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民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問題。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正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扎實推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階段性的成效。但課堂教學效率仍然很低下,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積極探索影響語文教學效率的原因,探討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方略,希望能從整體上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那么,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有哪些明顯特征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導性
課堂教學無論怎么改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來講,我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浪費時間和精力,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因此,高效課堂仍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1.語文教師的教學調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盡管只教一門課,天天面對的也是同樣的學生,但是每一節語文課的具體情況卻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學生總是處在不停的動態變化過程中,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對不斷變化的師生狀態進行及時的調整,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語文課堂課前氣氛尤其需要渲染。一堂好的語文課,必然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一點也同樣重要。多年來的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索和實踐經驗告訴我,課前氣氛的渲染作用重大。近年來,我面對創建“自主、優質、高效”的課堂,做了大量的嘗試,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我覺得效果很好。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嘗試:一是課前三分鐘演講,事先有語文課代表動員學生參與,按照課程內容進度,有學生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演講材料,時間只有三分鐘,為提高演講效果,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練習。后來發現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大部分同學很重視,在家里讓爸爸媽媽做聽眾,自己不厭其煩地練習,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一點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在的家長都有一定層次的學歷,文化水平也不錯,而且見多識廣,經驗豐富,指導孩子三分鐘的演講還是完全可以的,即便是從經驗的角度,也沒什么問題。經過家長的指導、學生的練習之后,再課前演講,那效果肯定不一樣,教師一般會大加贊賞,同學們也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學生受到鼓勵,自然會更加積極主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態勢。二是進行語文課前活動,內容要求相對自由,學生可以推薦成語、名言警句、讀書心得等,由同學、教師點評,效果也很好。三是利用我校交互式電子白板在線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視頻資料,有學生簡要解讀,資源共享,使學生覺得語文課原來是那么多姿多彩,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了,效果自然也不會差。有專家說過:“興趣是創造的源泉。”通過課前氣氛的渲染,短時間內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心收回來了,有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效果都會增加。
3.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機智調控。通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測的問題,教師必須具備即時調控的能力,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備的條件。例如,學生惡作劇、故意違紀、無意影響了教師的課堂預設、多媒體故障、停電以及遇到家長突然推門找學生等等,打斷教師的教學。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調控能力,高超的調控能力,不僅不會影響課堂效率,反而能使學生輕松愉悅,覺得教師幽默風趣,進而積極聽講,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積極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自始至終保持積極心態和強烈的參與意識,課堂教學效率會大幅度增加。相反,教師尷尬,憤怒,批評教育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等師生情緒平靜了,下課時間也就到了,這種課堂教學就是無效課堂的教學。我們要用高超的調控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由無效到低效、由低效到有效、由有效到高效的過渡,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優質高效。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只有時時處處將創新手段融入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才會更加充滿活力。創新的語文課堂教學,一方面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探索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新模式,引導學生掌握創新的規律和方法。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只有充滿創新,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創新中必須要正確解決如何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什么情況下創設教學情境,怎樣創設教學情境,對教學內容如何創新,如何處理“教須新法”和“教無定法”的關系等問題。
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自主性
傳統語文教學,是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只是聽眾,絕對服從,不允許有自己的觀點,或者很少有自己的見解,教師居高臨下,神圣不可侵犯,教師的講解就是金科玉律,問題的答案也是唯一的,這無疑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課堂教學的效率可以說無從談起。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新課程理念的全面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語文教師普遍感覺到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地被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了。通過實驗,我發現讓學生自己參與、主動探究,原本死氣沉沉、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得生機勃勃了,學生爭先恐后談自己的見解,同一個問題有了許許多多的看法,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充滿幼稚,甚至極端錯誤,但我認為這正是語文教學的原本。教師的預設往往被徹底打亂,學生的思維明顯被開拓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表達和寫作能力比其他班學生高出了一截。回顧自己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認為語文開拓教學的自主性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前提。
語文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筆者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前提是在閱讀過程開始之前,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明確地告訴學生讀什么,為什么讀,怎樣讀。這一環節的一個重要的必備條件就是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以便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活動。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知識,又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同時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讓學生感悟語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語文學習真正體現實效,最終達到高效。
參考文獻:
1.陳國平、魏為燚,《探究語文課堂的有效性》,《中國教師報》2006.5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