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道有
在準備教學《唯一的聽眾》(人教版第十二冊第11課)這篇課文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說自己在成百上千的“觀眾”面前演奏小提琴時,常常會想起那唯一的“聽眾”。為什么一個是“觀眾”,另一個卻是“聽眾”?這肯定不是作者的筆誤,而是有意為之。那“觀眾”和“聽眾”在這里到底有何區別,又意味著什么呢?為此,我上網查看了很多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都忽視了這個問題,這讓我更加好奇。
經過反復的研讀,我明白了。原來在作者的心目中,整天抱怨和指責的父親與妹妹不是合格的聽眾,那成百上千的觀眾也只不過是在觀看一場表演,唯有那始終平靜地傾聽,并不斷鼓勵他的老婦人才是真正的聽眾。至此,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題目中“唯一”的準確意思。
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決定要充分利用這個細節,把它作為教學該文的突破口。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課文中點題的地方;然后,讓學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作者將這“唯一的聽眾”與誰作對比;最后,嘗試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都有誰聽過“我”的彈奏,都是怎么聽的,怎么評價的,為什么只有老婦人才算是“聽眾”?經過這一番引導,學生不僅發現了作者在人物設置上的用心,還準確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由此,我也想到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很多的突破口,教師如何選擇,或選擇怎樣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因人而異。只是有些突破口隱藏得很深,需要教師細心地揣摩課文才能發現。但這樣的突破口只要一經發現,便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樣,能精準地找到課文的要害。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南雅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