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紅
201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發展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如何加快發展,以什么動力來推動發展?靠政策推動,是一條路徑。這些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規總體框架已基本形成,《公務員法》、《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涉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大的法律法規,已經出臺并貫徹實施,用法律法規來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也許已乏亮點。靠投資推動也是一條路徑。事實上,我們一直非常關注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給基層辦了很多好事實事,包括正在建設的一批基層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但是,僅靠基礎設施來推動事業發展,其動力也不足。我認為,要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新發展,落腳點要落在服務上,通過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用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新發展。
一、責任:黨的十八大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百年目標”。一是在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建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百年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為之不懈奮斗的宏偉、遠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民主政治、社會建設等一系列的目標。從經濟目標來講,就是到2020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廣西2012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3萬億,到“十二五”期末要達到2萬億,然后再用5年時間,再翻一番,就是到2020年,廣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萬億。2012年廣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243元,到2020年,要達到5.14萬元;2012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008元,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1.67萬元。廣西要實現和全國同步達到全面小康,在今后7年平均年均GDP增長速度要達到12.1%。未來廣西發展的任務非常艱巨。其中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即要實現“收入倍增計劃”,難度是很大的。這個“收入倍增”還包括離退休人員,廣西現有165萬企業退休人員,到2020年估計達到230萬—250萬人。他們的收入如何,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另外,十八大報告還提出要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更大進展。特別是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列出了具體的指標,包括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工作等,基本涵蓋了我們的六大板塊工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進程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擔著非常繁重的責任。
二、挑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面臨的困難和困惑
這里從三個方面作分析:
(一)從供需關系上看,供嚴重滯后于需
所謂“供”,就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政策、服務;所謂“需”,就是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個需求,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講。
從公共服務需求來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是一個民生部門,需要承擔起民生發展的重任,這里面有諸多的老百姓公共服務的需求。比如就業工作方面,公共就業政策、公共就業培訓、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和對特殊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等,這些需求是很大的,有些甚至是非常迫切的。
又比如社保方面,2012年,廣西實現了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全覆蓋,但是,制度的全覆蓋,并不等于人群的全覆蓋,還有許多群體的特殊需求需要我們解決。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群眾訴求趨向碎片化。過去計劃經濟年代,我們出臺一個政策可以把各個群體全覆蓋了,但現在每出臺一項政策,可能只會覆蓋一部分群體,還有另一部分群體,可能會引發他們更大的利益訴求。還比如服務的便利化方面,到2012年底,廣西城鎮五項社會保險的參保人數是2330.97萬人次,再加上新農保參保1500多萬人次,兩項加起來接近4000萬人次,2013年可能會突破4500萬人次。這么大的群體,如何做到服務便利化,讓老百姓感覺服務就在身邊。有一句歌詞:“想你時你在眼前,想你時你在天邊。”我們的服務可不能“想你時你在天邊”。
在人才工作方面,人才培養如何結合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去培養?如何結合每一個人的特性去培養?人才引進如何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原有的人才政策落實得怎么樣?還應該有哪些扶持政策?這其中包含了諸多的公共服務需求。
在維權工作方面,最近一段時間,央視等媒體一直在高頻率地報道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從維權的角度來說,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第一責任人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但現在拖欠農民工工資情況非常復雜,有的甲方把墊付工程款施工作為招投標的一個重要條件,不墊付就得不到這項工程。施工單位資金有限,再加上一些工程項目層層轉包,導致欠薪亂象。但是,對弱勢群體的農民工來講,他不找我們找誰呢?他不找政府找誰呢?因此,這個需求對我們說講責無旁貸。
從公共管理需求來看,這個需求也是很旺盛的。在2013年廣西“兩會”期間,有一些代表反映基層公務員招錄難、基層干部培養難、基層公務員成長“天花板”太矮等問題。從廣西來講,我認為這個問題很突出,因為我們是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培養民族干部、地方干部,我們的責任比其他省份更大一些。
關于公務員的考核、獎勵、懲處,基層管理部門也有需求。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要我們拿出一個樣本,公務員平時怎么考核?定量和定性怎么結合?對于我們來說,需要一個面比較大的試點,才能拿出一個好方案。其實,每一個層級公務員的考核應有所不同。比如考核鄉鎮的公務員和考核區直機關的公務員,肯定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如果我們拿不出樣本,就不能很好地指導基層。大家都說公務員招錄難,實際上辭退更難。有極個別公務員紀律散漫,作風飄浮,吃拿卡要,如何處理?有些單位不想得罪人,真正運用懲處機制時很難。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如何適應事業發展需要?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如崗位設置、公開招聘以及實施績效工資等,但在調研中,有些單位反映,每個單位之間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行業與行業之間也有不同之處,自治區級事業單位和各市縣鄉鎮的事業單位也有不同的地方。那么,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怎樣才能適應事業發展需要?
還有,在勞務公司的管理方面,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勞動合同法》修正案,對勞務派遣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就落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身上,我們如何對勞務公司加強管理,這是一件難事。
(二)從服務內容上看,公正協調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成為了服務的核心
從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來說,這個群體確實有他們的想法。有人認為他們是弱勢群體。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現在怎么變成弱勢群體了呢?在與大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也感覺到他們的抱怨。與計劃經濟年代國家統招統分的大學生相比,現在的大學生沒有得到太多的國家福利。這是什么概念?現在讀大學都是自費的,以前讀大學是國家包的;現在大學畢業生是自己找工作,以前進了中專就是公務員了;在住房方面,以前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后,再差也有一個床位,現在大學畢業生要自己買房、租房。所以他們就認為是弱勢群體,認為社會不公。對我們部門來說,如何搞好公共就業服務,盡量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就業創業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個就是社會保障問題。現在確實有不公平、不均衡的地方,從大的方面來講,企業職工和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以后的養老金(退休金)差異比較大。從企業本身來講,近年退休的職工拿的養老金可能要比上世紀50年代參加工作,20年前退休的職工拿的養老金還要多。這樣他們就會感到不公平。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調整。2013年應該會連續第9年調整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
公務員考錄方面。應該說實行公務員公開考錄以后,總體來說解決了公平性的問題,但現在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比如說在崗位條件設置上,有些本來是公共管理崗位,卻非得限制一個很小的專業,這就把大部分人排擠在外。在面試環節、體檢環節,甚至在考核環節,都曾經出現過作弊或弄虛作假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公務員考錄的公平公正。
事業單位招聘大體上也是如此。每個單位都可以以它的特殊性,來挑戰我們的公平性。在就業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而不能只給少數人,否則這個社會就無公平可言。
工資收入分配方面。這個領域面臨的公平公正問題也很突出。從橫向來看,工資收入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差別很大。從縱向來看,同一職務的公務員,或者同一職位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越往下工資收入越低,按層級遞減。再一個就是津補貼占的比重太大。公務員的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大概只占40%左右,而津補貼占了60%。津補貼水平是按一個地方的財政能力來設計的,財政狀況好的津補貼就高。我們認為是不公平的。同一層級公務員的工資大體來說應該是平衡的。一個地方經濟發展好點,津補貼高一點是可以的,但這個比例不能太大。也就是說基礎工資這一塊,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應該占比較大的份額,這樣才能體現社會公平。
勞動關系協調方面。現在比較突出的是勞務派遣用工過濫問題。勞工的聲音很弱,如果我們這個部門再不為之呼吁,那他們的聲音就會被淹沒在喧囂之中。就一些企業來說,他們認為國家頒布實施《勞動合同法》太超前了,實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職工又捧上鐵飯碗,企業靈活的用人機制受到了影響。在社會上,這種觀念基本上占了主導的地位,勞工的聲音根本反映不出來。國資委考核企業,主要是實行工資總額管理,考核人均效益。使用勞務派遣,可以把勞務工資計入生產成本,而不計入工資總額,所以它的人均效益就高、利潤率就高,老總們年薪就高,這就促使企業多用勞務派遣工。現在一些國有企業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超出了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的范圍,而勞務派遣工與企業的合同工同工不同酬,不管企業贏也好,虧也好,跟他沒有任何關系。對于這個問題,作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勞工方面的聲音就更弱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和地方出臺的法律法規,都是有利于投資者的。要發展,必須要有項目,要有投資。沒有優惠政策誰來投資?但是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確實應該考慮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這樣社會才和諧。
面對挑戰,我們還面臨一些新的情況:
第一,從我們的服務對象來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首先是隨著代際更迭,一部分群眾對黨對政府的認同,已經由過去的感情認同變成了法理認同、利益認同。也就是說我們的父輩跟著共產黨鬧革命,他們對共產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是隨著代際更迭,像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孩子,適逢改革開放,他們對計劃經濟年代的情況不太了解,解放前的情況更不了解。所以年青一代更趨向于法理認同和利益認同,這是一種趨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其次是群眾利益訴求碎片化。我們在解決一個群體的問題時,有時會把多個群體的訴求激發起來,引起連鎖反應。比如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區直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現同城同待遇。但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后,非駐邕的區直事業單位又有訴求了——為什么在柳州、桂林就不能按南寧的待遇呢?再次就是人的價值觀念多元,以及人民群眾的人權意識、法制意識、監督意識普遍提高。我們的服務對象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的服務理念也要發生變化,就是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放在首位。
第二,從我們的干部隊伍來看,其本身也在發生變化。比較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身份復雜化。不像計劃經濟年代,現在的公務員,他可能是一個房屋出租者,如果有一些政策影響其利益,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些還是股民,他會關注股市的波動、企業的成長等等。公務員社會身份的變化,使他們在從事行政工作的時候,有時會不自覺地把自身利益卷入到行政工作,進入了公權領域。二是干部隊伍代際更迭和價值觀變化。這個跟之前所講的情況是大體一樣的。
(三)從服務能力上看,我們與黨和政府的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從“軟件”上講,我們的服務意識還不強,服務觀念還不牢固。我認為,以人為本、民生為本不是恩賜,它是事物本質的還原。因為人民群眾是生產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物本到人本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因此,從“軟件”來說,我們干部的能力、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
從“硬件”來說,“硬件”不足,成為了我們的短板和瓶頸。這里重點講信息化手段問題。首先是信息技術應用相對比較滯后,比如說金保工程信息系統,廣西2008年啟動,時間比較滯后,在總體推進上,還存在不少缺陷。其次是系統不能互聯互通。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信息系統大概有五六個。包括社保、就業、勞動監察、公務員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信息系統等等。但是各個系統自成一體,不能互聯互通。第三是系統災備仍是空白。前一段時間廣西人事考試網受到黑客攻擊,雖然公安部門已經破案,但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醒。
三、目標: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為核心,努力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科學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最關鍵的是,把黨的十八大賦予我們的新任務、新要求落到實處,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為核心,打造一支為民務實清廉的隊伍,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具體來說,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尊重規律,轉變理念
中央決定,近期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將從今年開始建立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廳機關每個處室建立一個調研聯系點(縣),結合各處室業務,解剖“麻雀”,掌握基層真實情況和數據,為決策和指導面上工作提供依據。比如從就業這個口來講,這個縣有多少就業人口、有多少剩余勞動力、每年接受培訓的人數有多少、實現就業有多少,要把它調查清楚。從事業單位來講,這個縣的事業單位的基本情況如何,對崗位設置、績效工資、公開招聘的情況落實得怎樣,有何困難和問題;從公務員考錄來講,這個縣基層公務員招錄難不難,難又難在哪里,怎么解決等等,都需要我們去研究剖析。把點上、把基層的情況弄明白了,我們的工作才更有針對性。
(三)公正調節利益關系
公平公正是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的核心。那么,怎樣去公正調節利益關系呢?首先要建立各方利益的制度化表達渠道,給各利益相關方以平等的機會介入到決策過程中來。比如公共就業政策,哪些人可以享受國家的公共就業扶持政策?包括免費的就業培訓、免費的職業技能鑒定等等。還有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的提高,怎樣才能做到更加合理?我們要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就必須有一些政策導向。另外,事業單位的崗位設置和實施績效工資工作,都會涉及許多人的切身利益,我們的制度設計,怎樣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還有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招聘、勞務派遣等,努力做到公平公正,這是我們分內之事。
(四)提高干部的素質和技能
要做好服務,服務好群眾,干部的素質和技能很重要。事情都是人做的,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被動地做和主動地做,結果是不一樣的。首先,要以真誠、真實、真心服務群眾。其次,要與群眾交朋友,多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了解他們的愿望,了解地方的真實情況。第三,有時候,要忘記個人所受侮辱。我們這個部門來信來訪很多,來訪者激動的時候可能會有過激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學會忍受,要耐心細致地聽來訪者的意見。第四,切勿輕視自己的作用和影響。每一個人在他的崗位上,他的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把你的作用發揮好了,把你的正能量發揮出來了,那么,你對這個事業就有一份貢獻。第五,方法與手段要靈活、多樣。就是價值引導與規范約束結合,完善制度與完善服務結合。
(五)加快信息技術應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要實現信息技術服務的全覆蓋。同時,要實現全區的聯網,實現“一卡通”。近期目標是實現社會保險“一卡通”,中遠期目標是我們這個口的信息系統都要聯網。我們要整合各個服務系統,實現效益最大化。要構筑系統安全的“防火墻”,目前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緊迫的任務。我們要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自治區公務員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