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猛
按照日本學者的界定,校外學習是學校外學習的一種形態,也稱野外教育。日本中小學校外教育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獨特的校外教育模式,從政策法規到管理實踐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校外教育體系,已成為日本中小學校課堂的有益補充與拓展延伸。
立法、施策:提供規范化實施的制度保障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中小學生校外教育,將其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素有教育“母法”之稱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的目標)明確指出,具體應達成的目標主要包括:廣博的知識和教養。培養追求真理的態度,具備豐富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塑造強壯的身體。尊重個人的價值,提高人的能力,培養創造性,養成自主自律的精神,并關注職業和生活的關系,培養重視勞動的態度。重視正義與責任,強調男女平等,尊重自我與他人,并以公共精神主動參與社會的構建,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的態度。培育尊重生命、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態度。培育尊重傳統和文化、熱愛祖國和鄉土以及為國際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的態度。
日本《學校教育法》第二十一條有關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言明:促進學校內外社會活動開展,培養學生自主、自律及協作精神、規范意識、公正判斷力及公共精神。促進學校內外自然體驗活動開展,培養學生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態度。培養學生尊重傳統文化,熱愛鄉土。
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時代,為把上述《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所規定的籠統的教育目標具體化,日本政府提出要把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199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第一次咨詢報告“21世紀學校教育的方向”中首次提出了“生存能力”這一概念,它是指在激烈變化的社會中人應當具備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自然、他人共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為此,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要加強青少年的體驗活動,要重視青少年的生活體驗、社會體驗和自然體驗,要為青少年與地域社會各界人士、年齡各異的友人交流搭建平臺。
自2003年起,日本中小學全部實行了“周五日制”,為學校在周六、周日組織開展校外教育活動提供了時間保證。各學校充分利用周邊設施,在地域社會人士的指導下,開展各種體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深化了課堂中環境問題的學習,通過與大自然接觸,激發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心。
課程改革:提供科學化實施的媒介保障
眾所周知,課程是實施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日本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調查者協會在審議報告中指出:“僅依靠學校作為形成少年兒童人格的基本途徑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校內與校外的結合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日本開展了以培養學生“生存能力”的課程改革。2008年2月文部省頒布了新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明確指出“現行學習指導要領的理念就是培養‘生存能力”。
在新修訂并于2011年開始實施的學習指導要領中,總則開宗明義強調“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在培養目標上指出,著眼學生的未來,要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日本人深諳,“生存能力”的培養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學校、家庭、地域全體參與共同培養至關重要,校外教育是校內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翼。
日本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養與校外教育的實施,從課程的角度主要是貫穿在特別活動和道德教育中。新修訂的學習要領對“特別活動”“道德教育”的目標做了如下表述:親近大自然、關心動植物;尊重勞動,熱愛鄉土文化和傳統文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地開展探究活動,體現地域特色。
日本中小學校外教育,一方面是各學科,主要包括生活科、社會科、地理科、歷史科、理科、體育科等課堂學習的延伸與拓展;另一方面是學校活動、年級或班級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叫學校行事。日本的校外教育也可在“綜合學習時間”課程中實施。概而言之,日本校外教育主要指學生外出在校外教育基地集體住宿而展開各種研修活動,包括職場體驗、生產活動體驗、志愿者活動、發表討論、觀察實驗、小組學習、河川探險,歷史古跡探訪,心靈與自然的對話,感受四季輪替給大自然及植物生長帶來的變化等多樣的學習形態,形成學校指導教師與地域或校外教育基地專業人士一體化指導體制,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和與自然的共生能力。
日本校外教育的實施形成了完善的實施機制。在實施之前要對學生進行事前指導,包括問卷調查的制作,調查方法的選定等,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諸如:遵守交通規則及校外基地的有關規定,如何防范意外人身傷害,如何規避危險發生。對低年級學生還要求請求監護人或志愿者陪護。對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好應急預案。在活動中既可接受學校指導教師的指導,也可接受校外教育基地專業指導人士的指導。在活動后的總結反思中,日本學校要求學生要進行書面總結,主要回答本次活動學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有收獲。學校也會組織展示發表會等,為學生搭建相互交流的舞臺。
校外基地:提供系列化實施的物質保障
為保障中小學校外教育的實施,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校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有國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27個,公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逾700多個。擁有素質拓展、生存訓練、科學探究、團隊競賽、自然體驗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活動項目。各基地以嚴密的組織管理、一流的硬件設施,為青少年開展校外教育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各基地有地域的特色,為學生校外教育提供了選擇性;收費低廉,又體現了一定的公益性。日本校外教育基地是開展青少年公民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生存能力”的理想場所,已成為日本青少年成長的“加油站”。為改變學生中存在的“欺侮”“逃學”等現象,還專門開辟了“青少年野外教室”,以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和對學習的興趣。
分布在日本各地國立與公立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是促進兒童接受自然體驗、身心體驗和集體生活訓練的校外教育設施機構,其教育目的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親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通過集體住宿生活,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合作、友愛和奉獻的精神;在自然環境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自我實踐以及創造的態度與能力。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