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茹
摘要:中學數學教材教法中,有很多關于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情境化教與學就是其中效果最明顯的。本文筆者主要討論了情境化教與學的定義、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情境化教學;問題情境
一、情境化教與學的概述
1.情境化教與學的由來及定義。情境化教與學深深植根于進步教育、建構主義理論和實踐,以及基于問題、基于項目的學習。情境化教與學并不是一種新的教育學的方法,而是將一些不同但相關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一種體系。
2.情境化教與學的五種不同取向。Elliot Eisner和Elizabeth Vallance提出了五種不同的取向:(1)學術理論主義取向;(2)已知發展過程取向;(3)個人適應取向;(4)社會適應重建取向;(5)課程作為技術的取向。
3.情境化教與學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教書育人那么簡單的事了。例如,知識不能只停留在單純的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探索與發現,這才是科學技術能夠繼續創新的關鍵。而情境化教學,恰恰是讓學生處于問題發生的環境之中來學習如何處理問題。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更好地運用自己的思維發現并學習如何處理問題。
4.我國關于數學課程情境化設計的探索與嘗試。《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選材,題材廣泛,形式豐富。同時要求數學學習重視結果的形成過程,學生要有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情境化教與學課堂教學設計
1.不同的課堂教學引入方式的設計策略:①開門見山引入法;②溫故知新引入法;③認知沖突引入;④意境引入法;⑤游戲活動引入法。
2.情感體驗的實踐原則。學生的學習只有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得以拓展和遷移,才能使學生的發展獲取持續的動力支持。
3.情境化教與學的課例導入。教學順序的三個要素(調動學生注意力,告訴學生學習結果,在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概念和技能之間建立聯系)構成了課例設計的導入階段。
導入舉例:
《直角坐標系》
師:家長要來參加家長會,你怎么告訴家長的座位呢?
生:我會告訴我爸爸,我在第六組第四排。
師:很好!那么到電影院看電影又怎么找到座位呢?
生:看電影票上幾排幾號。
(把以上兩組數據寫在黑板上,又擦去“組”“排”“號”等字,只剩下了兩組數字。)
師: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電影院,確定一個位置需要兩個數,比如第六組第四排寫成(6,4),如果把它寫成(4,6)會有什么誤會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展示知識的生活原型,有助于消除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現在的學生每天需要面對的課程很多,負擔較重,如何創造一節有吸引力的課堂并且能讓學生從中真正受益,無疑成了重中之重。將學生先帶入問題發生的環境中,有利于放松學生對未知的警惕,而且還能從側面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問題情境可以再現問題發生的原始狀態,讓學生感受前輩們曾經經歷的一切,對他們今后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磨刀不誤砍柴工,備課要花心思來考慮,如何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已經成為必要因素。
三、情境化教與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記得有次聽大公開課,是一節非常枯燥乏味的極坐標入門課。教數學的教師都知道,極坐標毫無原型可言,更不可能在生活中重現極坐標的發現與應用。但是這位教師在講解之前,先跟學生分享了他暑假出游的一個小故事:由于人生地不熟,在旅游區迷路了,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于是只好問路。來人答道:“從這往那個方向,200米再……”學生一聽來了興致,都紛紛想幫助老師找到出山的路。這第一個目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達到了。接下來,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點、一條射線,這也就引出了極坐標系的定義,以及其中最為關鍵的極點、極軸、極角與極徑。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再枯燥乏味的知識,一旦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就會迸發出別樣的火花。
無獨有偶,一次聽一位教師講統計,將原本一節只有公式的數學課上得像生物課一樣精彩。她是這樣導入的:“一個小區的池塘里有很多漂亮的魚,一個小朋友突發好奇心,想數清楚池塘里究竟有多少這樣的魚。我們如何幫助他?”一位學生說:“把池塘的水抽干,不就清楚了。”老師說:“可以,不過魚就要遭殃了呢,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呀?”另一位學生馬上舉手,“把魚都撈起來,數完了再放回去,不就行了。”還沒等老師發話,學生們都抱怨這個辦法太浪費時間了。過了一會兒,又一位學生發言“把第一次撈的魚做好標記,再過一會,撈第二次,數清楚里面有多少條是有標記的……”雖然這名學生的表述不太清楚,但是我們聽得出來,這恰恰是應用了統計中的比例。這樣的課堂效果比直接把公式告訴學生要好得多。
四、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一人之力是有限的,如果每次備課,每位教師都要來上一次知識原型的再探究,勢必會耗費很多的精力。因此,我有一個想法:可以形成一個系統,或一門學科,專門來研究問題情境,使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實施,提高教學效率。
2.情境再現,不一定只呈現問題情境,還可以引入相關的定理公理的發現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認知體系更加完整。形成一套網絡,知識之間可以自由聯系,讓學生也有可以發現新知的機會。
3.引導學生去尋找新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求知欲,也是一種情境再現的形式,還可以拿到課堂上來分享,更能激發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