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顧名思義,是保護健康之物品。如今經濟發展,生活改善,誰不希望健康長壽?商人們見到商機,于是保健品大行其道,甚至形成一種行業、一種產業鏈。在這條從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中,營銷是重點,其主要靠的是宣傳。國家規定保健品只能說明其保健作用,不得提及對疾病的療效,因為保健品并不能治病。但實際上眾多的保健品都在宣傳其對疾病的療效,而且常常聲稱能治療多種疾病。
在疾病的治療方面,我國民眾,尤其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地區的民眾,普遍恐懼藥物的“副作用”。這種心態給保健品的行銷帶來了機遇。商業宣傳中保健品大多被宣傳為“天然產品”、“無副作用”,這就暗合了民眾的心理。我國民間常有些“秘方”,聲稱能治療許多疾病,民眾大多深信不疑。而現代保健品的宣傳中還常加上“宮廷秘方”,或再加上已經“現代科學研究”的宮廷秘方等字樣,則更易使不明就里的民眾確信其治病功能。
如今,慢性病已經成了嚴重威脅我國民眾生命健康的疾病,慢性病的治療一是需要改變不良生活行為,二是一些病人常需服藥治療。慢性病恢復期長,許多疾病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對此,一些民眾并不理解,懼怕長期服藥帶來的“副作用”,而常不能遵從醫囑服藥,這又給保健品商人以可乘之機,他們宣傳保健品可以治愈高血壓、糖尿病。更有甚者,蓄意強調常用治療藥的“毒性”,恐嚇群眾,以促成其保健品的銷售。
保健品大多確無明顯副作用,這一點有關部門在審批時,是注意到的。保健品也或多或少地有益于健康,當然“效價比”大多是不適合的,即保健的效果有限,而價格昂貴。而且,保健品在疾病的治療方面絕無療效,因為它們本不是治病的藥。
我國的醫療保險已經有廣泛的覆蓋面,治療常見病的藥物大多可以納入醫保范圍,至少也可以部分“報銷”,而保健品則皆需自費購買,而且大多價格不菲。一些民眾愿意應用保健品代替藥品治病,自然是與保健品商人的蠱惑有關,但也是因為懼怕藥物的毒副作用所致。
其實,雖說“是藥三分毒”,但藥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個藥品從研制成功到臨床應用,一般需數年,甚至十多年的臨床試驗期。新藥皆需先行動物試驗,在確保無毒的情況下才進入人體試驗,人體試驗的第一關是觀察它對人的毒性,然后才研究應用的劑量、與其他已有藥物的比較等。這在西藥中通常是極為嚴格的。中藥則相對簡單些,因中藥材大多都已沿用多年。對于某些藥品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醫生應向病人說明,并告知防范之法,一旦發生,醫生即應對是否繼續應用該藥作出判斷,對病人而言是不必過分擔心的。
除了對藥物毒副作用的擔心外,對于大量的慢性病患者而言,常常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某些如降壓藥、降糖藥等藥物。他們會擔心“抗藥性”,不過,這種情況在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療中并不存在。因為高血壓、糖尿病是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如果一個藥物不能長期服用的話,那么它就不能成為一個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這也就是當高血壓、糖尿病控制滿意后,可以減量維持而不需換藥的道理。
藥物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生病了,治好病才能恢復健康,某些藥物可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如果謹慎應用、遵醫囑應用,一般都是安全的。病人不能諱疾忌醫,也不能因噎廢食,不用藥物治療而去追求某些保健品的“無副作用”,最終會耽誤疾病的治療。
其實,保健品也非絕對“無副作用”。有些保健品也非人人吃得,如人參,雖是“大補之物”,但中醫亦認為 “虛不受補”的人是吃不得的。還有些保健品中包含了某些藥物,即使是中藥,如果長期服用,也會增加肝臟、腎臟的負擔,有的甚至產生毒性作用,這更是為應用保健品治病者所始料不及的了。
藥是藥,保健品是保健品,國家對這兩類物品的管理是有區別的,甚至連宣傳方面也有嚴格的規定。服用保健品代替服藥治病,不僅上當受騙,而且耽誤了疾病的治療,絕對是不利健康之事。