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ginia



長久以來,人類為了物質水平的提高,肆意改變自然界的面貌,以日益復雜的人類活動如快速發展的工業革命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吸收陽光并留在大氣層內,使地球氣候變暖,其中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最大,在大氣停留的期限長達200年以上。因此,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極大地影響全球生態環境,甚至威脅到人類依存的家園。
二氧化碳濃度首創新高
根據外媒報道,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天文臺最近給出了一套最新測定的數值,部分美國科研人員認為,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值將于今年5月初超過400ppm,這將是人類歷史上二氧化碳濃度首次突破這一關口,上一次超過這一數值至少在300萬年前。這一現象引起某些研究機構的擔憂。
有消息稱,按照每小時測量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值日前已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但日均濃度尚低于這一數值。不過,最近一周的周平均濃度值已達到399.72ppm。部分美國研究人員認為,北半球許多地方的日均二氧化碳濃度將于5月初超過400ppm這一關口。
科研人員認為,盡管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00ppm并不是標志氣候災難的臨界點,但這是地球變暖過程中的“一個具有非常重要象征意義的事件”。
科學界之所以了解數百萬年來地球大氣的成分及其濃度,要歸功于南極冰芯。在史前南極降雪凝結成冰的過程中,會有氣體被包裹在冰內成為氣泡。通過鉆取冰芯、提取冰芯氣泡中的氣體,便可檢測其成分和濃度。
依據這樣獲得的相關數據,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近日發表文章說,地球歷史上二氧化碳濃度最近一次超過400ppm大概是在距今500萬年到300萬年之間的上新世時期。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415ppm,全球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至4攝氏度,極地地區氣溫比現在高約10攝氏度,海平面比目前至少高出約5米。
夏威夷冒納羅亞天文臺自1958年開始持續監測大氣中每小時的二氧化碳濃度,其最初測定的該數值是317ppm??蒲腥藛T指出,在工業革命前的人類歷史上,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從未超過300ppm。
人類活動雖然不是氣候系統的組成部分,卻是影響氣候變化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時期可以像現在那樣對自然環境帶來如此深刻沉重的影響。人類燃燒礦石燃以及毀林,礦石的開采與運輸過程,大部分的工業生產過程等活動,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這種量的變化久而久之形成了質的變化即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多對全球環境變化產生了巨大作用。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負責運作冒納羅亞天文臺以及全球多個溫室氣體監測站。該實驗室負責人吉姆·巴特勒表示,如今人類已經看到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影響,比如強風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但人類為解決相關問題而付出的實際行動卻很有限。
自然性災害頻繁加劇
據以往的研究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4年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3.2%,大幅超過1990年至1999年年均1.1%的增長率。很多數據表明,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增加,有些地方如南部(南極洲)海洋的一處碳匯出現飽和跡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去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呈加速增長態勢。歐盟也認為, “二氧化碳含量達到400ppm,這已經接近了我們必須長期保持不能超越的水平,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沒有機會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
二氧化碳增多進而氣候變暖導致氣象災害增多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全球氣溫略有上升,就可能帶來更頻繁的氣象災害,過多的降雨和海嘯,以及大規模的損失。一些科學家已經推測出氣候變暖破壞海洋環流,引發新的冰河期,給高緯度地區造成可怕的氣象災害。近幾年來,熱帶風暴的數量和嚴重性在持續上升。2005年的大西洋颶風極具毀滅性,其中三大風暴Katrina、Rita 和Wilma,使美國和墨西哥的大部分地區遭到嚴重破壞,而且,風暴的持續時間變長破壞程度增強。
近20年來,全球范圍高溫年份出現的頻數超以往時段,洪水,雷暴,干旱,雪崩,泥石流和海嘯等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自然災害事件頻頻發生。極端天氣事件趨強趨多,給人類造成巨大的損失。以中國為例,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時2億多的人受災,造成經濟損失達2700億元。2006年,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桑美”登陸,重慶四川遭遇罕見的高溫伏旱,持續干旱森林火險等級升高導致東北地區發生繼1987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森林火災,強沙塵暴襲來使得北京一夜的降塵量達33萬噸。
此外,溫室氣體的含量增高,會使得海水水體膨脹,不僅地區被淹,還會破壞排水系統,淡水資源矛盾也日益突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相當有限的,水荒不僅是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更是危及人類本身,“為水而戰”已并非危言聳聽。
全球生態環境遭破壞
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帶來的必然趨勢是全球變暖,平均氣溫的升高將使得農業熱量資源增多,無霜期增長,生育期延長而冷害減少。據有關專家預測,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種植帶將向兩極推移,喜溫作物冷害凍害將減輕。這種變化給中高緯度的農業將帶來增產,而在低緯度地區則有加劇熱害和逼熟之可能。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后,昆蟲對農作物的危害將更加猖獗,據研究,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大一倍時,昆蟲采食量將增加80%,這是由于高濃度二氧化碳狀態下生長的植物,其鮮葉中蛋白質和粗脂肪的含量較低,導致昆蟲采食量增加。同時,生長季節延長使得害蟲的繁殖代數增加,加長了防治期和用藥量,給植保工作帶來困難。大氣變暖必然加大蒸發量,降雨量也相應減少,原來濕潤的地方可能變得較為干燥,少雨地方則可能更為干旱。其結果是全球的減產數將大于增產數。
全球變暖而引發的氣候變化將在幾十年里發生,而大多數的生態系統不可能如此快的響應或遷移,因此自然生態系統將愈來愈無法與變化的環境相適應,從而導致原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的重大損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指出,如果氣溫升高 6攝氏度,那么,全球將近95%的物種將會滅絕。由此一來,整個生態系統便會遭到重創或癱瘓,生物鏈的打亂,直接引發生物危機。例如,由于暖水作用,許多生活在海里的珊瑚礁遭到滅頂之災。2004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三分之二的珊瑚礁遭到嚴重破壞或處于進一步退化的險境,而且,被破壞的珊瑚礁很多無法逆轉,幾乎瀕臨崩潰邊緣。
全球氣候變暖也加劇傳染病的傳播與繁殖速度。溫度可直接影響瘧原蟲的生長和蚊蟲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蟲的滋生,適宜的氣候條件可加強蚊蟲的侵襲力。瘧疾是全球流行最嚴重的蟲媒傳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瘧疾,每年有3億5000萬新病例,約200萬人死于該病。霍亂和副霍亂的流行和蔓延,SARS和禽流感的病例已經使人談此色變。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氣溫是影響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不僅如此,由于氣溫升高,空氣濕度升高,水溫升高,食物容易變質,因此,空氣,水源,食物成為了病毒的棲息所,助長了病毒的擴散。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高,給全球的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環境變化也給人類帶來許多災害和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和能源項目負責人Samantha Smith認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空前急迫。她說:“物理定律告訴我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地球將會越暖。400多萬年前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如此之高的時候,地球溫度比現在高3攝氏度~4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5米?40米?!?/p>
科學家們指出,人類毫無疑問是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因為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污染物主要來自能源領域,特別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夏天的平均氣溫將頻創歷史新高,破紀錄的旱災、風暴和洪澇災害將成為常規事件,突發性的極端氣候災害也會越來越多。
Smith表示“如果全球能快速轉向可再生能源,并采取強有力的提高能效的措施,我們可以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最終穩定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在2011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首次超過了對化石燃料能源的投資。可再生能源可以成為‘新常態”。
我們需要的是全人類共同承擔起這份責任,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從力所能及的的點點滴滴做起,保衛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