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超
目前,社會各界提出要求對小學生進行減負,這已被教育界所接受,并成為實踐行動,各界學校也相應做出了一系列措施。減負措施產生了有限時間與教學任務的矛盾。那么,怎樣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呢?筆者認為,減負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失為有效措施。
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概念很早就有提及,但都沒有確切定義。要“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三百多年前就在《大教學論》一書中闡明。這種通過“少教”以達到“多學”的教學理念至今仍有指導意義。可見高效課堂雖屬一微觀問題,但又非常重要。那么怎樣才是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轉變觀念
物質決定意識,竟識對物質具有能動性,一定的意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所以,轉變思想觀念是高效課堂實踐的先導和前提條件。課堂教學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體現著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得成功與否,有必要理清以下觀念,在具體教學行為中體現效率意識。
1.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師生關系模式。我國教育長期以來都是教師對學生嚴加管束,學生對教師只是惟命是從。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重視的是教師的教,卻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遞,卻忽視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重視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等等。課堂上,教師期望學生按教案設想做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按部就班引導學生,直到得出預定的一成不變的答案。
2.正確認識減負同高效課堂的關系。“愉快教學”“成功教學”“創(chuàng)造教學”等大家一致認可的教學方式,都以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為突破口,使學生樂易學,積極主動地學,輕松自如地學,切實減輕了學生沉重的課業(yè)負擔。
3.正確理解教學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是投入提高,產出提高,這種以高代價換取成果的做法,并沒有抓住高效率的實質,也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在教學過程中,投入提高時,產出也可以提高。如果能在投入不變甚至減少的情況下能提高課堂效率,就達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者。“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教師聞道在先,經過學習、社會實踐等過程,積累獲得了比較豐富的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和知識,同時,又受過傳授知識的專門訓練,基本上已掌握教學方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師教學得好環(huán)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有較大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目前有些中小學課堂依然熱衷于采用“滿堂灌”“一言堂”式的教與學兩層皮的教學模式,這種不恰當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教師發(fā)揮的主導作用,必須有教學效率意識,這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有這種意識,才能有目的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促進新舊知識的結合,使每節(jié)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發(fā)揮起主導作用時,要做到有效控制整個教學情境,備好教材教法,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啟發(fā)式教學與其他方式并重,以學生間的客觀差異為基礎,分類要求,力求各層次學生“吃得飽,吃得好”,從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結束時,教師要檢查評價教學效果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教師應及時反省和總結。教師調控能力越靈活,效率就越高。
三、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必須要突出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所表現的行為主要是聽、看、做等實際動作,這些表現行為是學生內部心理活動的反映,也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些實際動作受其學習興趣、動機等因素的調控,而這些因素對其學習效率影響極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就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配合課堂教學,可以明顯提高其認知效率。另外,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我控制能力也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起促進作用,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現在學前的計劃性,學習中的方法性,學習后的反饋、補救總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學生自覺在課堂上有效發(fā)揮主動性,積極參與并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和諧共振,較易獲得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也大都集中在課堂上,所以實現高效課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事物變化的內因,而教師則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內因最終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必須適應學生的學,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教程中的主體作用。
為此,在強化效率的同時,急需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和探索,找出建立高效課堂的一系列措施方案,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