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敏
摘要: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從導語的設計、知識點的教學設計、教學問題的設計三方面淺析課堂教學的安排,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設計;導語;問題;知識點
教學是門藝術,新鮮有趣。不同凡響的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技巧設計,不僅使學生愛學、樂學,而且可以化知識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訓練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把握要領,提高讀、說、寫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和運用技巧,教師要抓住訓練中的點點滴滴加以歸納、綜合、提煉,并在總結中滲透學習的本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下面是筆者在幾項教學環節上的教學設想。
一、導語的設計
于漪老師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
導語首先要新穎有趣。托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一篇課文的導語一旦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的跟隨教師去探討知識的奧秘。這就要求導語設計必須新奇。學生因新奇才覺有趣,深感有趣才會去學。導語設計還要有知識性和靈活性。
孟子說:“教者多術也”。導語的設計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因此也不會找到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在加上教師的創造力也是無窮盡的,所以導語設計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在選擇導入方法、設計導語時,教師應根據課文特點、教學目標、現有教學條件和學生特點靈活處理。
二、知識點的教學設計
知識點的教學關鍵是要精研課文,選擇“可發散點”。何謂“可發散點”呢?是指課文中蘊含的具有一定引發、激活發散活動功能的資源基礎。換句更通俗的話說,就是課文中的一些能夠啟發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的問題。
在找到發散點之后,就要設計問題,循序漸進地點播和引導。但要注意,點撥和引導要有耐心。學生在陳述觀點時出現暫時的思維停頓或思維混亂,以至于表述得含糊冗雜、語無倫次,或者只能想一句說一句,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教師要一點一點地啟發、引導,搭建起問題的梯子,給學生一個緩沖思維、調理思路、整理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充分得以調動,逐漸接近更深刻的理性思考。
這時,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對此前的辯論進行梳理、歸納。這種梳理、歸納主要有三個任務:首先,梳理思路,歸納觀點,合并歸類,將辯論中活躍的幾種主要思路和觀點清晰、明朗地羅列在學生面前;其次,分析出一些曾經在辯論中循環出現的矛盾焦點,反饋給學生急功近利地越俎代庖,更不能不耐煩地中止學生的陳述。完成梳理、歸納之后,教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帶領學生從具體的論題思考中超脫出來,站在總結規律的高度,向學生傳授發散思維的普遍方法以及辯論的“實戰技巧”。
比如在《聯想和想象》一文中在研究聯想的涵義時,我先讓同學們看一幅“茵茵青草”圖,之后引導同學們根據綠色展開想象,哪些是綠色的事物,同學們紛紛說出樹木、森林、軍裝等,在此基礎上啟發同學們思考綠色的象征意義,進而想到希望、理想、青春、朝氣等,這時有一個同學說他想到了枯草遍地,我問他:“為什么想到這一點?”他回答:“因為草有青翠時,就有枯黃時。”
三、教學問題的設計
課堂就是一個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器官,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孟子說:“引而不發,躍如也。”孟老夫子主張把弓拉開,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用誘導法設計問題以體現一定的梯度為妙。所謂梯度,就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做到由易到難,由簡而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要服務于學生的思維導向,要突出課堂教學進程的層次性,要緊扣學生思維的起點、思維的轉折點和思維的聚合或發散點。
比如在欣賞繆正西的《聽雨》時,就先從閱讀欣賞入手,都會啟發孩子想一想這是寫什么雨?之后再把每一處寫雨都聯系起來,讓同學們體會———從少年聽雨寫到夢想中南國的雨;從水鄉的雨寫到黃土高原、戈壁沙漠、萬里長城、云貴西藏的雨;從四季的雨到“亙古以來的雨”。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只是手段,啟發調動學生思維才是目的。我們要把提問作為入境的路示,把提問作為調頻的開關,把問題設計作為激趣的手段,反提問作為交流的渠道。
總之,“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教師備課的時候,在熟知課本、熟知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勢必會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于漪主編.語文教育藝術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閻立欽主編.語文教育學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鋅廠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