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華
提高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特征,促進學生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那么,如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達到“高效”呢?經過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教”與“學”應該“和諧共振”。一方面,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缺失,而且要主動發揮;另一方面,必須把自主體驗學習過程的權利還給學生。這兩者還要達到和諧統一,才能使課堂煥發活力。
一、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
課堂上,教師不應是居高臨下的長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其精神文化之旅的親切的導游。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把紙面上的世界變成一個立體的、充滿生機和靈性的精神世界與學生共享,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注和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為智慧生成和人生態度、生活品味提升的過程。具體地說,教師要做到這樣幾點。
1.問題設計要別具匠心。學貴生疑,精妙、恰到好處的問題設計,會調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會主動地研讀文本,大膽地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2.語言文字的訓練要講究實效,讓母語煥發出人文光彩。字詞訓練,既活又實,講究章法;說寫訓練,層次分明,螺旋上升;讀的訓練,貫穿始終,讀出形、讀出情、讀出韻味。教師在進行有意識的訓練時,還要注意到:①漢字詞語的訓練體現人文內涵。②關注語言內容的人文承載。③把握訓練目標的人文關照。正因為所有訓練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訓練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當充滿對學生的人文關照。“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④訓練的設計體現出人文情趣。
3.朗讀的指導要恰到好處。①自主讀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或放聲、或輕聲、或默讀,把閱讀實踐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我探究,加深理解體驗,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②注意讀的時機。讀應是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心靈感悟的聲音再現,而不應該是迫于形勢下的“無病呻吟”。讀應該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要選準時機。正如葉圣陶所說:“激昂處要還它個激昂,委婉處要還它個委婉。”③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引讀、范讀、齊讀、個別讀、配樂讀等等,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內涵,體現出學生情感的升華的過程。④對重點句子的朗讀指導不是單純從技術上入手,更要注重以情促讀。教師通過多次加溫,學生朗讀表現的欲望一定會高漲。正所謂“水到渠必成”,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了,才能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總之,讀應該貫穿課的始終,讀的指導應該是立體的、多層面的、恰到好處的。
4.靈活科學地處理“生成”。新課標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靈動的生成宛如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會譜出了一首和諧的生命樂章。然而,生機勃勃的課堂景象的呈現,得益于教師根據教材、學情作出的合理的安排(即預設);得益于教師對學生獨特感受、體驗、理解的珍視;得益于老師適時的點撥、啟發。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從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中,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中,從思維與思維的交流中,學生的心靈激蕩起了智慧的漣漪,才形成了靈動的“生成”。此外,教師對這些無法預約的生成地恰當處理,既能加速對重難點的突破,又能有效避免教學偏離主線的膨脹。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教學中往往會迸發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這些火花稍縱即逝,抓住了,便會讓教學錦上添花。反之,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糾纏,使教學偏離主線。教師對生成的處理要高明,或插問追索,放大生成,即參照預設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追問點;或委婉拒絕,擱置生成,即巧妙引導回歸文本;或迂回突破,縮小生成。凡此種種,均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事實證明,“教”得好,才能“學”得好;“教”得積極,才能“學”得主動。竇桂梅老師在教《三打白骨精》一文時,就“教”得非常積極。她在不斷移動閱讀視點的過程中,始終主動機敏地發揮鼓勵、引導作用,或指點、或示范、或調侃、或質疑,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精神空間,引發了學生自主研讀的激情。“教”得積極,成了她獲得成功的關鍵。
二、教師必須把自主體驗學習過程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學”的問題上,教師不可回避,而要積極地擔負起“責任”。那么,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語文學習體驗呢?
1.善于調動。教師必須動用一切可用資源,采取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正確導向地指引下,在充滿靈性和情感的交流中,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主動地、創造性地、生動活潑地學習與探索,或自讀感悟、或感情朗讀、或合作探究。一些教師在課上“砸”了的時候,往往埋怨學生學得不夠積極。其實,這些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調動到不到位,調動得不得法。竇桂梅老師教《三打白骨精》,她在施教過程中也有教得“吃力”的時候,原因是學生“啟而不發”。那時,竇老師沒有被動地“教”,而是積極地變換策略,最終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2.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教育呼喚本真,語文呼喚生命。生命不僅僅是一個活的有機體,生命的價值更在于它是一種活力的存在,是一個有尊嚴的個性的存在。語文教學應該與生命同行,“知識課堂”應該走向“生命課堂”。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稱贊他們的多元理解,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關注他們的學習需求,關注他們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愛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等,學生生命的本真才能得以彰顯,活力才能得以釋放。
如若一節課能夠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共振,學生必定愉悅而動情,經久而不疲,而且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必定能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教師、學生在和諧、美妙的母語體驗、互動中,實現著信息的交換、情感的交流、人格的認同。大家在共同創造的無限時空中進行著精神的遠游,感受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誰能說這樣的課不是“有效”的課堂,“高效”的課堂?因此,小學語文課堂要實現“有效”,“教”與“學”必須“和諧共振”。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