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寬
傳統學校課程在其具有系統性、邏輯性、穩定性優勢的同時相伴而生的是它的滯后性,不能對社會變化做出及時反映,落后于時代步伐,使學生的學習脫離社會實際。學校能否創設一門與社會變化同步,滿足學生認識當前社會變化的課程呢?
“現在進行時課程”的開設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熱情感變成了死記硬背的、冰冷的“知識點”和“考點”,教師更關注學生答題中的“采分點”,學生更關心“得分點”,德育所特有的內心深處豐富而生動的情感體驗,被單一的認知性的知識學習所代替,德育被智育化,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都變成了單一的知識灌輸,而“價值”“意義”這類東西,靠“灌輸”是很難內化成學生內在素質的。學校能不能創設一門建立在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反思、內省的基礎上,通過對人類或個體的生活經驗的反思進而獲得道德情感,建立起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的課程呢?
為此,京源學校創設了一門特殊課程“現在進行時課程”,冠名“翱翔特別論壇”,原因是京源學校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翱翔計劃”的基地學校,此課程以本校學生為主,同時面向所有學校開放。
這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
這門課程有別于其他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傳統學科課程。首先,課程內容不是固定的某一學科領域的固有知識,而是當前正在發生的、鮮活的社會與自然的重大事件,學生通過收集與事件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和相關知識展開研究性學習活動,以論壇為載體,通過演講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并與同伴進行討論交流的一門特別課程。其次,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自覺、主動地參與,它是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主動表達自己的思考和主張的過程。第三,它不以掌握知識為目標,而是強調學生對知識和經驗的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又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知,獲得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寫作與表達的方法等。第四,它特有的課程形式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通過強烈的情感體驗將學習活動過程變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這門課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已獲得的社會經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與自然的現實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對社會負責,對人類未來負責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現在進行時課程”的特征
縱觀已舉辦的十八期論壇,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國際關系、環境問題、生態問題、倫理道德、自然災害等眾多領域,我們認為這門課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及時性。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材料來源,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社會與自然事件,所以它更鮮活,更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形成興奮點。由于論壇的話題是當前正在發生的社會或自然事件,此時它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與熱點,形成了一種濃烈的社會氛圍,學生更容易被這種氛圍所感染,情感體驗更加充分,因此,學習效果更明顯。另外,由于是熱點、焦點問題,相關的信息與資料來源是海量的,學生更易于獲得。
第二,綜合性。論壇活動從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中選取題材,突破了具體單一學科的局限,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人文與科學的內在整合。其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調動多種手段,超越學科界限,用全面聯系的思想方法,完整地探索社會與自然現象。同時,收集與處理信息資料、寫作與表達交流、分析與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第三,開放性。論壇課程的課程內容面向現實生活的整個世界,它引領學生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給學生以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使“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教育境界得以實現。
第四,生成性。由于課程內容來源于隨時發生的社會生活和自然事件,從內容到時間都無法預設,論壇的主題和學習目標隨著事件的發生而不斷生成,學生思想與智慧的火花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迸發,情感體驗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不斷增強。
第五,自主性。論壇課程的學習活動過程,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在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識與思想,升華為積極的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個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自我教育的過程。所謂自我教育既包括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感悟,也包括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啟發。
第六,交互性。這是指論壇上所有演講者的思想碰撞。每次論壇,都會有十數位同學上臺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他們來自不同的年級,甚至不同的學校。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各異,就共同的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相互碰撞又相互學習、相互補充。有時論壇還設有自由提問與辯論環節,講者與聽者互動交流,情感與觀點相互激蕩,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第七,深刻的教育性。論壇關注的都是社會的重大問題與關系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自然事件,話題吸引各方目光,牽動每個人的神經,整個社會此時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教育場”,在這種“場”的作用下,學生學習、探尋、思考、討論,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學校長期堅持,學生經常參加此類活動,對他們成長為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富于責任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會很有幫助。
根據上述這此特征,我們把“翱翔特別論壇”課程歸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之內,它兼有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等課程形成的性質與特點,又比它們更加綜合,它最顯著的特征是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即“現在進行時”。其最重要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是以“活動”的形式呈現,所以它又具有鮮明的德育特性,是學校重要的德育活動。
“現在進行時課程”的師資
論壇活動課程面向初一至高三的所有學生(有時也吸收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從創設至今,基本上每月一次,輔導教師涉及學校大部分學科,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師面對一門新課程要解決的兩個基本問題。這門課程對教育者的要求主要有兩條:
第一,把它轉化成與時代主題和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學習主題呈現給學生。學校創設這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自然和人民生活的現實問題,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和對社會與自然的責任感,這要求教育者有高度的教育敏感性,強烈的責任心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是以人育人、以思想培養思想、以智慧啟迪智慧的事業,只有有責任感的教師才能喚起學生的責任感,只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高尚價值觀的學生。
第二,為學生搭建平臺而不越俎代庖。這門課的價值只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應試教育條件下,教師不敢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主張,而是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順序復述所謂的標準答案,長期如此訓練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最終學生只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記憶、背誦、默寫規定的答案。學校創設這門課程正是要打破這種局面,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教師在這門課程中的角色是幫助者和輔導員,具體任務:一是確立學習主題,即將社會或自然事件轉化成有學習意義的問題。二是建立起該問題與學科知識之間聯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供學科知識方面的專業指導。三是在方法論上給予學生幫助,讓學生在思辯中升華自己的認識水平。四是搭建學習成果的呈現平臺如:論壇、主題班會、辯論賽、專題展覽等。
“現在進行時課程”正在進行中。聯合國確定每年的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像這樣的“世界XX日”每年有很多,如世界糧食日、世界水日、世界愛眼日,等等。均旨在喚起人們的環境資源意識,或對某個影響人們健康與生活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的重視。從2012年10月起,我們策劃利用2013年“世界地球日”和“世界讀書日”兩個國際性的世界主題日,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和“讀書改變人生”為題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兩個活動均歷時半年,半年中,全校師生運用演講、舉辦圖片展、開設電影課堂、科普劇、雕塑劇表演、繪畫、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研究)、社區服務宣傳、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2013年的4月22-23日地球日、讀書日當天將活動推向高潮,這種新嘗試意在將“現在進行時課程”的即時性與預設性結合起來;同時調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所有課程形式,使課程的綜合性特點更加突出。兩項活動還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資源為學生學習服務,增加課程的開放性特點。在學習終身化的時代,教什么的重要性,讓位于怎么教,學什么的重要性讓位于怎么學,這促使學校的職能向學習資源的組織者、提供者轉變、組織、指導、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應該成為學校主要的職能。最終我們期盼在“現在進行時課程”的進行中,生成更多的課程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成果,讓整個世界都變成學生們學習的課堂。■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