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華
有研究稱,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約40歲,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30歲。而寶潔、強生、雀巢、西門子、飛利浦、可口可樂……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世界知名企業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活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向這些走過百年滄桑,曾經創造了無數奇跡與輝煌的百年老店致敬。畢竟,能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而仍有生命力的企業實屬鳳毛麟角。
然而,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現實是殘酷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最直白的真理。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企業誕生,每天也都有數不清的企業消失。在現實面前,即便是有著百年輝煌的老店,也不能逃過市場的檢驗。諾基亞、夏普、雅芳……這些曾經榮耀無限的百年老店如今卻步履蹣跚,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今天,當柯達這家有著132年歷史的百年老店面臨破產境地時,我們不由為它曾經創造的輝煌,也為它曾經留給我們的每一個精彩瞬間,扼腕嘆息。
膠片王者— 柯達
回顧柯達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柯達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攝影技術的創新史。1879年,愛好攝影的銀行職員喬治·伊士曼為了簡化攝影操作,用自己研制的乳劑配方發明了照相機用干版膠片;1880年,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伊士曼干版制造公司;1883年,發明膠卷,促使攝影行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1888年,正式推出柯達盒式相機;1935年,克羅姆彩色膠片成為全球第一款取得商業成功的彩色膠片;1975年,發明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柯達的每一項技術發明都為自己一步步成為行業領跑者奠定了基礎。
技術上的領先為柯達帶來了大量財富。柯達發明膠卷后,迅速占據全球三分之二市場份額,成為毫無疑問的膠片王者。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75%市場份額,獲取90%的市場利潤;1966年,柯達海外銷售額達21.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4位,純利居第10位;1975年,柯達壟斷美國90%的膠卷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1981年,柯達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1997年2月公司市值達到最高值310億美元,巔峰時期全球員工達14.5萬人。
柯達患了大企業病
經過百年壟斷性發展,柯達成為一個驚人的龐然大物。它患上了大企業病:層級復雜、人員眾多、機構臃腫、反應遲緩、官僚風氣、思想僵化。歷史上GE、IBM等許多公司都曾患上過這種病。柯達也沒能幸免。
柯達曾經是羅切斯特市最大的企業。鼎盛時全市有三分之二的人受雇于柯達,有很多家庭幾代人都為其工作。隨著柯達業務的多元化、跨國化經營,柯達的組織架構日益復雜,部門增加,人員增多,管理難度自然加大。
在行業第一的寶座上穩坐百余年,柯達有著無與倫比的驕傲與優越感。在這樣一個家長式統治和以內部為中心的公司,高管都來自內部。高高在上的領導們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缺乏危機感。柯達失去了對市場變化與客戶需求的敏感。
管理難度的客觀加大,加上主觀的自大輕敵,使柯達在變化了的客戶需求與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是如此的麻木短視,行動遲緩。
短期與長期的抉擇
歷史上,柯達的騰飛與其創始人在技術變革節點果斷犧牲短期利益,大舉投資有長遠前景的新技術有密切關系。1891年,伊士曼放棄了柯達成立以來的優勢業務—利潤豐厚的干版業務,而轉向全新的膠卷業務。這次選擇雖然讓柯達短期利益受損,但卻確立了柯達在膠卷行業的長期壟斷地位,從此開啟了長達百年的柯達時代。而這一次,在膠片與數碼業務的抉擇面前,柯達的高管卻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1975年,柯達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數碼相機,而柯達高管當時的反應卻是:“這非常好,但不要把這個東西告訴任何人”。1981年,柯達市場情報部負責人在公司CEO支持下進行了一項非常全面的調查研究。他成功預測了數碼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數碼攝影有可能取代柯達現已建立起來的以膠卷為主的業務;但數碼攝影的用戶規模在短期內將非常小,這種取代需等上一段時間才會發生,柯達大約有10年時間為這種過渡做準備。
然而,在長達10年的“機會窗”內,柯達并沒有為后來的顛覆性變化做好準備。柯達不是沒有技術及資金實力,也不是不知道數碼技術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然而,在膠片業務眼前帶來的巨大收益面前,數碼攝影技術未來可能帶來的收益顯得如此虛無縹緲。膠片業務的暴利以及資本市場的壓力讓柯達的高管難以放棄膠片業務的核心地位,錯失了數碼業務的發展良機。
反應速度過于遲緩
正是在這10余年里,立足低端市場的日本富士膠片竭力將資金從膠片業務轉投數碼業務,為數碼時代的轉型做好了準備。與此同時,佳能、尼康等公司也在數碼相機領域不斷開疆拓土,稱霸一方。
而柯達公司對數碼業務的態度卻總是忽明忽暗。柯達雖然對數碼業務也有資金、研發投入,但缺乏系統性戰略布局。直到2003年,柯達才意識到傳統膠片相機和膠片大勢已去,不得不在業績下滑壓力下宣布實施重大戰略轉型,明確提出發展數碼相機業務,試圖轉型成為一家數碼相機廠商。而此時各數碼相機品牌早已整體崛起,在市場中建立了較大比較優勢。柯達轉型為時晚矣,回天乏力。
鎖在保險柜里的技術
柯達一直是影像領域里的先鋒,技術研發實力驚人。上世紀90年代,柯達共獲得19576項美國專利。上世紀70年代,柯達單是在數字影像領域就擁有超過1000項專利(包括佳能的數字影像技術)。然而,這些技術并沒有及時轉化為產品,創造出財富。柯達對技術實行高度保守主義。這些技術被鎖在柯達的保險柜里,一躺就是十幾年。1989年柯達推出第一臺商品化的數碼相機。而此時距柯達發明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已有14年。
更諷刺的是,如此多的技術專利重見天日的一天竟是柯達申請破產保護的時候。柯達希望高價出售約1100項數字成像技術專利以換取自救資金。而此時這些專利的估值卻一落千丈。
再也等不及的投資者
柯達本世紀初開始轉型,卻總是在轉型,效果卻不明顯,經營業績不斷下滑。除2007年由于出售資產實現表面盈利外,柯達在其余年份皆虧損。而等待多年的投資者被柯達一再令人失望的業績拖沒了信心。柯達的市值從1997年310億美元,降至2009年21億美元。十余年間,市值蒸發了99%。2012年1月,柯達不得不在美國提交破產保護申請。
柯達的艱難自救
2012年11月,柯達宣布與公司債權人達成相關協議,獲得一組債權人提供的8.3億美元融資方案;12月底,柯達又宣布將以5.2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約1100項數字成像技術專利。柯達裁員數千人,并削減了退休人員的福利。柯達CEO彭安東稱:“我們正在鋪設一條清晰的道路,成為一家更強大,且專注于商業成像業務的公司。”2013年1月24日,柯達宣布已獲美國破產法院批準,融資8.44億美元完成重組,預期2013年年中將可脫離破產期。通過一步步的自救,柯達這家百年品牌似乎有望擺脫破產厄運。
柯達的明天在哪里
“真正偉大的和成功的公司,都能夠堅持自己的基本業務并在某些時候對自己的基本業務進行艱難的自我更新。”——摘自郭士納著《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看過郭士納寫的《誰說大象不能跳舞》這部書的人都會驚訝的發現,曾經的IBM和柯達是何等的相像。可幸運地是,IBM在郭士納帶領下走出了瀕臨倒閉的厄運。而今天的柯達卻仍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柯達的管理者們也許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看看這部書,從中尋找走出困境的方法。
或許柯達的管理者們已經正在模仿IBM的重生之路,如:引入符合變革要求的職業經理人,深入企業發現關鍵問題;通過改造商業模式、出售非盈利資產、籌集資金等進行財務止血;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削減機構、裁減冗員,確定合理的集分權管理模式,通過績效工資與股權激勵等調動員工積極性;重新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
然而,企業變革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卻是改變過時了的企業文化,通過建立新的獨特的企業文化來預防大企業病,使得企業永遠追求創新。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即便是重生后的IBM也依然面臨著來自于自身的挑戰。柯達能否重生,可能不僅僅取決于柯達是否成功模仿IBM重生的“形”,更取決于柯達是否能真正領悟IBM重生的“神”——改變思想,不斷創新。
溫斯頓·丘吉爾曾經說過:“你向后看得越遠,那么向前看得也越遠”。我們不知道至今還在苦苦掙扎的柯達是否能如曾經的蘋果、GE或IBM那么幸運,像鳳凰一樣從涅槃中獲得新生,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后來者能從前人走過的路中汲取更多經驗教訓,走得更遠,為這個世界留下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