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香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未來十幾年是我國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在這一人才發展規劃指導下,“十二五”時期我國各地區都將人才戰略放在地區發展的首要位置,利用人才具有較高流動性和高度集聚的雙重特點,紛紛出臺眾多人才政策加入了人才爭奪過程中。然而,人才的流動與集聚卻主要受人才環境的影響。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就必須注重人才環境建設,提升地區人才環境的吸引力。
一、人才環境在地區人才發展中的基本功能
首先,地區環境對人才具有吸引功能。從世界范圍來看,回顧人才的國際間流動不難發現,發達國家總是人才國際競爭的贏家,如美國大約有1/3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來自外國,全世界62%的頂尖科學家都居住在美國,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才的流動主要受人才流向地的環境影響,而美國對人才的吸引正是來自所具有的人才環境。
其次,地區環境對人才具有篩選功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才具有高度集聚的特性,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地區,將吸引不同品質和類型的人才發生協同集聚。如紐約、倫敦、香港、上海等全球金融中心聚集著全球大部分的金融人才,而硅谷、臺灣新竹、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等地已成為IT人才的圣地。
另外,地區環境影響外來人才的本地化融合。外來人才能否在經濟、文化、行為、身份等方面融入本地社會,真正實現在當地的落地生根,同樣受到當地人才環境的影響。具體來講,不同的地區環境要素對外來人才會產生接納或排斥作用,進而影響著外來人才的本地化融合。
二、地區人才環境的構成要素
人才經濟地理學認為地區環境主要通過兩種相互影響的機制對人才發揮吸引作用,一種是市場機制,另一種是非市場機制。首先,空間地理環境是市場力量產生的發源地,如企業和產業創造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的需求。其次,人才不會僅僅基于高報酬選擇工作地點,他們還關注該地各種對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另外,人才吸引力強的環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系統,該地區具備方便移居的特征,對人才具有較低的進入障礙。一項關于城市舒適度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發現,人才不僅創造了較高的生產力,而且人才集聚的地方也是適宜生活的地方。該研究建議城市如果想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為外來人才提供高報酬,還要為他們提供較高的生活質量。進一步地,擁有較高競爭力的城市不僅能夠提供人才所需要的生活方式,而且還能高效地提供更大范圍的各項服務。
因此,一個地區的人才經濟地理特征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1)市場需求:經濟發展因素決定了高層次人才的市場需求,屬于人才吸引的市場力量;(2)開放度:一個地區對人才移居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政策和制度環境決定了它的開放程度;(3)聚居品質: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對人才的生活質量和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中開放度和聚居品質屬于人才吸引的非市場力量。
三、地區人才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上述分析,人才環境因素影響著人才的地理分布,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是該地區聚居品質、開放度和市場需求的函數。因此,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公共服務政策和制度環境、工作生活環境構成了地區人才環境的三大要素。為了構建地區人才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需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表征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我們可以選取以下顯性指標對三大人才環境要素進行測評。
1.經濟發展環境要素。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發展水平和結構主要表現在人均GDP、三次產業比重、新興產業比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勞動生產率水平、科研機構發展水平等方面,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指標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進行測評。
2.公共服務政策和制度環境要素。比較各地出臺的吸引外來人才的公共服務政策,主要集中于人才服務保障政策、創新創業資助政策和產業培育發展政策等方面,而教育發展環境、健康衛生環境、文學藝術等發展水平往往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公共制度環境。因此,可以采取上述指標用來測評地區的公共服務政策和制度環境。
3.工作生活環境要素。對外來人才事業發展產生影響的具體工作環境主要在于所在單位的發展機會和外部的行業發展機會,而氣候舒適度、文化適應度、房價接受度、休閑舒適度等方面影響著移居生活品質。所以,上述指標可以用來測量工作生活化境要素。
基于此,我們可以構建地區人才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共有兩級指標構成。
四、總結
本文根據地區人才環境的功能及其構成要素,構建了評價地區人才環境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可以作為地方為吸引人才和優化人才結構進行人才環境評估,更有針對性、系統性地進行地區人才環境建設;二是在人才競爭過程中,它可以用于比較不同地區人才環境,提升地區人才競爭優勢。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科學合理的人才環境指標體系必然是動態的,在對地區人才環境進行評價時,不僅僅是靜態意義上的指標對比,還要結合不同時期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進行指標調整、優化,推進地區人才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