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皮影,又稱燈影戲、皮影戲,是用獸皮雕鏤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燈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較復雜的影戲。皮影戲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獨具東方民間戲曲藝術的優美神韻。
皮影戲在全國分布十分廣泛,不同地區的皮影有著不同的藝術特點。皮影文化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河北灤州為代表;南影以四川皮影為首,是國內皮影戲中影響極大的種類之一。四川皮影作為民間文化中獨具魅力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四川民間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巴蜀沃土中醞釀出的一朵芳香奇葩。
四川博物院在20世紀50年代大量搶救收藏了一批皮影藝術品。這批皮影藝術品題材極為豐富、精美,時代跨越清代到民國、“文革”時期,主要以四川皮影為主。
一、四川皮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
四川皮影產生的時代,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晚期。這從清代中期著名的四川學者、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1734—1803)的一首“影燈戲”詩中可尋到蹤跡。四川皮影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征。
四川皮影所體現的儒、道、釋精神,使這種藝術形成了一種文化象征。四川皮影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清晰體現出鮮明的特點,如包含了儒家倫理和道教藝術以及以佛教傳說為中心的美學思想等。
四川皮影純熟的造型語言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藝等特點則具備了高雅藝術品的所有品質。此外,幾百年的繁榮昌盛使皮影雕刻藝術承載了許多歷史信息,通過它人們可以了解到幾個世紀中古人的思想、生活和社會習俗,進而了解歷史的演化規律,豐富歷史知識。皮影所揭示的深刻社會內容,所體現的儒、道、釋文化精神,不僅在過去發揮了作用,在今天同樣也具有意義,從中人們可以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許多精髓。
二、四川皮影的藝術特征
(一)四川皮影分三大流派
四川皮影有成都皮影、川北皮影、紙燈影三大藝術流派。它們在工藝制作上同是在經過硝、刮薄、壓平、晾干處理后的黃牛皮上或紙上起稿而后雕刻、繪染、定膠、打蠟出光、用線串連等步驟制作而成。在造型上,由于地理環境及姐妹藝術的相互影響以及民俗和欣賞習慣的差異,它們又各具自己的藝術特色。
1.成都皮影
成都皮影是四川皮影最具地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類型。成都皮影主要配合川劇的演唱。清代川劇最流行的時候,成都有二十余個社團,如春樂園、九成班等,都是享有盛名的川劇團。最初傳到四川的皮影,差不多都是屬于陜西刻制的,但雕刻工藝不精美,人物服飾也不能適應川劇演唱要求,因此,在成都一帶,就逐漸出現了一些刻制皮影的藝人,其中最有名的有成都的仲杰子(鐘煥章)、鐘長興、劉阿尼(劉洪順)、蒲燈影等一大批皮影雕刻家。在公元1851年到1853年,有一部分熱愛川劇藝術和對皮影有研究興趣的畫家,配合仲杰子和劉燈影兩人,合作刻制了一套皮燈影。他們借鑒了川劇的表現藝術和民間木版年畫(主要是綿竹木版年畫)中門神的夸張、變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間壁畫、廟畫的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規律,也吸取了樸實、雅致、裝飾性強烈的蜀錦、蜀銹、民間剪紙和印染中諸如水、云、龍、鳳、花、鳥、蟲、草等各類紋飾,令雕刻十分精美。
2. 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又分為“土燈影”和“陜燈影”。
川北土燈影,影偶長約一尺五六,臉譜以陰紋為主,造型較粗笨,雕工較粗糙,人物頭上是光頭,和木偶大戲一樣,演出時臨時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時生、旦、凈、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擔任。加上樂隊還有七八人,故編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皮影大多流傳于南充、廣元、合川的嘉陵江流域一帶。
陜燈影又稱“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傳,清乾隆年間,陜西渭南地區有一楊姓皮影藝人來到川北,在西充縣槐樹場安家傳藝,其皮影技藝很快在川北傳播開來。川北皮影在造型上和北方皮影相近,透光明朗,映在燈光照射的紗幕上,絲毫畢現;然而在唱腔上都是川劇唱腔,并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劇目豐實,多為連臺戲,擅長《三國》《水游》《西游》《封神》等題材,也上演部分川劇劇目。其演出自清以來,一直活躍在嘉陵江流域的閬中、南部、西充、南充各縣。據不完全統計,川北皮影有大小影箱六十個以上,著名皮影藝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3.紙燈影
此類皮影僅供小孩逢年過節玩耍,用紙雕刻,彩繪敷油(桐油),刀法粗獷,設色簡潔,節日氣氛濃厚,高約15—20厘米,比川北皮影小。
(二)皮影的制作工藝和操縱裝置
成都皮影以本地所產的半透明的黃牛皮(俗稱“亮皮子”)為原料,雕刻出不同人物形象。牛皮經久耐用,不易卷折,所以沿用至今。北方皮影用馬皮、羊皮和紙等。
1.成都皮影身體結構共分14個關節:帽、頭、胸、腹、下肢(一雙)、上臂(一雙)、手掌(一雙)、手指(一雙)。頭子可插進脖頸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余關節用細麻繩連結。一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頭作一段,統稱“梢子”;衣履又共作一段,稱為“把子”。
成都皮影的關節多,一是頭冠分離(旦角一般不配冠,唯有身份者如皇親、貴戚、官宦之家婦女等,其冠與頭相連而鏤刻在一起)。這樣的益處是在演出時不受劇情所制約,可以“張”冠“李”戴,交替使用,充分做到物盡其用。二是多在手掌與手指處分離,所制作的這種關節的手,可以做出比較多的表情姿勢,顯得靈活自然,操縱自如。此外,成都皮影用馬尾扎起“口頭”(髯口),在影人的胡須上靈活多變。皮影在演出時,在影人后領“命棍”(又叫“背弓”)處用鐵絲作彎弓形,穿在一根三四十厘米長的竹棍上。兩只手用兩根同樣的小竹棍套扣,稱為“手簽子”,表演藝人便持竹管隨聲作態。
成都皮影的關節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勻稱,采用軟須軟發,操縱起來伸縮自如,宛轉隨意,即自上而下地行刀走線,有如行云流水,此起彼伏,弧線、長線、直線、短線,剛柔相濟,時而密集,時而疏松,虛實有致,節奏強烈,一氣呵成。
2.成都皮影除與各地皮影臉譜一樣,多用五分臉外,少數文、武、旦與神話人物為八分臉,充當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臉。人物臉面均天庭飽滿,下巴圓曲,與北方影人削額尖頷,有棱有角的臉譜造型形成鮮明對照。更為特殊的是成都皮影“變臉”用一張滿臉(鏤空或雕花、敷彩相結合,多用于凈、丑一類角色)放在一張空臉(主要借助于線條的組合變化來雕刻的臉譜,近似于戲劇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際,隨劇情變化而自由翻蓋。這是川劇“變臉”技法在皮影中的運用。
成都皮影人數較多,有“七緊八慢九稍?!敝f;而實際上,大的影班往往多達十二三人。唱腔均用川劇調,自提自唱,一人多能。劇目豐富,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說。
3.成都皮影的操縱裝置。皮影是傀儡劇,其演出是“以聲感人”,“以動傳情”。聲即說唱,動則為藝人操縱影人。為了操縱需要,已做好的影人須安裝操縱竹桿,以支配動作。一般置三根桿,分別安置在影人頸部和雙手上,所以有“脖條”“手條”之稱。操縱演員統稱為拿線,分“上線”“下線”和“貼線”。影人的活動主要靠手勢的動作來表現,所以手桿操縱最為關鍵。成都皮影尺碼較大,操縱桿有時不只限于三根。影戲的武打場面操縱很不容易,馬上馬下、長槍短打都要有招有式,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演出效果。
四川皮影屬于地方戲曲,但其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巴蜀范圍,這種具有濃郁民間氣息的演出得到國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
(三)四川皮影的人物和切末
1.人物
在四川皮影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影人尺寸歷經幾次變化。四川皮影的形制有大中小三型。大中型皮影只有成都皮影和川北皮影才具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皮影主要是中皮影,身高40-60厘米;也有少部分小皮影,身高大約15厘米。小皮影一般用于劇中的娃娃生或小鬼類。
影戲中的人物分為不同的行當,同一行當中又有許多類別,各具特色。本文將四川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的人物作以下分類:
(l)生:主要分為文、武生。生的頭部為陰刻空臉,以空代色,通天鼻梁、平唇細目,抿口小嘴。帝王之相文武剛柔相濟,衣飾華麗頭帶皇冠。文生顯得陽剛英俊灑脫。武生則在英俊中透出英勇之氣。
(2)旦:主要分為老旦、中年旦、刀馬旦、青衣等;其中青衣又稱為“小”,在雕刻上與生角非常相似,頭部絕大多數為陰刻空臉、通天鼻梁、抿口、朱唇一點,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微妙的說唱感覺,長眉細眼表現出秀麗文靜的神韻。此外,旦角中還有陰刻的紅臉旦。
(3)凈:屬于花臉一類。影人在雕刻時借助線條和“敷彩”相結合的處理手法,特點是“滿臉”,前額突出,鉤鼻、眉眼長且大,斜插入髯,臉部有紅、綠、黑等多種顏色。紅色代表忠誠,如關羽;黑色代表無私,脾氣火爆,如包公;綠色既可以表示奸邪人物,也可以表示非常急躁勇猛之人。凈角中還有二類是陽刻,臉部為鏤空的去皮留線,眉毛粗大,一般代表陰險狡詐之人。
(4)末:專指老生,在影戲中也稱為“髯”。造型為陽刻鏤空,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胡須上,青年、中年一般三髯或五髯,老年為五髯或長髯。在劇目中老生的角色很多,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等。
(5)丑:男丑一般為花生,女丑為花旦。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眼睛上,一般在眼睛周圍加畫圈圈,或鼻子上翹、麻臉等。丑的頭帽也較其它行類有差別,看起來詼諧輕佻,如吊死鬼面目猙獰,大紅舌頭長吊,頭則帶花帽。
(6)神怪:神怪造型廣泛吸取了民間各類造型藝術并加以創造發揮,如《白蛇傳》《西游記》《封神榜》中觀眾熟知的神怪。神怪在影戲里同樣分為不同行當,進行擬人化處理。其丑角在雕刻時多采用七分側面。
2.切末
切末是指戲曲舞臺上所用的簡單布景和特制的器物,其名源于元曲,也稱作“砌末”,在影戲里主要指那些裝飾性非常強的場景道具。
在皮影中影人戳子的雕刻花樣十分講究。影人的服飾圖案吸取了民國印花布的戲劇服裝圖案的形式并加以改造。一般服飾中花紋非正面處理,是花紋連花紋。不同類型的人物配以不同的戳子,總體上男子穿袍、靴、女裙、繡花鞋;天子飾龍;皇后、王妃、公主飾鳳;元帥穿鎧甲、扎靠旗、戴帥盔;宰相穿蟒袍、佩玉帶;武生配以英雄氅;道土配大道袍;小姐服裝華麗,丫環為短衣襟小扮等。
綜上所述,四川皮影引人入勝,給當時人們貧乏的娛樂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同時也具有很大的社會功能。人們通過它酬神還愿,祈福消災,其巫術和宗教內涵十分突出。它對人們也有教育意義,對增強傳統的倫理觀和道德標準發揮了一定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江玉祥:《中國影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 郭長林:《沃土孕育的山花——話說四川皮影藝術的造型》,《四川工藝美術》1986年第2期。
3.譚遙:《關于四川皮燈影》,《歷史考古文集》,重慶市博物館1984年9月版。
4.欒冠樺:《中國戲曲臉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
作者單位:四川博物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