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志
【內容提要】許多中考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高中一學期下來卻連及格都困難。究其原因,初、高中的學習銜接是否做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從現象出發,分析、研究這些問題,談談自己在教學與實踐中的一些看法與做法。
【關鍵詞】銜接 學習方法 教學方式
為什么一些中考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高中一學期下來及格都困難呢?究其原因,初、高中的學習銜接是否做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課程不斷地進行著改革,也為做好銜接工作而努力著,但是初中與高中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能力要求上都有著較大的跨度,而這種跨度往往被同學、老師忽視。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從現象出發,分析、研究這些問題,談談自己在教學與實踐中的一些看法與做法。
一、教材內容方面
由于現行教材版本的多樣化,在內容的銜接上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三角形的“心”等相關內容,初、高中教材中都沒有具體講解,但高中經常直接用到,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補充進來,加之高中內容本身就多,所以老師對這塊內容分析得非常快。對老師補充的這部分內容,由于思維慣性,有的同學思想上一直以為那是補充的,可以不很好地掌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對于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在思想上重視,并認真落實到行動中去。首先要能清晰地認識到:高中教材是在一個統一的課標下進行編寫的,但是具體內容會有所不同。所以高中數學課堂會有很多新生成的內容,老師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這樣我們就可以認識到整個知識體系,不能有成“分內”與“分外”之分。另外初、高中數學內容的變化,要求和難度的加大,從心理上要能夠接受,并積極主動地尋找方法解決,不能在無視與抱怨中度日。在行動中我們要做到:課前認真自學教材,標出疑難點,上課有目的、有重點的聽課,緊跟老師的步伐;對老師補充的內容應給予足夠重視,在理解的基礎上適時做點筆記,課后及時鞏固;對知識漏洞及時補充,特別要關注時效性,疑難問題及時解決。
二、教學方式方面
有同學常常反映高中老師上課速度很快,對內容的講解重視分析而輕視解題過程的板書。有時上課一走神就跟不上老師的思維,而老師很少像初中時那樣針對某個知識點反復強調和海量練習了。
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初中數學內容少,難度較小,能力要求較低,因而進度可以放慢,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對一個知識點反復講解、多次演練,練就了大家一見題目就知道解題的“本領”。但是高中數學內容多,能力要求高,題目難度加深,所以課堂上老師的時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高中數學教育不僅具有傳授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具有使學生受到良好思維訓練,并形成數學意識,掌握數學思想等素質性功能。所以教學時老師往往通過啟發、引導思路,然后由大家自己思考、自己解答。這使得剛入高中的同學不容易適應這種教學方法。聽課時就存在障礙,不容易跟上老師的思維,從而影響數學的學習。
針對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初、高中數學內容上的變化,教學方式的變化。高中數學是初中數學的拓展和延伸,更側重于能力的培養,思維的訓練,我們應該盡快適應這種變化,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不能留戀于以前的教學方式,裹足不前,應該讓我們的大腦勤快起來,開始是痛苦的,相信一學期下來,同學們都會感到收獲頗豐的。然后在行動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思考。上課要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把自己思考的結果與老師的結果進行對比,找出老師或其它同學成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所站的角度,適時記錄下來,努力捕捉思維碰撞的火花。不能只等待著最終老師的講解結果,不關心整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只記住一些結論。這樣的想法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是行不通的,從現在的高考中也能很清晰地看出來——直接套用結論的題,定勢思維的題少,源于生活中的題,靈活運用的題多,才導致大家都認為很難。
三、學習方式方面
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常有這種感覺:平時老師講過或寫過的類似題目,考試時遇到還是寫不出來,但是,老師分析時又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懂而不會”現象。
“懂”指的是了解,知道,而“會”指理解,領悟。“懂而不會”現象說明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并未達到真正的理解,這樣是不夠的①。數學的進一步學習就是要打破原有認知平衡,通過打造、整理和重組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新舊知識間的動態平衡,形成融會貫通的數學知識網絡。要真正做到“會”,就必須不斷地思考,新舊知識之間不斷地碰撞,整合,才能“會”,才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造成“懂而不會”現象的原因還是我們學習方式的問題。大家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有較強的依賴性,缺乏必要的自學能力。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自主性不強,而是常說“我們老師沒有講過”,等待老師給予解決。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高中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尤其提出了培養大家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當我們明白了高中與初中在學習方式上的不同時,就要努力嘗試著自主探究,培養自學能力與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的習慣。遇到困難時不是立即去求助于別人,而是要積極地思考,嘗試各種可以嘗試的方法。比如:晚上做作業時遇到難題,首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查閱答案或尋求同學老師的幫助,弄懂以后自己還要整理思路,并書寫解題過程,而不是弄懂就沒事了,更不是把答案抄上就完事了,否則沒有得到及時的鞏固,下次遇到時還是不會。
要處理好練習與反思的關系。高中數學內容相對初中而言,要顯得深入寬廣,不可能也沒時間進行大量重復練習,高中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理解、消化、鞏固、反思的過程掌握學習內容的。我們需要在理解的基礎進行必要的鞏固訓練,在訓練的基礎上總結反思,對反思的結果再輔以必要的訓練。正體現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的思想。
四、培養堅韌的品質
高中數學實現了由直觀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轉變,數學語言在抽象程度上也發生突變;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這些都決定了高中數學的學習是會遇到困難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對待困難與挫折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堅韌”是解決一切困難的鑰匙,它可以使人們成就一切事。愛因斯坦說過:“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克勒吉夫人曾經說過:“美國人的成功之秘訣,就在他是不怕失敗的。他心中想要做一件事時,赴以全力,即使他失敗了,他會立刻站起來,而抱了更大的決心,向前奮斗,至成功而后矣。”困難不是我們的仇敵,而是我們的恩人,困難到來,可以鍛煉我們克服困難的種種能力。正像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說,當他遭遇到一個似乎不可超越的難題時,他知道,自己快要有新的發現了。我們大家應該相信,高中的數學題它是能夠求解的,它不會像哥德巴赫猜想那樣難住我們。一道題多種解法,會讓我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嘗試各種解題思路;設計最難的解題方案,會讓我們創造力得到盡情的發揮,體會科學家探索過程,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
相信剛跨入高中大門的同學們,一定會認識到這種銜接的重要性,不僅是知識上的銜接,更是學習方法,學習方式,思維品質上的過渡與銜接。順利的銜接會為我們的高中數學學習鋪平了道路。
【注釋】
① 王光明、楊蕊. 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10.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