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權
積累詞語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能與相關的表象(情境或語境)聯系起來積累,使之連結成牢不可破的詞語圖式,只有這樣積累的詞語才能有效地得到運用。
一、建構相似塊積累詞語
蘇教版中詞串的編排,非常有助于詞語的積累運用。所謂詞串識字,就是圍繞一個中心,將一組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詞語串連起來,用以展現某類事物或描繪某個場景。詞串形成的張力,似一幅迷人的畫,生動傳神,形象逼真。人教版中也有類似的相似塊詞語積累。比如:二年級上冊《識字1》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飛 秋高氣爽 山河壯美
這種由詞語之間產生的場景或情境,與要積累的詞語融合在一起,表象(情境)非常豐富,多個詞語作為一個整體,一個圖式,存儲在學生的腦海中,久之沉淀進人的潛意識內,當外界有相似情境的誘發,憑借語感,便能不假思索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為什么要用詞串或相似組塊來學詞語的根本原因。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把詞語組成相似塊,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提高學習詞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效果。
二、在上下文語境中積累詞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中的“雪中送炭”這一新詞。單單讓學生查詞典理解詞語的意思或比喻義是不夠的,而應當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畫出描寫“雪中送炭”的句子,(“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在上下文中去體會“雪”“炭”的文中義和整個詞語的意思。把詞語的意思與語境中大娘送打糕的事例結合一起積累,就能加深對“雪中送炭”意思的理解與運用。有的老師不僅引導學生當堂積累詞語,而且創設機會讓學生課上運用詞語。比如:教學《丑小鴨》一文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變成了白天鵝的丑小鴨什么樣呀?文中是怎么形容這只白天鵝的?用文中的詞語填空。
生填:(雪白的)羽毛 (長長的)脖子
(寬闊的)翅膀 (高貴的)樣子 (優雅的)姿態
師:請你們同桌之間試著用上我們積累的這些短語,用一段話說說丑小鴨到白天鵝樣子的變化,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這樣,在理解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使詞語與相關的情境在運用中建立起穩定的圖式。
三、從生活情境中積累詞語
經常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積累詞語,效果往往更好。比如在夏季時,常常有雷陣雨。讓學生注意觀察雨前天空的變化,想想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并積累下來,像烏黑密布、狂風大作等。下雨時,想想又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像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等。雨后,可以用上翠色欲滴、雨過天晴等。常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的情境來積累詞語或運用詞語,不但可以培養學生樂于觀察的習慣,而且使這些詞語與相關的表象(情境)構成牢固的圖式,遇到相似的情境,學生便能運用自如了。
四、在創設情境中積累詞語
除了可以借助圖片、實物、影視等常用手段,指導學生積累詞語,建立詞語和圖像的表象聯系外,還可以在課堂上模擬生活情境,理解、積累詞語。比如《從現在開始》第2自然段教學片段:
師:貓頭鷹上任后,為動物們下了一道什么命令?
學生自讀第2自然段,并回答: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跟我一樣,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師:貓頭鷹宣布這道命令時什么樣?
生:神氣極了。
師:誰能學學這位貓頭鷹大王,很神氣地下這道命令?
(學生練讀,教師相機指導)
師:貓頭鷹要求大家——
生: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師:而我們平時呢?這樣要求行不行?大家討論一下吧,為什么不行?
(學生討論,氣氛熱烈)
師:剛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的,這種樣子,用書上的一個成語就叫——
學生:議論紛紛。
師:大家都不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可又不得不服從命令,這可真難受啊!課文還用了一個詞——
學生:叫苦連天!
師:對!咱們現在就來分角色朗讀這一自然段吧。
教學中,教師巧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童話場景中體會了詞義,積累了詞語。
五、從詞語出處中積累詞語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用故事來積累詞語更是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效果更好。在小學階段不少詞語來自于生動的故事,主要有:一是來自于傳說故事。比如“推敲”一詞,便是來源于苦吟詩人賈島與大文豪韓愈的故事。“驚弓之鳥”講述了神射手更羸不用箭便能射下大雁的故事。二是來自于神話故事。比如:“夸父追日”就是來源于神話故事《夸父追日》。類似還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三是來源于寓言故事。比如“亡羊補牢”“葉公好龍”“拔苗助長”“南轅北轍”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選入教材較多,老師要充分地利用故事的特點,引導學生積累詞語。四是出自于歷史故事。比如“聞雞起舞”“程門立雪”“負荊請罪”等,都是來自于歷史故事中。學生閱讀了故事,就能很好地理解詞語,把故事和詞語聯系起來,容易形成圖式存儲起來,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作者單位:福建漳平市新橋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