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要:教無定法,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教師在實際中不斷探索,總結出許多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對話式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漫畫式教學模式等,不管哪一種教學模式,在應用時不可生搬硬套,應從教材的實際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關鍵詞:策略;新課改;效果;思想;創新
高中新課改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改革等多個方面,下面就課堂教學的策略談談我的一些見解。
一、掌握導入的藝術,提高教學的效果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新課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所以,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教學伊始的導入藝術。
我們在課堂教學開頭短短的幾分鐘內,應充分注意學生追求興趣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活潑多樣、新穎有趣的新課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無定法,在設計導入語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注意交叉使用各種方法,切忌在每一堂課均采用同一模式的導入語。這樣才會起到引人入勝,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詩詞導入法。在講哲學部分“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等詩詞。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完詩詞,隨即提出問題:詩中蘊含了怎樣的哲學道理?政治老師吟誦詩詞,本身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分析詩詞時又是從哲學而不是語文的角度,這樣學生很快就能集中精力思考問題。
2.圖片導入法。在講“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時,教師可以采用圖片導入法,先打出幾幅奧運冠軍的圖片,如劉翔、孫楊等。學生都非常熟悉,隨即教師提出問題:他們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他們取得奧運冠軍的原因有哪些?在學生們興奮、喜悅中不知不覺中導入了正題。
除詩詞、圖片導入法之外,我們還可以嘗試采取歌曲導入法、溫故導入法、激情導入法、懸念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案例導入法、小品導入法等等,多種方法導入新課,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無論是哪一種設計,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的興趣。高中新課改就是要改變那種以教師為傳授中心,學生得不到一定情感體驗的教學。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政治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還是相當普遍的。學生疲于對付各種考試,在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這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而且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難以促使學生個性的發展。以下簡單列舉幾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1.“小先生”教學模式。即讓“小先生”——學生走上講臺,通過自己講授知識,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講臺下走到講臺上,由被動變為主動,用更貼近學生實際的語言及生動的例子,活躍了課堂氣氛。這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還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小先生”教學模式的實踐情況來看,這種方法的確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而且由學生來講,課堂形式和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思維,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能適應高考改革的要求。
當然,這種方法在運用時,教師應注意講前的輔導、點撥,課堂上時間的控制,最后的點評以及遺漏知識的補充,并不是所有的課題都適合采用這種形式,只有那些理論不是太多,和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內容可以用。如價格、紙幣的升值與貶值、人生觀、價值觀等等。
2.新聞評述式教學。鑒于時事與政治課結合的緊密性,在平時教學中也必須高度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集體主義思想。
實踐證明,這種形式頗受學生歡迎,他們也能夠積極參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中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知識競賽模式。這種模式適合在復習課中運用,由于教材的新知識學生們都已學完,所以作為整體概括、側重基礎知識復習的知識復習課,適于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以充分體現“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實踐證明,這一模式能達到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激發學生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氣,加強集體凝聚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的教學目標。
教無定法,教學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出了許多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對話式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漫畫式教學模式等等。不管哪一種教學模式,在應用時切忌不可生搬硬套,應從教材的實際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還應注意巧設疑、巧提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個優秀的教師應非常重視設疑問題,這是深化教材,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如講“主流和支流”問題時,教材中說“事物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教師可提出:簡單事物只有一個矛盾,事物的性質主要由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而復雜的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它們可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事物的性質由什么所規定呢?這一提問,不僅增加了知識難度,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探求欲望。
三、課后總結要做到“六思”
在政治課教學中,有些學生存在“課上聽,課下扔,臨時突擊,考試蒙”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存在,有主客觀諸多方面的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說,主要是有的學生學習不得法,尤其是在課后總結時,不善于思考。那么,在課后總結時,應思考什么?怎樣思考?因此,我們要搞好課后總結,必須做到“六思”。
1.思點。學習完一課、一框題的內容后,僅僅了解全部知識點還不夠,必須對重點知識深入思考,對難點進行反復思考,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2.思面。把新學的知識形成一個體系來掌握,做到胸中有數,心中有悟。
3.思線。把當前的知識和以往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思考,找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條知識主線。
4.思網。把當前的知識進行橫向思考,包括經濟、哲學、政治之間的學科內思考,也包括政治、歷史、地理之間的跨學科思考,從中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網絡,以提高綜合能力。
5.思綱。把知識從結構上形成一個知識框架,提綱挈領,精確把握,從而進一步達到綱舉目張。
6.思法。當我們學完一單元的內容后,在思考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思考相關內容的分析論證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使課后總結既得“魚”又得“漁”。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