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娟
詩歌是語言藝術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峰,抒情是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語文教育有必要將詩歌教學作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可見,詩歌教學應該重視誦讀與鑒賞,即通過朗讀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情感,再通過背誦來積淀語言、加深印象,最后上升到更高層次的鑒賞。
一、詩歌教學的起點———誦讀
1.正確朗讀。這一階段要求讀準字音,自然上口。課本中出現的生字詞和多音字,教師要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在朗讀時要做到不增減、顛倒、重復字詞,力求讀順詩句。
2.流利朗讀。以第一階段為基礎,朗讀時做到語氣連貫,節奏分明,句讀清晰,符合詩句節拍,句中停頓長短適宜,對于各種句式能讀出恰當語氣。
3.有感情地朗讀。《毛詩序》中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這正是古人領悟到了詩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激動。而新課標要求:“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要做到這一點,還要有幾個方面的準備:
(1)了解作者和背景。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就是說要對作者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八年級上冊所選陳與義的《登岳陽樓》,靖康之難發生時,陳與義也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該詩就是其中的一首。了解了這些,學生在朗讀時就會一步步地向詩人的心靈世界靠近。
(2)進入角色。在了解作者和背景后,就要進入角色,將自己化為詩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細品味,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在朗讀時體會到詩人的喜怒哀樂,從而加深對整首詩的感悟和理解。比如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就要設想詩人當時的心境,讀出自然閑適的情趣來。
(3)營造氛圍。由于各種原因,不少學生并不愿意去誦讀詩歌。此時,教師要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創造條件,多給學生誦讀的機會。此外,教師要作好范讀,以聲情并茂的誦讀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覺到朗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詩歌教學的升華———鑒賞
有了誦讀的基礎,為我們進一步鑒賞詩歌做好了鋪墊。鑒賞詩歌,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怎樣去做呢?下面筆者將從三方面談起。
1.緊扣詩眼,感悟詩意。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關鍵的詞句。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詩眼,抓住詩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詩立意。如九年級語文上冊所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望”字領起下文,從“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都由“望”字統攝。“望”字底下,展現了具體的景觀。但作者的“望”,又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顯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他的意興是那么豪邁。
2.從語言體會詩歌的魅力。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因此,教師在教詩時與其要求學生空洞地概括大意歸納主題,還不如先問他們喜歡哪些句子。例如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筆者隨即問學生:“你最喜歡這首詞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誰想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你聽:“老師,我最喜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因為我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北國雪景圖。”“老師,我最喜歡‘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因為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群山像銀蛇一樣舞動,雪白的高原像大象一樣奔馳。”……這些都說明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尋味之處,在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詩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進入意境。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而“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鑒賞詩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要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可以由意象的分析切入。比如九年級語文上冊所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因此“土地”這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對民族危難和人民疾苦的深廣憂憤。通過意象去理解意境,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巧妙運用各種方法來完成,比如說借助于聯想和想象。
詩歌鑒賞的切入點還有很多,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選擇。詩歌本身的多義性和非確定性決定了詩歌解讀的多重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從多角度解讀詩歌。在教學詩歌鑒賞時,教師還要多讓學生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如九年級上冊所選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誦讀和鑒賞是詩歌教學的兩個基本又重要的策略,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要抓好這兩方面。誦讀是鑒賞的基礎,鑒賞是誦讀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甘肅省涇川縣羅漢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