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強
科技新聞網站36kr近日披露了騰訊微信下一個版本微信5.0可能發生的幾個變化,包括:①用戶可定制微信菜單欄;②移動支付上線;③公眾賬號付費訂閱。36kr評論說,如果說微信4.5版本只是彰顯想要燃燒一切的決心(微信啟動界面動畫是一團火焰),那么接下來的5.0版本彰顯的則是燃燒一切的實力。
所謂“燃燒一切”未免夸張,但作為一款擁有過3億用戶的超級手機應用軟件,其任何變化都值得競爭對手重視,尤其是在當下這種微妙時刻:微信是騰訊近兩年的驕傲,被稱為進軍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張船票,但同時,“微信威脅論”也越傳越烈。電信運營商抱怨它使運營商淪為管道,比如中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就直言“微信比電信聯通更可怕”,因為微信占用了中移動60%的信令通道,卻只貢獻了10%的流量;而競爭對手則擔憂未來自己的飯碗被微信搶光……新浪微博、支付寶、百度、大眾點評等都在被影響或潛在影響之列。
但微信的存在卻不只在于毀滅舊有商業秩序,它還為其他群體提供了創造新商業價值的機會,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用戶自媒體即是其一。所謂微信公眾號,是開發者、商家或個人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應用賬號,通過公眾賬號,運營者可以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和訂閱用戶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在推出之始,公眾號的用戶一般以開發者和商家為主,以提供服務為目的,比如查航班的公眾號,用戶回復航班編號,對方就能自動回復相關信息。但后來,一些個人用戶發現了微信公眾號的媒體價值,開始嘗試通過微信搭建個人自媒體,探索盈利之路。
如果說博客的興起開啟了自媒體(We Media)時代的大門,Fackbook、微博使之勃興,那么很可能基于手機的微信公眾號模式,將會成為自媒體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至少在中國大概會如此。
從形式上看,微信自媒體與以前的博客沒什么區別,也是一個人寫作,一堆人閱讀,內容也大概差不多,都是“草根發布,源于大眾,為了大眾”。但在本質上,它們之間的區別卻非常之大。除了一是主要基于PC,手機傳統的“點到面”傳播以及“點到點”的對等傳播這樣的差異之外,更主要的是,公眾號模式為優秀的、認真的自媒體作者提供了獲取商業回報的可能,或許,最終還會改變中國的整體著作權收入分配秩序,以及民眾的閱讀習慣。
在博客時代,由于門戶獨大,博客作者實際處于一種偽自媒體狀態中,以個人主頁形式開設博客成功者極少,依附于門戶的博客其本質更像一種投稿,網站不推薦則幾無閱讀量,所謂廣告分成也更近象征性,比如筆者的新浪博客,幾乎篇篇獲頻道推薦,但一年分成也就幾百元而已,除此之外很能獲取更多回報。但筆者撰寫微信公眾號“微天下”(微信搜微天下)兩個月,已積累幾千用戶,手機推送直達,閱讀率至少八成,未來還能自主投放廣告。最新的案例是,一個運營較早的科技類自媒體公眾號已售出十幾萬個人廣告。
如果微信5.0真的推出移動支付和公眾賬號付費訂閱,自媒體的商業價值將更加放大,因為付費閱讀將直接成為現實。這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自助出版浪潮。最先受益的將是那些讀者付費意愿最高的作者,比如韓寒,比如寫網絡小說的各路“大神”。尤其是后者,因為在起點等平臺上他們要被五五分賬,還共享版權,但如果能夠把用戶轉移到自媒體上,則立刻能夠實現收入倍增。
另外,按照現有版權法,文章被網絡轉載均應支付作者稿費,但現實中免費卻早成潛規則,而自媒體的崛起將有助于作者收回應有權益。
當然,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干的,鑒于國內受眾免費閱讀的習慣、薄弱的版權意識,最終因手機自媒體受益的永遠是兩種人:介入早的人和公眾熱度高的人,大多數作者仍將處于“打醬油”狀態。但無論如何,手機自媒體的崛起都會對現有媒體版圖產生撼動,因為個人作者終于有機會掌握發行和收費這兩大關鍵渠道,有了這兩個翅膀,草根們就從風能吹走的樹葉,變成吹不走的蝴蝶。它不但能威脅到一些不思進取的傳統媒體、不勞而獲的網絡媒體,還能再重演一次技術對管制的突破,使表達變得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