯誤,學會贊賞他人,向別人學習。
四、擬定評價內容,以激勵和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來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的積極性。課堂上,除了教師適時評價外,我適當加入了了學生間的評價,力爭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實驗初期,學生的評價很簡單,如:一年級上學期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討論8+7=()的算法時,一個學生說:“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我緊跟著問其他學生:“你覺得他回答得怎么樣?”學生A說:“行!”學生B說:“挺好的!”學生C說:“好!”我問:“好在哪兒?”學生C說:“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學生D說:“他聲音洪亮。”我接著問:“有和他意見不一樣的嗎?”學生E說:“我和他想的不一樣。我把8分成3和5,3+7=10,10+5=15。”我問:“其他學生,你同意誰的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評價比先前要豐富多了,如一年級下學期,在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時,討論15-9=()的算法,學生A說:“因為9+(6)=15,所以15-9=(6)。”學生B說:“我和他想的一樣。”學生C說:“我想的和他不一樣,我覺得15可以分成10和5,10-9=1,1+5=6。”同學D說:“我和他們想的都不一樣。我想5-9不夠減,還差4,10-4=6。”學生E說:“我同意C的意見。”學生F說:“我是這么想的,9可以分成5和4,15-5=10,10-4=6。”學生G說:“我覺得D的意見更有道理。”學生H說:“我想15可以分成9和6,所以15-9=6。”“我認為A的方法算得快。”“我更喜歡H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極了。我看著學生爭先恐后發表意見,還不時有人向對方提問質疑,心里真是高興,我們的學生都在爭當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我真是欣喜若狂。
總之,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教師創造一切條件為學生服務,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開心,教師高興,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