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鶯歌
去年,我參加區骨干教師巡回送課下鄉活動,執教人教版第七冊習作七《成長的故事》習作指導課。因送教下鄉這一活動的特殊性,對學生的情況不得而知,所以在備課時幾易其稿。每一次備課磨課,都使我的教學預設與習作教學目標更接近,與學生實際更契合,也使我對習作指導的本質有了更準確、更深刻的認識。
一磨——拓寬習作思路,鼓勵自由表達
我指導的習作是人教版第七冊習作七的第一個話題“成長的故事”。在初次備課時,我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創設情境,開拓思路上。我通過語言渲染來創設情境,喚醒學生成長的記憶,拓寬習作范圍,并設計了一份“作前構思”表,幫助學生構思成長故事的來龍去脈。再組織他們進行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指導學生把故事說得清楚、具體。但當我捧著教案請教教研組長時,他一語擊中要害:這是一節“送教下鄉”的作文指導課,上課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熟悉,你把習作范圍撒得這么廣,能收得住嗎?能指導到位嗎?的確,成長的故事包羅萬象,學生可能有話可說,但也可能因范圍廣,不知從何說起,即使說了也可能只會說出只言片語,那接下來怎么引導學生把事情說具體呢?
二磨——鎖定習作內容,加強專項指導
如何讓學生既有話可說,又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呢?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教育雜志上同行的一句話“作文指導要從小處入手,有所限制,學生自由表達才有方向”讓我茅塞頓開。我何不從“成長的故事”中選一個子題——成長中的“第一次”,從具體內容入手,來進行專項指導呢?于是,我將教學過程調整為:
(一)喚醒記憶,指導選材。
1. 記憶大搜索。(配樂回憶)
2. 記憶大接龍:請你迅速說出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
3. 記憶大構思:
a. 請你選擇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經歷”,參照“作前構思”表進行兩分鐘的構思。
“作前構思”:
(1)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成長中第一次?搖 。
(2)第一次經歷所發生的時間是 ,地點在 ,人物有 ?搖。
(3)第一次經歷的來龍去脈(說說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搖?搖 ?搖?搖?搖?搖
(4)這次經歷帶給我的感受是:?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
b. 指名匯報。(相機板書:有順序)
(二)交流故事,指導寫法。
(1)有序講述:指名說說自己第一次經歷的起因、經過、結果。
(2)重點講述:引導學生把經過說具體(板書:有重點)。
(3)(出示范文)邊讀邊想作者是如何把經歷寫清楚具體?她是怎樣進行細節描寫的?
(4)同學互為補充,讓故事內容變得豐富具體。
(5)師小結方法:我們寫一件事時,首先要按順序描述,然后要抓住重點進行敘述。有的同學問——我就是沒辦法把重點寫具體怎么辦?可以學習剛才老師和同學向××同學追問的方法,在讀不懂處,在不具體處進行反復追問,然后就問的內容作出回答,再把回答的內容整理后補充到原作中,這樣就能在重點處把細節描寫具體。
(6)遷移方法,同桌交流各自的“第一次經歷”。
(三)自主習作,賞評修改。
1. 學生習作,教師巡視;2. 展示作品,交流評改;3. 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教學設計定稿后進行第一次試上,聽課老師普遍認為這節課脈絡清晰,指導的著力點明確突出,能授之以漁,學生有法可依。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中的“重點講述”部分,設計的“學生追問”這一環節,難度有點大,學生的問題雷同,耗時低效;范文的引入時機不夠合適,而且篇幅較長,示范點不明確。以上不足導致細節描寫的指導無法落實到位。
三磨——關注細節描寫,突出一課一得
課后一位評課老師說:一節課四十分鐘很短暫,貪多求全,反而只能蜻蜓點水,目標落實不到位。我們能不能重點抓一個細節描寫進行細致的指導?他的話讓我想起了崔巒老師的話:“每一篇文章抓一點,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慢慢地,學生掌握的寫法就會多起來。”描述第一次經歷,離不開動作和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我何不把目標聚焦在“動作描寫”上,穿插心理活動描寫?這樣定點訓練,一課一得,不就能有的放矢地指導了?于是,我對第二環節“交流故事,指導寫法”這一部分教學過程進行修改,部分教學設計調整如下:
(二)范例引路,指導寫法。
師:但是寫一件事除了按順序敘述,還要把事情寫具體(板書:寫具體),那怎樣把事情寫具體呢?讓我們來讀讀這些細節描寫,看看小作者們是如何進行細節描寫的。
1. 出示細節描寫的語段(動作描寫為主)。
2. 交流,引導發現范例中是怎樣進行細節描寫的。
3. 師小結動作描寫的方法并概括成口訣:這一招是老師要傳授的描寫動作的秘訣:抓動詞,學拆分。
4. 學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我們一定能把剛才構思的第一次經歷說得更具體。請A同學(剛才指名分享故事的同學)也像這些小作者一樣對你的第一次××作細節描寫的補充(以動作描寫為主)。
5. 引導同學互為補充,讓事情經過變得豐富具體。
6. 師小結:好方法,真管用。剛才我們通過“抓動詞,學拆分”的細節描寫方法和A同學一起把第一次××說具體了。
7. 現在請同學們也用這種方法,把剛才構思的成長中的第一次經歷,講給同桌聽,比一比誰講得清楚具體。
至此,我的第三次教學預設定稿。“送課下鄉”去了五所學校,上了五個不同的班級,發現這份教學設計雖不是最完美的,但貼近學生的生活,是有效的作文指導課。這樣的作文指導,既能立足于學生的原有水平,順學而導,又能集中目標,對點訓練,體現了學生方法的習得過程。在范例引路、方法的演繹歸納和遷移運用過程中,老師的點撥,落在學生思路堵塞處、困惑處。同學們講述的第一次經歷也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表達實踐中變得豐富具體了。
這次磨課經歷,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作文指導課,教師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堅持“一課一得”,并抓實、抓透,真正達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才能扎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