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母語課程,它具有語文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也具有傳承民族語言和文化傳統的使命。前者使得語文和其他學科一樣,具有學科課程的學習規律和學科特征;而后者,則使得語文與其他學科又有所區別,擁有獨特的使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語文更應受到重視,尤其應加強對古文經典作品的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培植民族文化之根。本文擬從中學古文經典作品“教什么”和“怎樣教”兩個方面作進一步說明。
一、中學古文經典作品教什么
這里所說的古文經典作品,是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古代典范作品。這些作品積淀了幾千年來漢語言文化的精華,是標準規范的漢語書面語的典范之作。
對于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古文經典作品,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首先,從語言形式入手,學習掌握字詞句篇等語言知識,明確現代漢語的某些語言元素與古文經典作品存在著必然的流與源的關系。
例如:《詩經》里的文章含有大量的四字短語,如“載笑載言”“信誓旦旦”“窈窕淑女”“輾轉反側”“在水一方”等。司馬遷在《史記》中則運用了大量極富表現力的詞句,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約法三章”“重于泰山,輕如鴻毛”等。《論語》《孟子》等經典作品里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這些語匯已經成為固定詞句或成語被廣泛運用于現代漢語書面語當中。教學這些古文經典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積累并熟練掌握這些語言詞匯和相關句式,運用到日常的語言表達中,運用到寫作當中,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為細膩準確,富有表現力,而且可增添語言表達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典詩詞里,作者的情與意往往含而不露,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典詩詞是成就中國文人儒雅性格的重要因素。漢民族所具有的溫柔敦厚、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征,與中國詩詞的情意表達方式大抵吻合。而先秦諸子的散文,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也可以成為我們教學的范例。
除了古文經典作品中的語言詞匯和含蓄風格,古典詩文還創造性地運用了豐富的文學創作手法,為后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例如,《詩經》大量運用了比興的手法,托物起興,增添了詩歌的詩意美,其中的《詩經·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篇,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場渲染了情感氛圍;《詩經·氓》里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用桑葉的生長茂盛比喻男女主人公新婚的美好情愫,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隨著時光的流逝,女主人公的容顏漸趨憔悴,她與夫君的愛情也將隨之淡薄。
此外,古文經典作品中還包含著許多的文學文化常識。例如,古人的名、字、號,詩詞格律,文章格式,等等,這些都是教學中不可忽略的細節,教師在教學時應提示學生學習并掌握它們。
其次,深入理解古文經典作品,吸納古文經典作品的內涵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念,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
教學古文經典作品,引導學生學習古文經典作品的語言詞匯和表達方式,積累和豐富自身的語言,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然而,除了作為現代語言的源頭活水,古文經典作品的真正魅力還在于,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理解這些文化內涵,對傳承人類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詩經·氓》里的女主人公的一篇愛情告白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如何理性地對待自己的感情。馮夢龍筆下的杜十娘,她的善良和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堅貞不屈的性格,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原為了保持純潔忠誠的思想,任憑路漫漫其修遠,甘心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閱讀古文經典作品,感悟歷史人物的情懷,體會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繼承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對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之一。
二、中學古文經典作品應該怎樣教
對中學生來說,閱讀的目的大致有三種:為娛樂消遣而讀;為學習而讀;為獲得精神愉悅而讀。學生閱讀古文經典作品,則多半是為語文學習而讀,為獲得精神養分而讀。
學生讀好古文經典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盡可能地直接閱讀,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工具書,讀原汁原味的古文經典作品,切忌任意發揮,隨意演繹;二是對古文經典作品要心懷敬畏,“敬”指嚴肅、認真的態度,“畏”即畏懼,引申為謹慎、不懈怠。對古文經典作品持有敬重的態度,嚴肅認真地閱讀,才能讀出其內涵,吸納前人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智慧。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教學這些古文經典呢?下面以《詩經·氓》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一)明確古文經典作品的價值。教師通過提問或講解,向學生教學《詩經》的相關常識。如《詩經》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首,其價值非同一般,教學時可結合學過的《關雎》和《蒹葭》等篇目,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詩經》中愛情詩的主題及創作手法。
(二)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教學時注意積累字詞、短語和固定句式,因為語言和詞匯是貫通古今思想的媒介,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如說(脫)、泮(畔),以及“蚩”“貳”“爽”“漸”“靡”等詞在古今語境里的不同意義要給學生講清楚。
(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和文中的重點字句,教學時通過問答或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行解讀。如《詩經·氓》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簡要復述詩歌的主要內容。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詩經·氓》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至今仍在重復上演的生活故事:一個癡情女子負心郎的愛情婚姻悲劇。詩歌從男女主人公戀愛與新婚時的快樂寫到婚后的悲劇結局,這個故事由樂到悲的轉折點在哪里?從文中找出這些詩句。有的學生找出“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有的學生找出“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有的學生找出“女也不爽,士貳其行”。這時師生可展開討論:這個轉折是從女子對這段愛情婚姻狀況的清醒認識開始,這個清醒的認識具體體現在詩中的什么地方?學生找到如下兩句詩: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請學生朗讀這兩句詩,揣摩女子此時的心情。
在這兩句詩中,上句用比興手法,以斑鳩食桑葚過多易醉來比喻人沉迷于情網無法自拔。下句表達了女子經歷婚姻失敗后的痛苦吶喊,她從自身失敗的婚姻中總結出深刻的教訓,對造成悲劇的當事人表達了最強烈的控訴。用現代漢語翻譯這兩個句子,要注意感嘆句的表達效果,教學時請學生翻譯。
學生:斑鳩啊,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女子啊,不要沉迷于男子編織的情網!
教師:這位同學翻譯的大意是對的,但沒有把感嘆句的表達效果表現出來。如果翻譯成“斑鳩啊,千萬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否則會醉倒的!世上的女孩子呀,千萬不要沉迷于男子編織的情網,否則會無法自拔!”兩種翻譯不同在哪里?
學生:在“不要”前面多了一個狀語“千萬”。
老師:對,這個“千萬”或者“一定”,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這就是感嘆句具有的表達效果,翻譯時可不能忽略。
(四)分析人物形象及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劇的原因。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脫離文本,結合文本分析氓與“我”的形象,探討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劇的主客觀原因,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那就是理性地對待和處理個人感情,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五)回顧總結。《詩經·氓》是一篇經典之作,通過學習文本,學生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收獲: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并學會運用。②《詩經》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我們學習古文經典作品,要做到古為今用,吸取前人的經驗智慧。③尋求愛情是為了追求幸福,有尊嚴地活著,讓自己和家人過上美好的生活。
中學古文經典作品的教學,在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精神成長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教學時,究竟教什么、怎樣教,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在這方面,英美母語課程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例如,英國語文課程規定“人人必讀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被奉為“英國文化的一面旗幟”。多年來,英國的語文課程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教學與評價已經建立起一套教學模式與評價規范,從小學開始,直至高中畢業及大學預科考試都與莎士比亞作品密切相關。又如,美國語文教育也十分重視傳承民族文化,培養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學和文化情感。美國高中11、12年級都開設有《美國文學》課程,教材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為7個單元,單元主題依次為起源和境遇、從殖民地到主權國家、個人主義精神、沖突與擴張、美國的變化、現代化時代、國外戰爭和國內沖突。借助文學教育,使得美國精神與文化傳統深入學生的內心,從而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烙上深刻的民族印記。
(作者簡介:王愛娣,南京大學文學碩士,任教于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2000年以來,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學學報等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撰寫出版的《美國語文教育》,被中國教育報等媒體評為“2009年影響教師的100本圖書”,并獲得中國教育學會第五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美國語文教育系列研究論文獲得廣東省深圳市首屆教育教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