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莎
那天聽課,聽的是六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六的“閱讀平臺——名家筆下精彩片段選讀”,心里產生了一些困惑和想法。
執教的老師按照常規教法進行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弄清每個精彩片段的出處,再朗讀;然后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這些精彩片段,全部出自名家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令人意外的是,學生在朗讀時卻面無表情,讀得生硬無趣,小組討論環節也沒有交流的欲望,雖經老師多次鼓勵,學生交流的話題也還是不多,最后只能靠老師講解“救場”了。就算是指名反饋,多數學生也只是簡單地談了自己的閱讀感受,而不能深入地體悟文段表達的特點及效果。課后,我隨機找了幾名學生了解原因,學生普遍反映對內容不熟悉,因此“不知道說什么”“不感興趣也不想說”,如此等等。
這樣的課堂,明顯不是我們想要的。接下來,我們在教研組中進行了交流、討論,決定摒棄“朗讀—談感受—點撥分析—再品讀”的教學模式,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閱讀,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篇目去交流。這個設想,便由我來負責落實了。
我計劃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課前,我先布置學生熟讀“閱讀平臺”中的內容,并向他們推薦了一些名家名篇課外閱讀,要求他們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片段摘錄出來,融入自己的見解,做成PPT,第二天與大家分享。
于是,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上,我把講臺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輪流上臺介紹自己喜歡的名家筆下的精彩片段,而我則坐到了學生中間。由于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加上有了主人翁意識,臺上的學生對自己喜愛的名著從作者生平到內容簡介,再到表達特點,依自己的見解侃侃而談,頗有見地;臺下的學生時而補充,時而發問;而我也不時地拋出自己的意見,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和吟誦這些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段。這堂課,我們一同品味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優美意境和傳神的刻畫手法,見識了《三國演義》中梁山好漢的俠肝義膽,感受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對生活的熱愛……學生學得積極而有成效。整堂課上,學生都沉浸在這些精彩片段所描繪的意境中,感受著這些名家名作所散發出的幽香,認識到了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看來,在課堂上適時地變換角色,不失為激活教學的好辦法呢。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