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琳
夜深了,不知何時說晚安。
100個中國人中,有14個人過了零點還沒入睡。
沒空睡,不想睡,睡不著,睡不好。
睡眠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每個人。
睡還是不睡,糾結著下半夜的我們。
我們走上街頭拍攝下半夜的職業人群,進入室內尋訪城市的未眠人。我們根據燈光、夜宵、夜店、加班、失眠、交通、搖搖、夜話、便利店等9類指數,探尋中國的未央城。
睡吧,睡吧,沒有好睡眠,哪有中國夢?
“只有一個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總有希望能重新成為一個——一個身心健康如初的人。”(塞林格語)
過12點了, 可你還沒睡。
勾勒城市輪廓的LED燈熄滅,最后一班輪渡駛向暗夜,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也沒有圓筒雪糕賣了。春節期間高速免費通行、成品油調價、央行降息、嘉興通報死豬事件、鐵道部摘牌,都選擇了此刻、你無能為力的時刻。天氣變化也在這個時候,西伯利亞的冷空氣襲擊北方,沿海地帶持續遇見“天秤”“啟德”“海葵”“蘇拉”“韋森特”“杜蘇芮”。
下半夜電話響也只響一聲,誘你打過去吸費,短信倒是響個不停,中介的、賣發票的、假扮房東問你收租的,可你就是不舍得關手機。
有人不能睡,忙工作的多,憋著干壞事的也不少;有人不想睡,主要是舍不得手里那塊發光的屏;有人睡不著,還得起身再吃半片安定。在最新發布的《2013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中,20個中國城市中有19個過了晚上10點還沒入睡,100個中國人中有14個過了零點還沒入睡。
78年前的下半夜,寫了一半文章的魯迅會在煙霧繚繞的桌前停下來,吃兩塊玫瑰白糖倫教糕。
現在是下半夜,中國人,你在干什么?
你沒有VIP通道,就得比別人早到
2013年3月1日,最新“國五條”出臺,要對個人轉讓住房所得征收20%個人所得稅。消息傳出后,北京豆各莊路口到姚家園西口前所未有地大堵車,因為路邊就是辦過戶手續的朝陽區第六稅務所。急著辦過戶的業主從頭天晚上下班就來排隊,凌晨3點到現場只能拿到200多號。
朝陽區房管所的工作人員過了半夜12點還不能下班,隨身帶著房產證的業主隨時準備深夜拍板簽約,民政局門口還出現了午夜排隊等著辦離婚的現象。
以前春運買火車票要漏夜排隊,如今考研前占座要從凌晨起守在教室和圖書館外排隊,為孩子上幼兒園、學前班要在學校外面扎帳篷,老人上老年大學學聲樂、電腦、攝影要凌晨排隊,二月初二去四聯美發店理發要凌晨排隊,買話劇優秀劇目半價票要凌晨排隊……就連大年初一凌晨去北京雍和宮、上海云翔寺、杭州靈隱寺燒頭香,都有數萬人爭先恐后地搶。人太多了,你沒有VIP通道,就得比別人早到。
可是仔細想想,買票、看病、入學、理發等這些事難道不是基本需求嗎?然而,現在辦這些最順理成章的事情也要熬得滿臉憔悴。另一方面,中國正大力推動城市化進程,多少人為了維持一個城市的運轉而徹夜不眠。
各大超市每天下半夜開始進貨,天亮之前要把保質期當日的食品擺滿貨架;醫保結算系統、電信話費充值系統、網銀系統都選擇在下半夜重啟維護;高鐵、地鐵的技術人員要在每天凌晨檢查線路;每個小區都有徹夜值班的保安。
你為什么還不睡?我就是不想睡!
城市燈光徹夜不息,當代人的內心好像也有一團火。為了讓學生早點休息,廈門南洋學院實行下半夜斷網,結果學生們不干了,將臉盆、水瓶一股腦兒扔到宿舍樓下抗議,就是不想睡!
凌晨3點45分,悄悄起身,睡眼惺忪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這是準備看歐冠的球迷,大巴薩、大皇馬、大米蘭是他們的摯愛。為了摯愛,這些不習慣早起的人有些夜里干脆就沒睡。下半夜上微博一看,都是起來喂奶的娘和餓醒的孕婦。24小時不打烊的淘寶,在下半夜迎來大量的購物狂媽媽。手機淘寶公布的《無線淘寶2012年度電子商務數據報告》顯示,龍寶寶嬰兒潮催生了一批凌晨3點通過手機“淘寶”的媽媽。2012年第四季度,每個月有151萬媽媽通過手機淘寶購買嬰幼兒用品,高峰是每天凌晨三點半。
很多人躺在床上立刻思路開闊、浮想聯翩,很多人也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才能思考和工作。夜晚的創造力始于后工業時代的工作革新,思維和創新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夜晚的寂靜和孤獨的確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思維的活躍。
廣告從業者晚上有靈感、出提案;IT碼農們通宵寫代碼、敲鍵盤;文字工作者晚上寫稿;電視編導通宵剪片子;插畫師通宵畫圖。就像高木直子筆下的自己,凌晨3點完成漫畫,跑去便利店復印、傳真、交稿——夜晚的創造力和夜晚的生意完美融合。
凌晨是一天的開始,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在此時展開,金正恩凌晨視察部隊切斷板門店朝韓熱線,樸槿惠午夜接權接入全國指揮網絡,但是你為什么還不睡?
白天平常的人或事,在夜里會發酵
古人倦夜長而秉燭夜游,今天有人因為無法傾訴而在夜里游蕩。2013年2月5日晚上12點多,南京集慶路,一個男人看到自助銀行的ATM提供“全天候24小時語音對講服務”,于是按住對講按鈕開始傾訴心事。遠程值班員耐心聽了15分鐘,看他沒有松開的意思,只好報了警。
下半夜的人心,更脆弱、更焦躁。素材很多,可是有多少人能像貓頭鷹之城樂隊的主唱亞當·揚(Adam Young)那樣把多愁善感轉化成在凌晨搞創作的能力?或者像茅盾寫《子夜》,由一個活色生香的夜晚寫開去,結束于吳蓀甫連夜乘船避難的倉惶夜晚。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春宿左省》)這是杜甫值夜班時信手寫下的詩句,你上夜班時在干嗎?
雖然很多人夜里都沒有睡,雖然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是再也沒有產生古人面對海上明月、夜半鐘聲、巴山夜雨時的那種情懷和詩句了。那是因為今天當我們感到寂寞和困難,第一反應總是想辦法解悶,想辦法去排遣它,而不是與之共處,從自身尋求解決之道。碰巧,你又有一部智能手機,可以下載App。
下半夜經常跟情緒糾纏在一起,睡不著或不想睡,因為恐懼、空虛、煩悶、痛苦。下半夜的故事與白天不同,白天平常的人或事,在夜里會發酵,會成為奇談(有時是悲劇)。
臺中一個20歲的貧困媽媽,深夜牽著3歲的女兒沿街討奶粉,小女孩餓得睡不著,一直抱著空奶瓶哭。
沈陽74歲的王忠臣,每天凌晨2點起床去跑步,就為照顧75歲癱瘓在床的妻子,讓她醒來就能看到自己。
3月11日凌晨,重慶巴南區界石鎮有個8歲小男孩獨自在街上走,家里大人外出賺錢都不在,他一個人害怕,想到學校里有老師和同學,就半夜背起書包去上學。
這些發生在中國的深夜故事,每一則都比深夜劇更荒誕也更真實。看完這些故事,又心酸,又想逃離下半夜,躲入黑甜鄉。“只有一個人真正有了睡意,埃斯米啊,那么他總有希望能重新成為一個——一個身心健康如初的人。”(塞林格《為埃斯米而作——既有愛也有污穢凄苦》)
晚安,中國。晚安,中國人。放松,去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