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福
今年5月,我以個人身份參加組團作了一次歐洲九國游。除天上往返飛行36小時外,整整17天在歐洲土地上乘車達5400公里,穿過意大利、梵蒂岡、奧地利、德國、瑞士、法國、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從歐洲西南部、中部再到北部)。一路所見, 除車窗外匆匆掠過的如詩如畫的廣袤原野外,就是這些國家保護完好的名勝古跡、歷史建筑,諸如教堂、皇宮、城堡、廣場、古街、古巷、博物館、展覽館、名人故居,以及得以保持原貌的廢墟、遺址等。
這條以歷史發展脈絡安排的旅游線路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著名的羅馬文學、文藝復興、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都發生在沿途的一些城市。享譽世界的大作家、大畫家、大雕塑家、大建筑家、大音樂家都在這里留下令后人嘆為觀止的偉大杰作。
盡管行色匆匆,只能走馬觀花,但眾多景點所釋放的濃郁的文化氣息仍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從成都出發,歷經18小時飛行(在阿聯酋轉機),就到了意大利西北部城市米蘭。參觀約三小時后,我們被催促上車(此行專車)趕赴羅馬。
提起羅馬,總覺得它的知名度超過意大利。早在公元前509年,這里就建立了貴族專制的共和國。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的版圖已橫跨歐、亞、非三洲,國力達到頂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在西歐的崩潰。從此西歐大部分地區被法蘭克王朝控制。到公元843年,這里又分裂為三塊,一為法蘭西,一為德意志,一為意大利,也就是說意大利的知名晚于羅馬1300多年。但現在羅馬是意大利首都。意大利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6000萬,是歐洲大國之一。
客車離開米蘭,進入意大利中部波河平原往南行駛。窗外匆匆掠過的景色令人陶醉。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原野像一塊塊大調色板,或嫩綠、或金黃、或淡紅、或蔚藍,園林化的農村看不到一個農民。一問導游,才知意大利農村已實現專業化大片種植。那各色板塊是葡萄園、油菜園、各色花卉園,有的種植還出口他國。
藍天白云下的班斕色彩被陽光折射入車廂,使游客容光煥發。春日的和風送來陣陣花香,讓人心曠神怡,興奮不已,竟忘記已二十幾小時未睡覺了。
晚上9時許到達羅馬郊區,因為客車排量過大不準進城,只好在郊外小鎮賓館過夜,直至翌日凌晨,方得一睹羅馬風采。
作為世上獨一無二永恒之城的羅馬,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其2500年的偉大歷史留下堪稱無價之寶的藝術遺產,沉淀了太多文明的延續與傳承,給人無限的期待。我們乘坐公交車去參觀的主要景點就是古羅馬市集廢墟和斗獸場遺址。這些古跡都在古城中心。和其它歐洲古城一樣,越往里走,街道越窄,樓房越低,現代化建筑被遠遠甩到城郊。那古老的哥特式尖頂教堂、華麗的羅馬式神殿、桃核窗戶的長方形鐘樓、廣場上的青銅騎士以及風格各異紅頂黃墻三角形別墅都緩緩地從車窗外掠過。青石板鋪成的寧靜窄街小巷延伸到古街深處,仿佛在向人敘說著古城往日的滄桑。
隨著導游的指點,什么皇家廢墟、愷撒廢墟、奧古斯都廢墟都從眼前一晃而過。沒時間下去參觀,更無法一一考察;但可以想象,這些廢墟的興衰衍變,折射出的是古羅馬沉甸甸的一段歷史。在歐洲,據說早就立法,凡古城周圍500米內禁止拆遷、重建房屋,一切按原貌保存或維修。比如巴貝里尼廣場和宮殿,就是古羅馬大貴族、當時第一豪門巴貝里尼家族的住所。車過羅馬母親河臺伯河(拉丁文字發祥地),轉到東面就是象征羅馬建筑巔峰的萬神殿,這是世界上保持完好的具有2000年歷史的建筑,16根大石柱頂著的三角形神殿威嚴,驕傲地訴說它往日的輝煌。萬神殿據說是專門供奉這個國家名人的殿堂,其它歐洲國家都有。不知不覺間,羅馬行參觀的重點、最大的廢墟遺址——古羅馬斗獸場到了。
踩著兩千年前的青石板路,我們進入破敗不堪的廣場,但見君士坦丁凱旋門旁雜草叢生,不遠處有一幢斷壁頹垣的黝黑圓形建筑,無疑,這就是古羅馬文明榮耀的象征——圓形斗獸場了。多年前,我讀過19世紀意大利作家喬萬尼奧里的長篇小說《斯巴達克思》。小說以公元前73年羅馬帝國中部卡普亞城中70多名角斗士起義為原型,歌頌了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思的英雄壯舉。10萬士兵苦戰兩年最終全軍覆沒,但其影響是沉重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的殘暴統治。書中角斗士們血腥斗毆的慘烈情景讓人驚心動魄。身居羅馬的作者,想必是從斗獸場遺址采集素材。
前幾年又看了美國電影《角斗士》,其中人與人,人與獅的角斗,殘酷驚險,讓人震撼。
我在想,驕橫自負的羅馬帝國君臣們為何不從此次起義吸取教訓,反而在97年后動用數萬人、用了八年時間修建了這座可容納9萬觀眾的巨形斗獸場?這可能與其強大國力有關。公元72年,羅馬帝國日益強盛起來,成為世界古代歷史上最龐大的國家之一。羅馬皇帝韋帕薌為紀念他征服耶路撒冷的赫赫功績而修建這座宏偉建筑,以示榮耀。
巨大斗獸場占地2萬多平方米。整體呈橢圓形,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全部用石頭砌成。
從外圍看,整個建筑分四層。底部三層由環形拱廊組成,每一層都有石柱作為支撐和裝飾,最高的第四層是頂閣,裝飾精美。環形拱廊共有80多個出口,數萬觀眾可以在幾分鐘內迅速疏散。這種科學、精巧的設計,被現代許多場館建筑沿用。
斗獸場的看臺分四個區,最下面是貴賓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層給富人使用,第四層由普通公民使用。場內儲水設備完善,有時將水引進賽場,讓角斗者在水中混戰、決殺,其慘烈場面自可想見。
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可以用來遮陽、避暑、避雨、防寒。
站在斗獸場側門旁,望著殘破的看臺與荒蕪、空曠的場地,似乎聽見了當時場內的廝殺聲、叫喊聲、喝彩聲;仿佛看見一個個角斗士、奴隸、囚犯、野獸在拼殺中倒下,鮮血染紅了這片場地。
據說,羅馬人跟日爾曼人一樣崇尚武力,渴望武力,酷愛武力。早在公元前5世紀前,羅馬民間就有角斗表演。這種競技角斗可以強身健體,增強勇氣,可以提高人民的體質和民族自信。角斗獲勝一方可以成為明星,享有無限的榮譽;甚至可以擺脫奴隸身份,徹底獲得自由。長時間的民間競技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出羅馬人的尚武精神,使其能征善戰,百戰不殆,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3世紀,近八百年的世界史上赫然寫下了“羅馬帝國”四個大字。
隨著羅馬帝國版圖的無限擴張,統治者由驕奢淫逸到腐化墮落,逐步將斗獸場的慶凱旋、揚武風、爭勇斗勝的表演衍變成以血腥搏殺,專供統治者、貴族、奴隸主們賞玩取樂尋刺激的活動。
那還是公元101年,被稱為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在征服達西亞、將其變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后,在這里舉行了123天的斗獸表演,結果有1萬頭野獸在此喪生。在后來的表演中出現了人與獸的對戰,進而發展到女人、侏儒、軍人與野獸一起大混戰,甚至水戰。無數生命喪失,人獸的鮮血把水染紅了。而觀眾在座位上對角斗者進行賭博。角斗者死了的就不必說了;沒死的,只要觀眾覺得此人斗得無味,把大拇指朝下,也必死無疑。一種尚武精神如果錯誤引導,其惡果不堪設想。到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開始從強盛的高峰陷入全面混亂的危機之中。從公元217年到281年,有9個羅馬皇帝被殺,不是敵國所為,而是死于內部殺手——皇帝自己的部下與衛士。當我從沉悶的歷史隧道中走回,來到斗獸場入口的大門(正門),排隊的長龍提醒我:要進入場內去慢慢欣賞已絕無可能(規定參觀時間將到),只好依依不舍地往里一望,忽然眼前一亮,但見一個高大的十字架醒目地豎立在正門場地的荒草中,似乎在訴說著古羅帝國衍變的歷史。十字架,最早是古代羅馬帝國的殘酷刑具,一般只用于處死奴隸和沒有羅馬公民權的人。圣經故事稱,耶穌被羅馬總督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后十字架就成為信仰耶穌基督的標記。設計者在古老殘破的斗獸場入口處立十字架,真是匠心獨運,讓人產生無限遐思。
前面說過,羅馬帝國一直排斥基督教。到公元303年羅馬皇帝還下令嚴禁在羅馬傳教。但時隔十年,取代他的另一皇帝君士坦丁就頒布《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化。據說,這位皇帝早年也曾當過角斗士。一次角斗中他接受了基督教的祝福,從而取得了勝利。爾后他登上皇帝寶座,就開始信奉基督,并宣布其為國教。到公元326年,他正式宣布廢除古羅馬延續千余年的斗獸表演。這位既開明又開放的君主,當初看到斗獸表演已衍變成供統治者和貴族們賞玩取樂的血腥屠殺,想通過“禁欲”“禁斗”來挽救逐漸垂危的帝國,誰知在否定血腥的“角斗”“決殺”劣風時,卻連能使羅馬人強健的根基——勇猛剛健的精神和尚武雄風也一起被否定了。
在基督教成為國教前,人們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信仰來生活,可以自由探索各類問題。古希臘時代的科學、哲學使古羅馬人富有理想、抱負。當逐步失掉進步性的基督教被引進、推崇,占據統治地位后,原有的自尊、榮耀便都埋進了歷史。一切與基督教信仰不合的思想行為都被取締,擁有其他信仰的人遭迫害,真理被上帝取代。
如果說此前是生活方式荒淫、墮落、縱欲,但還能保留著民族尊嚴和雄建的武風,爾后則可謂是“潑掉了洗澡水,也潑掉了孩子”。一個失掉自信的民族是沒希望的民族。從此羅馬帝國像一個喪失精、氣、神的老人逐步走向沒落。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隨即進入中世紀歐洲漫長的基督教神學統治時期,直到千年后的文藝復興運動,再來一次革命……
從幽幽的歷史思緒中回到眼下:斗獸場、十字架、凱旋門依然不無諷刺地、意味深長地屹立在那里,讓后人去評說。
我們果真看到了古羅馬帝國由盛到衰的歷史嗎?那凱旋門是誰的凱旋?那十字架是禱告千年來角斗士的亡靈還是基督教自我炫耀的精神坐標,抑或諷刺羅馬暴君的酷刑?西方歷史學家說,有斗獸場就有羅馬帝國;斗獸場倒塌了,羅馬帝國也就滅亡了。你信嗎?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