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增禮
豐富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的基礎,能有效地誘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提高學生認識,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明確學校育人方向和思想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校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推進了德育建設,提高了學校的發展層次,形成了具有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出了一個文明、和諧的校園。
一、加強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徑。為此,要充分挖掘教師和學生潛力,廣泛運用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1. 舉行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根據新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目前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創設三大主題班會——養成教育,主題有《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做一個有責任的人》《朋友與友誼》《我心中的偶像》《自信與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題有:《感謝父母》《感謝老師》《關愛》《名人激勵我成長》等;心理輔導,主題有:《如何適應新環境》《克服心理壓力,做生活的強者》《相信自己》《如何正確對待失意》等。
2. 國旗下的講話,進行莊嚴的正面教育。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遵紀守法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等。國旗下的講話已成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 發揮媒體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好廣播、櫥窗、黑板報等校園文化設施,發揮其宣傳作用,努力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學校廣播室每天廣播時間半小時,除了宣傳學校好人好事、扶正批邪外,還根據學生年齡和興趣特點,在不同時段設計了不同的廣播板塊,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和社會的重大事件、評論及學生對專題教育的體會都能夠在校內櫥窗和黑板報中得到直接的體現,有力地配合了學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 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搭建個性發展平臺。廣泛地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為全面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搭建發展平臺。如“生死一瞬間,你選哪一邊”“珍愛生命,拒絕毒品”“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等專題活動,既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祖國在我心中征文比賽”“元旦文藝匯演”“手抄報比賽”“書畫大賽”“校園科技藝術節”“六一游園活動”等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舞臺,展現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通過廣泛開展課內外活動,進一步凈化了校園文化,抵制了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抑制了低級、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傾向,引導了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也推動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二、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生活
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沒有完備的“硬件”系統,校園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為了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校從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學校歷史、發展規劃、師生規范等方面綜合考慮,形成特色鮮明、統一和諧的校園形象。
1. 加大經費投入,科學規劃校園整體布局。以優化育人環境為切入點,以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為突破口,以創建市級名校為發展目標,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對校園進行了科學布局,在學校操場設立校園文化長廊、書法作品長廊、體育誘導圖案,在學校每一處重要位置都設立溫馨提示標語,多方籌措資金修建了塑膠操場,樓層綠化養花,美化綠化了整個校園,使學校綠樹成陰、鳥語花香、美麗幽雅。
2. 重視人文建設,提高校園文化品位。處處是教育之地,力求讓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體現學校文化底蘊的校園建設原則。進入校園,“勤奮、創新、活潑、文明”的校訓,“教學相長、誠實守信”的校風,“勤學、善思、活潑、守紀”的學風,莊重、醒目,催人奮進;“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名言警句,耐人尋味,時刻激勵著學生的斗志;文化長廊中的《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時刻提醒著學生;巨幅《中國地圖》《世界地圖》讓同學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時刻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學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質教育的成果。潤物細無聲,墻壁會說話,花草也賦詩,設施能啟智,學校的一草一木、每堵墻面、每根立柱都成為知識的載體。通過精心設計,把教育目的和科學文化知識,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3. 人人參與,構建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教室是學生在校園里感情最深,影響最大,收獲最多的學習、生活場所。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環境,也為了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才華、挖掘潛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在校園整體規劃的同時,學校還創造性地讓全校學生共同參與年級、班級文化建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設計的班級環境,凸顯出班級特色和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教室的墻壁變成了學生學習創造的天地。
4. 開展“書香校園”讀書活動。每學期開展“書香校園”讀書活動,正面引導學生熱愛讀書。請名家到校講學,從讀書中學會寫作、學會做人,讓學生在各級比賽中獲得好成績,體驗“我閱讀,我快樂,我成長”的書香文化,進一步激發師生閱讀經典、品悟經典的興趣,讓學生在經典的熏陶下修養人格,提高綜合素養,豐厚精神底蘊,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辦好家長學校。每學年的期初召開新生家校銜接家長會,定期召開各班家長會,家校攜手,共育桃李;讓教師堅持家訪形成和學困生的幫扶工作,特別關注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確保每一位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深入開展“德育三牽手活動”,使德育工作形成了學校、社會和家長齊抓共管的新格局;深入社會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再度體會社會教育;同時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和社會網絡作為宣傳的陣地,及時在省、地、市的政府、教育網站或報紙上做好學校教育宣傳工作。
總之,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全體師生員工的素質,塑造和諧校園,能帶動和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創造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優質校園。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東門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