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云
課標一直強調:習作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要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就得實行多元評改,立體指導,螺旋實踐,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成為習作評改的主體,讓評改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環節,成為學生自我提升不斷完善的過程。
一、化單一修改為多方批改,智慧互補
我在習作教學過程中,重視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讓學生用鉛筆“自主評改”和“交換評改”后,由老師用紅筆評改,使學生在修改習作的訓練過程中,領悟寫作的竅門,逐步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如十一冊第五單元的習作“通過一兩件事寫出一位小伙伴的特點”,我是這樣做的。
1.自主評改。學生習作初稿后,我通讀學生習作后,出示自改要求:①內容敘述得是否具體;②語言表達是否規范流暢;③書寫是否工整美觀;④結構是否比較嚴謹;⑤是否有創意;⑥是否切題等,引導學生對照要求自己使用修改符號批改。
2.交換評改。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同學間的互動、提問、質疑、暗示,這些活動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這些認識是其本身無法達到的。在同伴的幫助下,學生能夠超越自己當前的認知局限,從而提高寫作水平,突破“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學生自改后,讓同學組成互改小組(兩三人為一小組),我出示“互改清單”,為學生提供互改思路:認真默讀同學的習作,想想:①作者寫了小伙伴的什么特點?是否通過一兩件事來寫?②想想同學的作文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描寫得具體清楚?請寫出自己的看法。③哪些地方寫得不夠清楚具體?你認為還可以補充哪些內容,可以運用哪些表達方法?請用商量的語氣給作者一些提示。學生對照要求通過合作,相互評改,同學之間,暢所欲言。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點燃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提高修改習作的效果。
3.老師評改。學生知識有限,老師還應充分發揮引領的作用。在批改“小伙伴”的這篇習作中,我既找出學生習作的共性——學生知道通過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來,但是如何抓住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來表現人物的特點還不夠個性,有人云亦云之現象。我就根據學生習作實際情況相應點評:既評學生習作的好與不足,又評學生之間的“點評”。這樣引導學生把人物寫活,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寫得打動人心。
學生自改、互改與老師評改相融合,多元化的習作評改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在修改習作過程中嘗到了“自改成果”,產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
二、化單面評講為多維賞評,立體指導
有位特級教師說過:蹲下來,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豐富多彩的世界。在給學生的作文評價中,我一直做到“差異評價”和“自比評價”相結合,給學生以良好的期待,從而增強各類學生寫好習作的信心,提高習作的積極性。
1.在“差異評價”中指導。習作批改中應做到因材施教,不同情況的學生給出不一樣的評價。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以“我的理想”為題,要求學生“寫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理想,以及準備怎樣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對于優等生,我首先肯定習作中語句通順條理清楚等好的方面,但是怎樣表達真情實感上是否下足功夫,要求學生進行自查,然后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更好地表達真情實感。對于中等生,我著重引導寫具體,要求回憶本單元課文中李大釗、張思德等事例,知道他們所處的時期不同,作者所選擇的寫作內容也不同,讓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事物,把自己的理想表達清楚具體。對于后進生,我及時發現表揚其習作中的閃光處,如發現一字、一詞或一段寫得精彩,就畫上記號,進行評點,并要求他們盡可能寫詳細。
2.在“自比評價”中指導。“自比評價”,即學生個體縱向比較,也就是習作不僅與同學比,更注重與本人以往的習作比。只要學生在原有起點上有進步,就在評語里充分肯定。比如:一位學生《鉛筆哪去了》的原稿中寫道“我在鉛筆盒里找,在作業堆里翻”,我引導學生把人物的動作、心理等寫具體。學生經過修改后這樣寫:“我在鉛筆盒里找了又找,在作業堆里翻了又翻,真恨不得把整個世界都翻個底朝天。”我及時評價:老師欣喜地看到你能夠運用“找了又找、翻了又翻”這樣生動的詞語;“真恨不得把整個世界都翻個底朝天”讓老師感受了找鉛筆的那份著急;繼續加油吧,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學生看了,高興地說:“老師,我越來越喜歡寫作文了。”
“差異評價”“自比評價”都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制定目標,在面向全體學生的激勵評價上,將表揚肯定的話寫在習作后面,對于不足的地方,口頭指出。這樣,學生每翻閱一次作文本,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使得各類學生都能看到進步,看到希望。
三、化一次練習為多次作文,螺旋提升
“多次作文”是指在老師批改評講完成學生的作文,學生對自己作文存在的問題明白以后,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再一次或兩次以上的習作。對于有的學生部分段落存在明顯不足,可以讓學生修改后再謄抄;或對問題突出的部分重寫,這樣有的放矢,既節省時間又能提高效率。一般情況下,我采取活頁紙形式,引導學生巧改“鳳頭”、妙修“豹尾”、精寫“豬身”,讓學生經歷“謄抄——修改——再謄抄——再修改——再謄抄”的過程,幾易其稿。幾個稿子相比對,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是一個臻于完善的過程,是一個走向成功的過程,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歡樂。學生習作水平存在差異,達成的快慢不一樣,次數不一樣,因此允許其個人目標有層次、有彈性,直到師生滿意為止。
四、化自我閱讀為多樣展示,分享激勵
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是他們努力的結果,是他們心血的結晶。應改變自己作文自己看的老習慣,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分享激勵。我在班級創設《作文周刊》發表學生的習作,稿件由學生自薦和老師或同學推薦相結合,同學輪流負責編輯來稿,定稿后交給印刷廠印制,并規定班上同學一個月內至少有一次發表的機會;有時我還推薦優秀習作到校園廣播站播放,向各級各類報紙雜志投稿。當學生本人看到聽到自己的習作時,心中的自豪、喜悅不言而喻;其他同學也會暗暗下決心要努力,爭取自己的習作也能有如此殊榮。這樣容易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激勵學生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參內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