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既是一個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又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于世,有“東方之珠”的美譽。與此相應的是,香港的高等教育非常發達。在2012年公布的“QS2011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再次蟬聯亞洲第一,位居世界第二十二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分居第三十七、第四十名,均比北京大學(第四十六名)和清華大學(第四十七名)排名靠前。自2003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以來,香港高校在內地的招生規模已由最初每年不到200名本科生,發展到如今每年1 600人,越來越多的內地學生選擇到香港讀書,感受“東方之珠”的魅力。
香港高校的特有優勢
香港有16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其中8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我們稱其為“公立大學”。其余8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分別是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珠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東華學院、明愛專上學院、明德學院。
香港特區政府歷來重視高等教育,制定法令規范政府給大學的撥款。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親自擔任各個大學的校監。各大學享有“高度自治”權,特區政府只“給錢”,不“干預”學校辦學,這就使得香港大學得以面向世界辦學,造就了其特有的優勢:一是資金渠道廣,經費充足。香港一所大學每年的經費約50億港幣(相當于40億元人民幣),是內地普通高校的十幾倍。二是教師隊伍力量雄厚,人才濟濟,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三是科學研究與教學設備精良,數量充足,科研與教學條件世界一流。四是國際化程度高,香港的大學教師和主要部門負責人面向世界范圍招聘,要求必須具有在發達國家受過高等教育或工作的背景。五是培養方案與國際接軌,包括培養目標、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等都按國際標準制訂。六是使用國際知名大學的原版教材,部分專業還到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教學與實踐活動。
內地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高校具有六個方面的優勢:一是香港的高校具有世界水平。除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綜合實力處于世界一流以外,其他大學也都有獨特的亮點,如香港城市大學的工學研究實力雄厚,工程技術與電腦科學走在國際前沿,香港理工大學在土木工程、建造及建筑技術、地區空間資訊科學三個領域的科研表現全球一流。二是香港高校的學歷在內地及國際上都能得到廣泛認可。受歷史背景與國際商貿中心的影響,港校在英文教學及西方文化教學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港校畢業的學位證書含金量和國際認可度高,有利于學生開拓就業領域和繼續深造。三是香港教育有利于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有內地學者這樣評價道:“香港是中國教育離世界最近的地方。”在港校就讀,會有更多作為交換生出國學習的機會,也更便于學生留學深造。四是香港高校提供高額的獎學金。港校對于內地優秀的學生給出的全額獎學金每年約為10多萬人民幣。雖然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會讓不少考生望而卻步,而高額的獎學金和較為完善的獎助體系則可以減輕考生和家長的顧慮。五是畢業生就業率高。一份關于香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調查顯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就業率是98%,香港大學的就業率是99%。畢業生的就業面也很廣,既可以選擇到國外就業,也可以選擇繼續留港或回內地大中城市就業。六是內地學生在香港讀書、生活工作七年可申請香港永久居留權。內地學生在香港讀了4年大學后,有1年的時間可以留在香港找工作,只要繼續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向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申請,獲得永久居留權。
香港高校如何向內地招生
目前,香港高校面向內地高中畢業生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院校有12所,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樹仁大學、珠海學院。招生范圍已覆蓋到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專業涵蓋了人文、理科、工科、商科等4個專業大類。其招生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納入統招,在提前批錄取。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在統招之列,他們把招生指標投放到各省(市),納入各省(市)的招生體系。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在提前批次填報即可,不須另外向大學申請報名,不需要參加面試,兩校將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擇優錄取。考生在填報兩校的同時,亦可填報其他本科一批的內地重點高校。若考生未被兩校錄取,也不影響內地本科一批的錄取。
二是實行自主招生。除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以外的10所院校主要實行自主招生。這些高校一般是在高考當年的1月份左右開通招生網站,隨后開始接受內地考生在網站上報名和申請。高考成績公布后,這些高校都會組織面試,然后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和面試成績擇優錄取,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結束錄取工作。
香港的高校在內地招生時原則上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數達到或超過考生所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第二批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但從近年來的錄取情況看,實際上各高校參照申請者內地高考成績擇優錄取,錄取分數絕大部分要超過一本線,香港大學的錄取分數甚至超過北大、清華的錄取線。此外,香港大部分高校還以面試的形式,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港校面試主要以英語交談為主,部分面試或輔以普通話與考生交談。面試題的內容可謂五花八門,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話題,如“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利與弊”“對香港電影事業和唱片事業的看法”等,也有一些敏感話題,如“你怎么看待同性戀”等問題。
內地學生赴港求學不簡單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香港高校雖然有眾多優勢,但畢竟無論在制度、文化、語言方面,還是在生活及消費方面,香港與內地都有很大的差異。一些在內地成績拔尖的學生真正入讀香港高校后,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困惑和學習壓力,絕非當初想象的“天之驕子”那般榮耀和輕松。因此,考生報考前需要慎重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學費生活費支出負擔重。相對于內地大學一年5000元左右的費用,香港高校的學費是內地高校的十到二十倍。前些年香港的大學對內地學生收取的學費維持在每年7萬元左右,但隨著近幾年物價上漲,香港的學費也呈逐年上漲趨勢。據統計,在香港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可達10萬元至20萬元人民幣。如2013年,香港大學的學費為每年13.5萬港幣(約10.8萬元人民幣),香港中文大學為每年12萬港幣(約9.6萬元人民幣),香港科技大學為每年12萬港幣(約9.6萬元人民幣),香港樹仁大學為每年5.5萬港幣(約4.4萬元人民幣)。住宿費和生活費另計,每年約需5萬元人民幣。當然,隨著近年來全國各大名校招生競爭日益激烈,香港各大高校也針對內地優秀考生專門設立了各類獎學金、助學金,以吸引內地優秀學生報考。如香港科技大學2013年專門為內地考生設立了全額獎學金,并制定了學費全免、部分學費豁免及給予少量生活費津貼等優惠政策。雖然香港高校對優秀的學生給予了高昂的全額獎學金,但能夠獲得全額獎學金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
二是學習、精神壓力大。2007年9月,一名來自內地湖南的優秀學生尹日強因無法忍受港校求學壓力而選擇逃避失蹤,這件事牽動了香港、深圳、長沙三地的媒體和警察的心。尹日強在失蹤15天后才悄然回到長沙。這起逃學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前赴港讀書的內地學子的特殊困惑。香港高校學風嚴謹、競爭激烈,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高,學業壓力幾乎是每個內地生在港求學的共同難題。實際上每年都有因為學習能力不夠被港校勸退的肄業學生,其中不乏內地學生。所以,相對于內地高校,學生只要考入大學輕松學習就可以畢業的情況來說,來香港讀大學則要做好繼續發奮讀書的準備。
三是要適應環境和語言。語言不通和文化背景的迥異,讓不少曾經自視較高的內地生都有過一種沉重的孤獨感。尤其是來自內地省份的學生,由于兩地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除了上課以外,本港和內地的學生較少往來,導致他們人際交往的圈子很窄。加上內地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依賴性強,自主生活能力相對較弱。與之相反,香港的學校從小學開始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到了大學階段,更加注重給予學生發展的空間,沒有固定的班主任和班集體,一個學生隨時可以在求學過程中申請到國外做交換生,或者申請休學去國外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內地學生到了香港讀書后,從日常生活到學習乃至社會實踐,很多事情都必須學會自己處理,但一些內地生到了香港的大學后會不知所措,不習慣這種比較自由的學習環境,一些學生反而會因此而迷失,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因此,來港讀書的學生還要具備較強的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優良的辦學條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寬廣的國際視野,豐厚的獎學金……香港高校的確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但是內地學生和家長在選擇香港高校前,必須面對高昂的學費和沉重的學業壓力等諸多現實,慎重權衡自身實際情況,不可盲從赴港求學的熱潮。
(作者簡介:廖國良,原來在自治區高校工委、教育廳辦公室工作,現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新聞工作部宣教處工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