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彥
摘要:對于各大高校來說,學風建設是非常關鍵的,它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學風建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熱情不夠、學習內容不合理等等。因此,要想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思想素質,最根本的還是建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學風建設,這樣才能使高校得到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特色活動;學風建設
自我國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后,高等教育面臨了越來越多的挑戰。高等院校一方面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另一方面又要重視軟件建設。高等院校的學風建設作為軟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自然也應該受到重視。高校在日常實踐活動中,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管理,同時也要注重高校學風的建設。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開展特色活動來加強高校的學風建設,這樣,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就能大大提高。另外,開展特色活動,可以將高校的資源和設施充分利用起來,使大學生的知識面更寬廣。
一、學風建設的含義
對于每個高校來說,學風是其靈魂所在。所謂學風就是高校的學習風氣。對于學風的含義可以從兩方面來闡釋。一方面是外部理解的風氣,另一方面是對內涵的領悟,主要講的是思想方法。而前者的主要表現是: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是根據學習的情緒、動力、能力、態度等方面來判斷學風好不好。這種解釋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精神,只要形成一種群體性的風氣,大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自然就會提高。而后一種解釋主要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做到實事求是。這也就是學風建設最需要體現的一種本質。從事實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才是學風建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采用理論來指導實際,最終產生作用。
二、特色活動與學風建設之間的關系分析
對于高校學風建設來說,要重點將各種創新的、具有技術含量的活動與學風建設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高校開展的特色活動更加有品味、有質量,而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得到提升。高校可以開展的活動很多,例如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實踐活動等等,把這些活動與校園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特色活動,例如機械創新比賽、T恤設計大賽、英語晚會、志愿者服務活動等等。只有加強學風建設,才能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使高校的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
不同的活動對學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數控技術技能競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志愿者活動則可以培養大學生強烈的責任感,T恤設計大賽可以使大學生思維得到拓展等等。因此,高校要積極開展特色活動,通過特色活動培養一些優秀的大學生,讓這些學生起到帶頭作用,帶動其他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的學風建設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自然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大學生的學習在這樣的氛圍中也可以得到快速的進步,這是形成良好學風的重要途徑。
三、對特色活動促進學風建設的認識
我們通過開展特色活動使學風建設有了顯著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幾個方面:
(1)理論聯系實際,抓住學風建設的重點,從基礎做起,突出活動的特色,這樣才能建立具有特色的學風。開展不同主題的知識講座,邀請校內與校外的老師進行講座,或者可以開展數控技能比賽,機電專業的大學生在這種比賽中可以一展所長。通過實踐活動,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這些理論聯系實際的特色活動可以定期舉辦,長此以往,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思維方式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義。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能組織這樣一些活動,這對促進高校學風建設極為有利。
(2)加強學校規章制度的管理,對學生日常行為加大檢查力度。將大學生懶惰、曠課、早退等行為逐步糾正過來,學生的課堂行為與課后行為都要進行測評,作為評選優秀班級的主要依據。對于學生日常的考勤也不能忽視,如果有的學生經常做出違紀行為,必須及時進行批評指責,如果后果嚴重的,要進行嚴厲處分。那些表現比較突出的班級,根據綜合評分的結果,可以評選為“優秀學風班”、“先進班集體”等等。而表現突出的個人,則可以給與適當的表揚和獎勵。
(3)加強班級學風、寢室文化建設。要將班級中班干部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另外,寢室文化建設也是學風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因此,高校要以“構建文明、特色宿舍”為主題來建設良好的寢室文化,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和諧文明的學習氛圍。
(4)加強對教師的管理。針對高校的教師,要深入落實輔導員、班主任聽課制度,開展定期聽課活動,并將聽課的具體情況詳實地記錄下來,然后由高校的學工辦對聽課情況進行考核,將這一考核結果與班級的評優、評先掛鉤。另外,班主任要與任課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便于溝通交流學生情況。
高校學風建設對于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有重要作用,而開展特色活動則可以促進學風建設。因此,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大力開展特色活動,使高校的學風建設更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好地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宗澤.關于學風的一些理論觀點與認識[J].運城學院學報,2006(3).
[2]朱梅梵.理工科大學“人本型”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2005.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