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華
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價值,無論是從理論的角度看,還是從實踐的角度看,都是非常積極和富有意義、內在價值的主題。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工作,就是要把提升從業者的價值放在一個核心的位置突出來,畢竟知識產權工作本身就關乎知識,關乎創造,關乎人的價值。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其實最重要的事是必須把住六個字,即人才發展的方向、目標、路徑。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的價值,代表著從業者內在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的價值,才能從內在的角度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的回報與在組織或社會中的地位,也才能提升法人的核心競爭力和良好的業績回報與社會地位。
本文僅從人才戰略管理角度就知識產權從業者價值的理念認識與提升途徑兩個方面,與讀者分享一點個人的理論認識與思考心得。
一、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價值的基本理念
從宏觀來說,知識產權從業者價值源于全球化、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趨勢與宏觀背景,源于人類在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之間的一種平衡希冀與發展認可。共享是為了人類共同的知識進步,保護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知識創造。知識產權從業者價值體現于服務知識共享和保護知識創造,建立不同知識者之間的價值聯系,展示人才與創造凝聚于知識之中的價值。
作為人才開發者或者研究者來說,應該清晰地意識到這樣九個觀點:(1)人是有時間概念的,而時間是有限的,即人不能無限地獲得時間,且人還是有時效性的;(2)人是有力氣的,力氣是有大小的;(3)人是有技能的,技能是有差異的;(4)人是有知識的,知識是有專業的;(5)人是有價值的,價值是值得回報的;(6)人是有尊嚴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7)人是有人權的,人權是必須保障的;(8)人是有自由的,自由是能帶來創造的,是能產生新思想的;(9)人是有規則約束的,就是不能損害或侵犯他人的權益和自由的。
人是有力氣的,就是說作為人,從就業的角度或者工作的需要來說,他或她是勞動者或者勞動力,是從業者。這是人有價值的一個重要基點或說是必要起點。技能和知識,能夠區分普通勞動力(人力資源)與人才。有價值就表明,從業者可以獲取薪酬或回報,包括物質的回報和精神的認可;而從業者所在的法人單位,也才可以獲取回報,包括合理的利潤、組織的發展和社會的認可等。而尊嚴、人權、自由,那是給予人以從事創造或創新工作的良好氛圍與發展環境。當然無論是人還是法人,規則與約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從業者的勞動權、報酬權、保障權、休息權等權益都得不到保障,法人權利也可能會得不到保障,那么創造就無從談起。例如,勞動者的欠薪問題就時有發生,企業的商業或技術機密隨著人才流動經常被帶出企業等。
二、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價值的有效途徑
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的價值,除了著力提高認識,有效更新觀念;領導高度重視,組織積極推崇;從業者積極開展工作實踐,及時總結工作經驗等之外,從人才開發的角度說,當前至少還有四個主要途徑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積極提倡的。
(一)使用得當,能崗匹配
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或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人才閑置或浪費,就是從業者的能力與長處和崗位職責要求不相匹配的情況。從理論上概括,就是在人力資源與現實需求之間存在專業或技能方面的結構性矛盾,存在能崗不匹配的現象。國有組織比較嚴重地和比較明顯地存在著這種能崗不匹配的現象。因此,把從業者用起來,這是提升從業者價值的重要基礎與有效起點;而把從業者用得得當,那是可以發揮其價值的重要手段與良好途徑。
(二)教育培訓,更新技能
知識產權從業者不僅在入職時,需要開展教育和培訓,如獲得某種從業資格(如職業資格或執業資格);而且入職后,也需要開展教育和培訓,不斷地創新理念、補充知識和更新技能。這是因為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科技在不斷地發展,想做好自身的知識產權工作,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而單位的教育和培訓相對而言,有一定的規模性,成本也就比較低,且對工作而言也具有更好的針對性。因此,知識產權從業者一方面要自己積極地去學習,另一方面所在單位或行業管理機構要有組織地開展教育和培訓活動,尤其是那些專題性的培訓與前沿性的學習活動。當然,合作與交流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途徑,無論是同行之間還是相關的行業或崗位之間,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例如,像學術沙龍、自由研討、圓桌會議等,就是一種同行之間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途徑。理論學習是重要的,經驗分享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專題性、專業性、前沿性的教育與培訓,通過交流式、研討式與分享式的經驗學習,知識產權從業者不僅可以補充知識、技能,而且可以更新知識、更新技能,從內在角度提升知識產權從業者的自身價值,跟上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而帶來的管理、執法、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新的工作需要。
(三)充實精神,注入本職
知識產權從業者,無論是從事管理、執法工作,還是從事技術開發、專業服務,都必須服務于人,服務于知識,服務于創造。因此,更需要一種比較崇高的新精神。這種精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職業精神;二是尊人崇知理念;三是專業精神。所謂職業精神說得簡單點,就是從業者把所從事的工作當作一種自身的發展需要,當作一種事業認真地去做,并且盡可能地做好。所謂知識產權,查閱百度百科后可取其一簡要說法,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而對知識產權從業者來說,這種職業精神不僅僅是做好本職工作,而且必須灌注一種重要的理念,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即行倡導的人才戰略管理理念。當前,黨和國家又加“尊重勞動,尊重創造”,概括起來就是“尊人崇知”。作為知識產權領域的從業者,要把“四個尊重”的人才戰略理念落實到本職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尊人崇知”。最后,知識產權從業者,基于自身的特殊工作對象,必須擁有專業技能與專業精神。因此,需要把職業精神、“尊人崇知”理念、專業精神一并注入本職工作,才能真正專業地做好知識產權的管理工作、執法工作和技術工作、服務工作等。
(四)落實尊重,科學保障
知識產權從業者自身也是一支重要的專業人才隊伍,也應該得到足夠的尊重,其價值也需要得到科學、合理、合法、有效的回報或保障,這就需要做好宣傳工作,更需要從法治、制度和政策去落實。例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制定的知識產權人才發展戰略,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