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振
黃埔軍校,全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建校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也就是說,黃埔軍校培養的不是士兵而是軍官,但也不是對所有軍官的普遍培養,而是針對那些具備高潛質人才的選拔性培養。能進黃埔軍校的,都是優秀軍官;走出黃埔軍校的,都具備卓越軍事素養。
公開資料顯示,在抗日戰爭期間,有近四萬名黃埔生參加了抗戰。在這四萬名黃埔畢業生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戰功赫赫,但投敵叛國的少之又少,據統計,不足三十人。在抗日戰爭形勢不明、日軍頻繁拋出橄欖枝進行誘降的情況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黃埔軍校的教育體系,值得我們深思。
光環下的尷尬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商場處處如戰場。為行業培養出杰出人才的行業巨頭,也都被稱為“黃埔軍校”。寶潔是日化行業的黃埔軍校、谷歌是IT行業的黃埔軍校等等,甚至一些行業中游公司也提出了打造行業黃埔軍校的戰略。
被業界譽為黃埔軍校,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行業認可,意味著該企業是一家有實力、有地位的公司。這樣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具備較為完善的、富有成效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求職者的理想工作環境。
被業界譽為黃埔軍校,也包含著一種無奈。因為黃埔軍校培養出的將帥們,都走向了戰場,很少留在黃埔軍校。黃埔軍校代表人才輸出,培養的大批業務精英為自己所用的同時,也是行業競爭對手獵取的目標。這樣的公司,骨干的離職率都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骨干的挽留成本較高。
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軍官具備較高的忠誠度,然而,在商業戰場上,“黃埔軍校”卻意味著骨干流失。在被譽為日化“黃埔軍校”的寶潔公司里,屬于高級科學家的T4、T5級研發人員頻繁流失,已經給寶潔公司的新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帶來了壓力;大中華區銷售總裁因“個人原因”和服務了21年的寶潔公司分道揚鑣,也在公司內部帶來了不小的人事地震,甚至導致中層離職率上升、研發負責人離開。
“黃埔軍校”培養的杰出人才,卻頻繁“投敵”,不得不說是一種尷尬。這一方面會泄漏公司的競爭情報,增加對手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本公司的運營成本,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資源的浪費。
“離職率”的高低原因
當年,并沒有人允諾從黃埔軍校走出的將士一定會功成名就、高官厚祿,然而,他們的離職率僅僅為萬分之一;而現在的“黃埔軍校”,大多為精英們提供豐厚的報酬、舒適的工作環境,但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下,離職率卻那么高呢?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走進黃埔軍校的軍官,大多具有明確的事業目標——救國濟民。事實上,那些想著升官發財、過多關注自我眼前得失的軍官,大多一世默默無聞,幾無戰功。投敵的諸如劉明夏、黃子琪等,骨子里實為商販走卒。
從黃埔軍校走出的軍事精英們“離職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昂的“離職”成本。戰爭年代,一旦“離職”,就會背上漢奸的罵名,載入史冊,遺臭萬年。同時,會遭到國民黨、共產黨的通緝,會受到國民黨特務機關、共產黨地下組織策劃的針對性暗殺。
另外,在黃埔軍校受訓過程中,除規定的軍事技能課程外,還有必要的政治科目,引導、強化學員的濟民救國意識,提高其思想覺悟。周恩來、郭沫若都曾在黃埔軍校政治部任過職。
各行業的“黃埔軍校”培養出的骨干精英的事業目標又是什么呢?如今,企業中,我們已經很少聽到,某個精英認為自己的目標是“救國濟民”了,我們也很少聽到某個精英說自己的目標是為了公司的基業長青。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精英把奮斗目標設為有一個好的職業發展,獲取更高的報酬、更大的權利。面對較多的機會選擇,他們淡化了主人翁意識,不再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綁在一起,而是認為企業是謀生的載體。這種打工者心態支配的精英,面對誘惑時選擇離職,也在意料之中了。
留人“三式”
很多企業致力于成為行業的“黃埔軍校”,是因為他們想通過打造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大自己,鞏固自己的行業地位。然而,如何保留人才體系培養出來的精英,他們并沒有完備的計劃。基于此,筆者建議從內部創業、情感、防控體系三個角度共同構建人才的保留體系。
首先,建立公司內部的創業體系,用事業留人。了解精英內心的關注點,是成功保留他們的基礎。在物質回報只有量的變化而無質的變化的情況下,僅靠豐厚的物質回報留住核心人才,變得非常困難。馬斯洛需求理論、雙因素理論都告訴我們,對精英人才來說,較多的物質只能確保他們沒有不滿,而不能帶給他們內心的自我激勵,只有受到公司、市場、社會的認可,才能真正提升他們的工作激情。
獲取市場、社會認可的主要途徑就是他們的事業。如果他們走上了公司提供的事業平臺,他們就會具備較高的忠誠度。馬云、柳傳志不會離職,不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更大的平臺、更好的工作條件,而是因為馬云有阿里巴巴、柳傳志有聯想,他們有自己的事業;李開復、唐駿會離職,因為他們是職業人,面對市場機會,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他們效忠的是自我,而不是公司。他們都是精英,但因為事業不同,道路也不同。
商業中的“黃埔軍校”們,在完善人才培養系統的同時,需要把內部創業體系建設起來,用骨干創造事業,用事業挽留骨干。通過創業體系,為精英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事業,把骨干和市場、社會聯系起來,讓骨干在獲得社會、市場認可的同時,獲得內心深處的自我激勵。也只有這樣,黃埔軍校的骨干,才能不以自身的職業發展為目標,才能在面對誘惑時,堅定留下。
其次,打造公司內部積極健康的主人翁文化,用情感留人。在面對不確定因素,或者若干個條件相仿的選項時,左右最終結果的往往是人的情感。如果精英對公司、對所從事的事業具有較深的情感,他們就不會輕易離開。
積極的主人翁文化,是情感留人的核心。主人翁精神代表忠誠,能促使員工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努力工作。在信息發達、崇尚自由的今天,很難要求精英對公司忠誠,不離不棄,但這并不是說不能建立主人翁文化。對業務精英來說,對事業的忠誠要遠比對公司忠誠容易。柳傳志不會去微軟,不是因為微軟的平臺不夠大,也不是因為微軟提供不了豐厚的報酬,而是因為聯想包含了柳傳志太多的感情,在他心中,聯想就是自己的孩子,父親怎么會拋棄自己的孩子呢?
最后,構建綜合的防控體系,提高離職成本。無論針對精英的挽留體系多么完備,都不可能把精英的離職率降低為零。當其他公司提供的“滿足感”大于本公司時,業務精英就會具有離職沖動。構建綜合的防控體系,就是在精英傾向于選擇離職時,使其不得不仔細權衡利弊得失,降低離職可能性。
綜合的防控體系包括增加遠期薪酬的比例、簽署竟業限制協議、公司特殊資源共享等等,無論其表現形式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為精英提供和別的公司具有差異化的資源,并培養他們的資源消費習慣,從而增加其對公司的粘度。唯如此,防控體系才能有效。
由此可見,“黃埔軍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建設完善的人才保留體系。有很多因素決定人才的去留,事業、情感才是保留精英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能在完善的內部創業體系、主人翁的情感體系基礎上,建立完備的離職防控體系,那么,精英的離職率必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